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章慧 李凱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是適應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建設要求而計劃打造的空港口岸智能化物流監管應用系統。本文將分別闡述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意義、建設目標、難點問題和建設意見建議,為未來該平臺的立項申請、實際建設、功能應用等工作提供指導。
關鍵詞:空港綜合服務平臺;智慧口岸;智慧物流;營商環境
DOI:10.12433/zgkjtz.20232943
口岸物流作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在智慧物流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雙樞紐空港平臺”)是適應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建設要求,為充分發揮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雙樞紐”優勢而計劃建設的口岸智能化物流監管應用系統。該平臺為北京打造“一市兩場”國際空港物流樞紐體系、優化北京口岸營商環境、激發北京市場主體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意義
(一)雙樞紐空港平臺是提升北京口岸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依托
目前,首都國際機場使用的口岸物流監管系統是2012年開發的,功能較為落后。主要表現在:一是卡口智能化水平低,車輛出入園區卡口需要人工制卡刷卡,通行效率較低。二是監管區域物流作業尚未實現無紙化,如預約查驗、區港聯動、轉場檢查等,企業還需提供紙質單據;又如退運退庫、庫內巡庫、棄貨管理等海關業務,監管過程中仍需以紙本方式管理。三是無法實現全流程的貨物追蹤和信息共享。貨物入庫分撥的物流節點較少、管理粗放,無法及時、準確地了解貨物的位置信息和狀態信息。四是缺少必要的企業客戶端應用,缺少手機客戶端、數據查詢和統計、應急人工錄入等功能,難以滿足企業需求。此外,大興國際機場使用的系統上線時較為倉促,一些適應智慧口岸發展的功能未能得到滿足。雙樞紐空港平臺在需求編纂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上述問題,完善了查驗和提交貨預約、區港聯動、海關監管等模塊功能,卡口將采取光學識別車牌方式,物流節點也計劃由14個細化至46個,企業客戶端功能將更加豐富和完善,從而大幅提升北京口岸的智能化、信息化、無紙化水平。
(二)雙樞紐空港平臺是北京市提升城市對外開放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北京市口岸信息化建設情況較全國其他城市緩慢。如:天津市打造“關港集疏港智慧平臺”,青島市建設“云港通口岸生態服務平臺”,為港口智慧碼頭建設提供平臺支撐,實現口岸貨物物流環節的精準化追蹤和管理;鄭州市打造“鄭州機場航空電子貨運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口岸功能全流程無紙化,推動鄭州口岸航空物流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深圳市推出“中國(深圳)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線上辦理查驗、預約等功能,全流程作業無紙化。此外,上海、武漢等城市也在加緊推動口岸物流信息化系統建設,加快打造智慧口岸,提升城市對外開放競爭力。雙樞紐空港平臺建成后,不僅可以實現物流環節追蹤、無紙化、業務預約等功能,還可以根據北京市機場的特點,增加兩場分撥、京津冀數據互換等更多智慧口岸功能,實現對其他城市的趕超。
(三)雙樞紐空港平臺是優化北京口岸營商環境的重要支撐
2023年3月底,世界銀行正式采用“世行全球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Business Ready,簡稱B-READY),取代過去的“營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Report,簡稱DB)。該評價體系的“國際貿易”標準中仍將“電子系統和服務的協同性”作為重要指標,除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外,“港口口岸管理系統”也是重要的指標評價標準,包括簡化程序并降低合規成本、提高透明度、執法統一性等內容。雙樞紐空港平臺建成后,企業可以實時了解貨物動態,機場海關等口岸管理單位執法標準也可通過系統實現最大程度的統一,滿足世界銀行評價標準要求,為推動北京口岸營商環境工作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四)雙樞紐空港平臺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重要補充
雙樞紐空港平臺可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在北京口岸實貨監管環節形成互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可被看作辦事大廳,進出口收發貨人或其代理人可通過“單一窗口”開展企業備案、監管證件申請、運輸工具和艙單數據申報、報關單申報、稅費辦理等業務;雙樞紐空港平臺可被看作辦事大廳以外開展相關口岸貨物物流管理業務的指揮中心。如果缺少雙樞紐空港平臺作為支撐,就會使合規單證數據與實際貨物情況無法形成一一對應,造成口岸管理的混亂和低效,破壞口岸的營商環境。
二、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目標
(一)力爭形成北京空港雙樞紐的特色和競爭力
