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敏
摘要:農業經濟管理能夠協調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進而推動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良好的農業經濟管理還能推動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促進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經濟;信息化
DOI:10.12433/zgkjtz.20233002
一、農業經濟管理分析
(一)農業生產要素管理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勞動力管理面臨新的挑戰,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減少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因此,為了保持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能提升。可以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管理知識傳授,提高農民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使其適應新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需求。
第二,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創新。這是提高農業生產自動化程度,降低勞動強度的重要措施。可以引進和推廣農業機械設備,如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代替人力完成農業生產中的重復性勞動,提高生產效率。
第三,關注農業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就業安置,以促進農村人力資源有效配置。尤其是在農村人口減少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情況下,需要引導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就業,以減輕農業勞動力的壓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提供就業培訓和創業支持,開拓非農就業崗位吸引農民就業和創業;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發布和對接,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信息和服務,以幫助農業勞動力順利實現轉移就業。
(二) 農產品市場管理
農產品流通管理是農產品市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保障農民利益,提升農產品整體質量的提升和市場競爭力。
第一,農產品收購環節。該環節的主要工作是從農民手中購買農產品。為了確保農民利益和權益,可以建立農產品收購市場或農產品合作社,提供公平競爭的銷售渠道,避免農產品價格低于合理水平。同時,還應該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認證,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第二,農產品儲存環節。為了保持農產品新鮮度和質量,可以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儲存設施,包括冷庫、干燥設備等。通過科學的儲存管理方法,如控制溫度、濕度和通風等因素,可以延長農產品保鮮期,減少農產品損耗。
第三,農產品運輸環節。為了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成本,可以推動農村電商和物流網絡的建設。通過建立農產品運輸信息化平臺,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在線交易和運輸跟蹤,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和透明度。
第四,農產品包裝環節。合適的包裝可以保護農產品的完整性和品質,進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因此,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需要制定包裝標準和規范,以確保包裝的安全、衛生和環保。
第五,農產品銷售環節,也是農產品流通管理的最后環節。為了促進農產品銷售,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包括批發市場、零售店、電商平臺等。同時,還應加強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監管,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三) 農業企業管理
首先,為了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需要加強對農業企業投資的引導。政府部門可以制定政策,鼓勵農業企業增加投資,特別是引導資本和技術向農業領域傾斜。其次,可以鼓勵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組織形式的發展,以促進農業資源的整合和規模化經營。通過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農業企業,農民可以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風險共擔。農業企業管理還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和運營流程,包括農業生產計劃、銷售渠道、財務管理等,確保農業企業的穩定運營和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此外,加強風險管理,包括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供應鏈風險等的預防和控制。通過有效的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農業企業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確保農業產業鏈穩定運行。
二、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和建議
(一)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
財政激勵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是政府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可以有效促進農業企業的發展和投資。
第一,財政激勵政策可為農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獎勵,鼓勵其增加投資。財政部門通過直接向農業企業提供補貼資金的方式,幫助其解決一些生產經營的困難。這些補貼可以用于農業設備購置、農產品種植和養殖、農業技術引進等方面,以激發農業企業投資熱情。可以通過補償費用的方式,鼓勵農業企業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工作。例如,對于實施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生態恢復等項目的農業企業,可以提供相應補償費用,用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對在科技創新、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的農業企業予以獎勵,包括獎金、榮譽稱號、項目優先支持等方式,以鼓勵農業企業在創新發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二,稅收優惠政策有利于減輕農業企業的稅收負擔,提升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首先,針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可以對所得稅進行減免或優惠,從而降低其稅收負擔。這樣有助于增加農業企業的資金流入,提高其盈利能力,進一步激發了農業投資活力。其次,可以降低農業用地的土地稅和農業房產稅,以減輕農業企業的稅收負擔。
(二)推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現代農業管理的關鍵支撐,對優化農業經濟管理至關重要。
1.農業信息化建設
首先,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管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涵蓋了農業信息的收集、處理、傳輸和應用等環節。農業信息系統可以實現農產品的精準生產、精準銷售和精準服務,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例如,利用遠程監測和傳感技術,可以實時監測土壤水分、氣象條件和病蟲害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農業生產措施。其次,信息化建設還可以促進農業產業鏈的互聯互通,推動農村電商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從而拓寬農產品的市場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總而言之,通過信息化手段,農民可以獲取更多市場信息、農業技術和政策支持,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技術
加大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質量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手段,包括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智能農機裝備、生物技術等。例如,通過先進的灌溉技術和設備,可以實現精確供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而降低灌溉成本;而智能農機裝備的應用則可實現種植、施肥、除草、收割等農業操作的精準化和自動化,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
