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貞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的發展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網絡安全問題。高校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使用技能,對國家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目前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現狀和不足,提出了優化解決路徑,有利于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
一、前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終端的普及,各行各業的新媒體技術更新迭代,社交軟件、短視頻、網絡支付、網上購物、網上外賣、網約車等網絡平臺日益與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緊密結合,使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媒體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網絡安全問題。因此,新媒體時代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強化頂層設計,構建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體系,積極開展適應時代特色的網絡安全教育教學內容的研究,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創新網絡安全教育教學模式,發揮高校網絡管理中心資源和信息技術優勢,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實踐活動,切實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成效,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安全使用網絡的能力,這也是高校開展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新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指出,當前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安全及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面臨嚴峻風險與挑戰[1]。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2]。大學生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后備力量,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追求進步、個性鮮明,但是也存在個體意識強化、道德觀念復雜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特點,容易受到網絡上錯誤的觀點和負能量信息的影響。因此,做好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要發揮三全育人作用,創新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運用新媒體時代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引導學生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主動擔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責任。
(二)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大學生安全教育包括現實安全教育和網絡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而網絡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網絡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責任、網絡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以及針對網絡傷害和網絡成癮的心理輔導等[3]。網絡安全教育是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網絡空間的高速發展和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機制、制定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充實教學內容,有助于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構建高校多維立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
(三)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提高網絡安全防范能力的必要措施
大學生剛剛步入相對輕松的大學校園生活,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的使用不再受限制。校園有線網、無線網、5G網絡的普及為學生上網提供了便利條件,大學生已成為互聯網的重要受眾之一。大學生群體由于社會閱歷和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不夠,容易受到網絡安全事件的侵害。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遭遇的各類網絡安全問題前四項為: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設備中病毒或木馬、賬號或者密碼被盜[4]。除去這四項,常發的網絡安全問題還包括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意識形態滲透、網絡成癮、網絡暴力、網絡非法借貸、網絡傳播虛假有害信息等。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網絡安全防范意識,結合信息安全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網絡安全防范能力,有利于減少大學生遭遇網絡安全問題的侵害。
(四)提高大學生網絡法律法規素養的重要途徑
自2017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一系列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完善了網絡主體的網絡安全義務和責任,為我國網絡空間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5]。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和隱匿性等特點,這導致一些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淡薄,受利益驅使或者不法分子的欺騙、鼓動或威脅后,淪為不法分子實施網絡犯罪的幫兇,例如有學生在網上刷單做任務,非法交易游戲賬號,非法出租出借自己的電話卡、銀行卡、企業微信號或轉讓QQ群,甚至出現了大學生兼職做網絡詐騙團伙的客服等案件。很多大學生沒有認識到這些網絡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實際上這些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網絡安全教育實質上是網絡層面的政治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責任擔當,自覺履行維護網絡安全的義務、恪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是提高大學生網絡法律法規素養的重要途徑。
三、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現狀和不足
(一)高校對網絡安全教育不夠重視,網絡安全教育體系不完善
近幾年,隨著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社會影響力大。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散布謠言或發表不當言論等網絡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一旦發生就會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對學校和個人產生負面影響。近幾年,網絡安全問題已引起高校關注,學校在網絡安全宣傳和網絡輿情監管等方面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每周例會要求班主任向學生宣傳網絡安全知識,在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發放反詐宣傳手冊、張貼海報標語,制定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等,但是現階段很多高校沒有制定完善的網絡安全教育制度,沒有開設系統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沒有配備專業的師資力量,沒有建立周密的網絡安全防范應急處置聯動機制,說明學校對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二)網絡安全教學內容不夠系統,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主要是指“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安全教育活動,使大學生接受系統的網絡安全知識培訓,進而正確認識網絡環境,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增強應對網絡安全問題和風險的能力”[6]。據調查,我國部分高校將網絡安全教育穿插在傳統安全教育中,沒有開設專門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針對性和專業性不強。計算機專業開設的“網絡安全”課程主要講授信息系統、數據傳輸等技術層面的工科知識,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僅僅出現在班會、宣傳欄里,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在當前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對網絡安全知識的需求。
(三)教學方法與評價手段形式單一,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屬于大學通識教育中的社會科學素養模塊,部分高校開設此類課程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教師重理論、輕實踐、課上缺乏互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難以保證等缺點。另外,課程的考核方式單一,使任課老師難以對學生做出客觀評價。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應尤其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把學到的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才是網絡安全教育的首要目的。因此,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把智慧教學技術應用到課程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形成多種評價方法,為教師提供評價依據,是今后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的方向。
