王春梅
“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紅色革命的重要批示。《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部編版語文教材都安排了革命文化題材的內容,此內容學習能為學生打好“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弘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部編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題材單元內容注重以文化人,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文的編排依次采取分散與集中,螺旋上升的編排體系,中高年級以主題單元的形式,融詩歌與文章于一體,采用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系統地進行學習。教學革命傳統類課文、單元時教師要樹立單元統整意識,在完成語文要素目標的同時,還要完成革命傳統教育這一目標。五年級下冊課文圍繞“責任”這個主題,編排了《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詩和《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三篇課文,這四篇課文都表現了濃濃的“家國情懷”。雖然每篇課文的創作背景各不相同,反映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事情,但其表現的精神主旨是統一的,旨在讓學生感受先輩們的崇高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這三篇課文都是主要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青山處處埋忠骨》為我們展現了顧全大局、有家國情懷的毛主席,《軍神》刻畫了堅強不屈、有超強毅力的劉伯承,《清貧》描寫了甘心清貧與奉獻的方志敏的形象。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教學時教師要牢牢把握單元要素,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由于時代久遠,小學生們都不了解那個時代,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經歷相對單一,對紅色革命文化缺乏深刻的認識,很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那么像這樣題材的文章應該怎么教呢?我以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為例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了解背景,增強歷史的感知
革命傳統教育題材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影響,本單元的《青山處處埋忠骨》,寫的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事,這篇課文截取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段,通過細節描寫反映出毛主席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讀后讓人肅然起敬。課前要求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通過文字、圖片等讓他們有個多維度的感知,為真正走進文本做好鋪墊。如讓學生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思考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要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還見過哪些有關抗美援朝題材的文章。學生分小組搜集資料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這種背景的補充不是教師呈現在課件上讓學生被動接受的,而是學生通過網絡、圖書、新聞等途徑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也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深刻的記憶,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借助多媒體,搭建情感的平臺
革命傳統文化題材類文本大多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時,恰逢電影《長津湖》和《長津湖之水門橋》上映,我和學生都觀看了之后都相當震撼,班級討論會上學生們暢所欲言,一個學生說:“最讓我動容的是毛岸英向彭德懷司令請求奔赴朝鮮戰場時,彭司令說,你家兄弟三個,一個走失了,一個生病了,你還是留在父親身邊吧!毛岸英卻說道‘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這二十九個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可見毛岸英和他的父親一樣,有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慨,當時,我就禁不住熱淚盈眶,止不住淚流滿面了。”另一個學生說:“《長津湖》的經典續作《長津湖之水門橋》七連戰士在結束新興里和下碣隅里的戰斗后,在低于零下幾十攝氏度的惡劣風雪中,又迎來了身負炸藥,用血肉之軀抵擋美軍撤退的極其殘酷的水門橋之戰。當戰斗結束后,七連再次點名的時候,戰士伍萬里答道‘第七穿插連應到157人,實到1人。由此可見戰爭的慘烈,難道在戰爭之前,毛主席他不知道上戰場意味著什么嗎?作為慈父和領袖,毛主席不知道?該不該把兒子送到朝鮮戰場上去?毛岸英早年一直在外流浪,十四歲赴蘇聯學習,十多年后才回國,好不容易父子團聚,如果你是毛主席,你會同意兒子上戰場嗎?同意毛岸英去朝鮮戰場,這難道不能體現他不一樣的偉人情懷嗎?”通過對電影熱烈的討論,學生都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不怕犧牲的毛岸英有一個偉大的父親,這為課文毛岸英犧牲后遺體是否運回國,到毛主席內心的掙扎,最終毛主席同意毛岸英遺體安葬在朝鮮做好了情感鋪墊。
三、深入文本,感悟偉岸的形象
相關的革命題材作品中都有偉岸的英雄人物形象,《金色的魚鉤》中的老班長、《軍神》中的劉伯承、《燈光》 中的郝副營長等,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中所記錄和刻畫的英雄人物、榜樣人物,由于身份地位時間空間,生活體驗等距離,學生感受不真實,不容易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不能感受其博大情懷。在閱讀此類文本時,提倡學生深入文本內容、關注語言表達,聚焦人物的細節描寫,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體察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品質。在革命文化教學中,有許多關鍵性問題是需要學生在思辨中明晰的,課文中毛澤東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次對話,都能體現他的情感世界。教師在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的基礎上,應抓住關鍵詞語,反復研讀,揣摩,探究文本字里行間的意蘊,落實語言訓練。讓學生抓住這些語句去感知毛主席作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為一代偉人的寬廣胸襟。教學時,讀到“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我和學生都沉默了,發自內心的替毛主席難過。另一處“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從這兒進一步體會到毛主席失去愛子的悲痛。但最后還是簽字,讓兒子安葬在朝鮮,這表現出毛主席博大的胸懷和偉人的風范。學生抓住重點詞“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接著一支”“強忍悲痛”“被淚水打濕的枕巾”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內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痛楚,感受慈父與領袖的內心世界。
四、巧妙拓展,豐富文本的內涵
如果僅僅通過課堂上的交流,學生可能無法對紅色革命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把課本延展至課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周末到當地及周邊的紅色遺址探尋紅色記憶,比如我們沙洋的“五七干校”,也可以尋訪當地的老紅軍和健在的抗美援朝戰士、祭掃烈士墓、參觀紀念館等,把身邊的紅色資源,變成精練的紅色寄語,做成圖文并茂的手抄報,或是開展革命故事會和詩歌朗誦會,多方面獲取有關紅色文化內容,讓學生能夠突破課本內容的限制,通過多種途徑來了解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這樣既豐富學生閱讀,又升華其思想,使紅色資源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留下深刻的烙印。
總之,教師在對這類題材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站在小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來看待文本內容,貼合實際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積極地將紅色文化滲透在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小樹立堅定的學習目標,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