此外,推廣農業生物技術還可以改善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增強農業的競爭力。通過生物技術培育抗病蟲害、耐逆性強的新品種,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
(三) 加強農業市場監管
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監管體系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標準、包裝和標識的監管,可以確保農產品符合質量要求,從而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信任度。
第一,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通過建立健全的質量檢測機制,對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和監測,以確保農產品的衛生安全和質量穩定。同時,不斷完善相關的質量標準和規范,有利于引導農民和農業企業生產標準化。
第二,規范農產品包裝和標識。規范農產品的包裝材料、標簽內容和印刷質量,除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外,還起到對農產品包裝監督和檢查的作用,防止虛假標識和誤導消費者行為的情況發生。
第三,建立農產品價格信息發布和交易平臺。可以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包括農產品的行情、價格趨勢、需求情況等。這樣可以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需求,進而合理安排生產和銷售計劃,避免價格波動帶來損失。
第四,拓展農產品市場渠道。農業市場體系可以利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拓展農產品的市場渠道,以提高市場覆蓋面和銷售效率。通過電子商務,農民可以直接與消費者或商家進行交易,去除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四)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能提升
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能提升是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開展專業培訓可有效提升農民的認識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第一,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課程包括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如土壤管理、種植技術、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等。通過種植和養殖技術的實踐,農民可以了解如何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可持續性。
第二,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控制,培訓課程涵蓋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質量控制方法,包括食品加工、農產品儲存與保鮮、食品安全等內容。通過學習,農民可以了解食品衛生標準和質量管理方法,用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第三,農業管理與經營培訓課程涵蓋農業企業管理、農業市場營銷、農村金融與投資、農業合作社等內容,有助于農民學習到如何進行農業生產計劃、資源管理、市場調研和銷售策略制定等知識,從而提高農業經營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第四,農村發展與農民組織培訓課程涵蓋農村發展政策、農民組織與合作、農村創業與就業等方面的內容。只有讓農民充分了解農村發展的戰略與規劃、農村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才能掌握農民組織和合作社的運作方式,進而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另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示范農場和示范項目,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到農村。農民通過參觀學習示范項目,親身體驗到先進技術的效果和實際應用,進而提高實踐能力。
(五) 完善農業金融服務
完善農業金融服務是為了滿足農業企業和農民在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并為其規避風險、提高收益。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完善:
第一,農業保險。可以為農業企業和農民提供保障,從而降低由自然災害、疾病和市場波動等因素導致的農業損失風險。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合作推出針對不同農作物和養殖業保險產品,覆蓋農產品生產、質量、收購和銷售等環節,以確保農民在面臨風險時能夠得到適當的賠付和補償。
第二,農業信貸。農業信貸是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的重要手段。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開發靈活、個性化的農業信貸產品,以滿足農民和農業企業在種植、養殖、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融資需求。例如,提供低息貸款、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農業貸款擔保等服務,以降低農業投資的融資成本,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業熱情。
第三,農業融資租賃。這是一種將農業設備、機械和其他資產租給農業企業的金融模式。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設立農業融資租賃公司或合作平臺,提供農業設備的租賃服務,幫助農業企業降低購買機械設備成本,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競爭力。同時,租賃模式減輕了農民的資金壓力,有利于靈活應對不同生產階段的需求變化。
第四,農業產業鏈金融。該種金融是一個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金融融資的模式。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合作建立農業產業鏈金融平臺,提供全程金融服務,從種植環節到銷售環節,包括貸款、融資、保險、支付結算等,以幫助農業企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市場化全面發展。
(六) 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和推廣
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市場監管機制,包括質量檢測、認證和標準化,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的信任度。同時,通過農產品推廣活動和品牌建設,加強對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市場知名度和附加值。
首先,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工作。制定和推廣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確保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中符合一定的標準要求。通過統一的標準,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減少質量差異,增強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其次,強化農產品市場監管機構的作用。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機構的職能和執法力度,確保農產品市場秩序的規范和公平。監管機構可以加強對農產品的抽檢和抽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產品和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
最后,加強農產品推廣活動。通過農產品推廣活動,加大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提升其市場知名度和認可度。例如,組織農產品展銷會、農產品品鑒會、農產品推介會等,吸引消費者和買家的參與,展示農產品的特色和優勢。同時,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渠道,加大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擴大農產品的市場覆蓋范圍。
三、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以及完善農業金融服務等方面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未來,相關部門應持續努力,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薛德香.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分析——以山東省新泰市為例[J].山西農經, 2021, (03):131-132.
[2]張婧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分析[J].區域治理, 2022(10):185-188.
[3]張海琴,李井峰,曹志國,等.煤礦地下水庫的建設成本優勢及經濟效益分析[J].煤炭經濟研究, 2023, 43(4):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