(四)網絡安全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網絡安全教育是一門新興學科,要求教師熟悉網絡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信息安全技術、網絡意識形態傳播機制等相關知識,并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和決心,緊跟時代步伐,更新知識儲備。目前,由于專業教師不足,大部分高校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都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因此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制定教師培訓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盡快建成一支高水平的網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是提高網絡安全教育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
四、新媒體時代高校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強化頂層設計,構建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體系
首先,高校領導層要提高重視程度,在制度、政策、資金、技術、人員配備等方面予以保障,自上而下地統一思想,形成共識,讓全校師生認識到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思想上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和終身學習理念;其次,要完善學校網絡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防火墻、堡壘機、數據庫審計、日志審計、入侵防御、態勢感知、Web應用防火墻、漏洞掃描、安全運維、數據容災備份等網絡安全設備及系統,構建網絡運行監控中心,部署網絡運維平臺,提高運維管理手段和網絡故障監測能力,保障學校數據環境和信息傳輸的安全;再次,要推進高校網絡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將網絡安全課程設為必修課,配備專任教師并制定考核機制;最后,要制定學校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和網絡安全預案,部署網絡輿情監控系統,明確各分管人員和職能部門的職責,做好輿情監測及應對處置工作,嚴控網絡安全事件的風險和影響范圍。
(二)積極開展適應時代特色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教學內容的研究
網絡安全問題與傳統的社會安全問題相比,智能性、隱蔽性、復雜性高,涉及面廣,具有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網絡安全問題一直是信息安全管理領域的熱點問題,但是國內大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課程的建設還沒有形成專門的體系,缺少專業的教師團隊開展教學內容的設計與規劃,不能針對當前網絡安全的新形勢、新熱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內容陳舊、不夠系統全面,不符合時代特色和發展規律,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網絡安全知識的需求。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適應時代特色的網絡安全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建立網絡安全教育與心理、實踐協同融合的課程體系,針對當前熱門的網絡安全問題開展教學內容的研究與創新,做到與時俱進,并將網絡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法律法規、社會心理學和信息安全技術教育中,使網絡安全教育參與大學教育全過程。
(三)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創新網絡安全教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近年來,為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實施,國內高校在智慧教學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智慧教室、智慧教學平臺的建設以及教師和學生的數字化教、學水平顯著提升。當前國內高校應用比較多的智慧教學平臺有:中國大學MOOC(慕課)學習平臺、超星泛雅平臺、銳捷有課平臺、智慧樹、嘉課堂、雨課堂、愛課堂等。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是一門涉及法學、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同等重要,為了彌補傳統教學方式課堂互動性差、學生考核模式單一、教學質量難以評價的不足,學校應該創新網絡安全教育教學模式,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學平臺中豐富的備課資源快速建設內容豐富的線上課程,將時間和精力轉向線下課堂教學活動中,如討論、任務協作和面對面交流互動等[7],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加強學生之間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四)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質量
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首先要重視網絡安全教育學科建設,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完善教師準入和招聘制度;其次為提升網絡安全教育教學水平,學校要以教師發展為目標,通過開展培訓、研討、觀摩、課堂創新大賽、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實踐創新能力和水平,積累教學經驗;再次要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利用智慧教學平臺中的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功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師擅長的領域分配不同的教學任務,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打造網絡安全教育精品課程,提升教學質量;最后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為學校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教學環境,這也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工作。
(五)發揮高校網絡管理中心資源和信息技術優勢,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實踐活動
高校網絡管理中心是學校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信息安全系統建設的核心部門,是學校的“數據中心”,部分高校的網絡管理中心還下設有現代教育技術科,負責各類專題片、精品課、教學片的攝制工作。因此,為了增強全校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防范能力,助力學校網絡安全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高校網絡管理中心應當發揮資源和信息技術優勢,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宣傳、實踐活動。首先,可以利用專業設備和視頻編輯軟件為教師開展直播課、錄播課和微課視頻的制作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宣傳部、學工處、團委等部門制作網絡安全教育宣傳片,并將數據資源統一存儲在學校私有云上,為網絡安全教育教學積累教學資源;其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與信息工程學院聯合組織開展真實網絡環境下的網絡安全攻防演練,提升學生對網絡安全隱患與事件的發現、防守、應急響應和處置的水平和能力,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網絡安全人才;再次,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企業微信、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平臺推送反網絡詐騙宣傳信息、案例,定期發布關于網絡安全預警情況的通報等;最后,在每年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聯合學校宣傳部、學工處、團委等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網絡安全宣傳活動,如開展學生宣傳作品征集評選、網絡安全教育云課堂、現場互動問答等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宣傳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和防護技能,推動全校師生共筑網絡安全防線。
五、結語
“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絡行為,鼓勵社會各界采取措施增強全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絡安全的良好環境”[8]。高校作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高校應當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技術和資源優勢積極開展適應時代特色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構建高校多維立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使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安全使用網絡的能力穩步提升,創造更為安全、穩定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 [EB/OL]. 2016-1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120196479.htm.
[2]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002).
[3]彭陽慈航.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3:2.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EB/OL]. 2023-03-02.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3/0322/MAIN16794576367190GBA2HA1KQ.pdf.
[5]孫佑海.網絡安全法:保障網絡安全的根本舉措——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J].中國信息安全. 2016 (12):30-33.
[6]于豐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提升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2021:15.
[7]黃來也.解讀慕課(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的含義. [EB/OL]. 2017-07-11.https://www.sohu.com/a/156183475_631873.
[8]彭法.新時代網絡善治的建構邏輯[J].人民論壇, 2020(1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