目前,全國具有雙機場的城市有北京(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成都(天府機場和雙流機場)等。雙樞紐空港平臺的建設,應突出北京特色,形成獨有的競爭力。北京口岸較上海、成都等其他城市,具有三大優勢。一是具有國際航線優勢。按照北京首都機場股份有限公司運行控制中心(TAMCC)航空業務部的統計,首都機場共有國際航線132個,港澳臺地區航線4個。隨著大興機場復航,北京口岸的國際航線將會更多,適合發展轉運、通運、過境貨物等國際中轉業務。二是具有區位優勢,北京口岸地處京津冀地區,是華北機場群的核心,同時與二連浩特、滿洲里、丹東等邊境口岸和韓國、日本等國家距離較近,是東北亞地區的交通樞紐,海陸空鐵交通發達。三是具有產業優勢。北京是全國最早的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城市,文化產業、醫療產業、電子科技等產業發達,與航空保稅、航空運輸等北京口岸功能契合。
雙樞紐空港平臺的建設應充分發揮優勢。一要探索兩場國際中轉,形成兩場合力。目前,全國所有機場的國際中轉業務均在本機場內開展,首都機場、大興機場公路距離僅70余公里,在過境監管政策允許的前提下,若通過雙樞紐空港平臺實現途中監管全程可控,則可以探索開展兩場之間的國際中轉業務,使兩機場國際航線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達到“1+1>2”的效果。二要探索提升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競爭力。雙樞紐空港平臺的建設重點在于通過系統設置、功能設定,推動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執法統一、流程統一、數據統一,實現北京空港口岸物流管理一體化。在實現兩場統一的基礎上,雙樞紐空港平臺可加強京津冀三地機場的合作,力爭實現三地機場的系統融合,從而推動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口岸物流管理一體化,形成國內國際競爭力。三要更好地發揮南北查驗平臺和保稅區作用,形成產業特色。為推動醫藥產業發展,北京在中關村生命科技園和亦莊開發區設置了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查驗場地,同時,中關村和亦莊在積極申請建設綜保區,但是,這些場地和區域遠離兩機場,在途監管和物流效率有待提高。通過建設雙樞紐空港平臺,可以提升這些區域的轉場檢查、在途監管等口岸物流通關效率,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二)力爭提升北京智慧口岸的整體水平
《國家“十四五”口岸發展規劃》指出,要“深入推進口岸智慧化建設”,雙樞紐空港平臺需要把提升“智慧口岸”水平貫穿整個建設過程。一是要積極對接智慧口岸先進理念。海關總署提出要大力推進“智慧海關”建設、開展“智關強國”行動,實現通關和管理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不斷提升監管效能;民航局提出《智慧民航建設路線圖》,要求到2035年,全面實現“物流一張單、通關一次檢、運行一張網、監管一平臺”。雙樞紐空港平臺建設應充分加強與海關、首都機場集團等口岸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滿足相關智能化監管需求,帶動整體口岸智慧化水平提升。二是探索應用智能化技術,雙樞紐空港平臺建設中需積極利用5G、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現口岸作業全程數字化、海關監管全程線上化、企業辦事全程交互化、場景化。三是探索賦予智能化設備的使用能力,雙樞紐空港平臺應兼容和使用安全智能鎖、無人駕駛貨車等新設備,實現貨物在途監管、區港聯動、口岸分撥等物流環節可視化,提升口岸物流的管理效能。
(三)力爭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一是實現口岸一站式公共服務,通過平臺即可滿足口岸物流監控關務申報、倉儲運營、交提貨等作業需求,避免口岸監管單位各自重復建設自有系統,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二是貫徹便捷辦事理念。通過平臺建設,避免企業辦事多頭溝通,減少排隊、調度時間,降低企業的運營人力和時間成本。三是實現業務辦理陽光化,所有辦理流程線上可查,業務辦理更加透明、公開、公正。四是探索實現兩場執法標準化,首都機場、大興機場統一應用雙樞紐空港平臺,從系統層面確保業務流程、執法標準基本統一。
(四)力爭增強宏觀決策支持能力
雙樞紐空港平臺作為口岸物流管理系統,掌握著北京空港口岸進出口貨物信息,通過加強大數據分析和處理,可為北京市政府、海關、民航等部門提供強力的宏觀決策支持。一是探索實現貨運量變化預警功能。雙樞紐空港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掌握北京口岸特定企業、商品、啟運國等的貨運量變化情況,對貨運量短期內出現較大變化等異常情況發出預警,政府部門通過預警及時聯系相關企業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并配合解決。二是探索實現口岸物流通關時效分析功能。雙樞紐空港平臺通過細化的口岸物流操作節點信息,分析物流通關用時較長的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壓縮物流通關時效相關工作。三是探索宏觀數據分析功能,通過數據分析掌握我市空港運行的總體情況與趨勢,為營商環境評價提供數據支撐,為相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三、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難點
(一)兩機場管理模式不同導致建設需求不統一
首都國際機場既有一級庫也有二級庫,而大興國際機場只有一級庫沒有二級庫,且大興機場綜保區正在開展“一個系統、一次理貨、一次查驗、一次提離”的區港一體化通關模式建設,導致兩機場物流管理模式不同,進而使得雙樞紐空港平臺的物流節點存在差異,給雙樞紐空港平臺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影響了執法統一性等營商環境優化目標的實現。
(二)信息壁壘弱化平臺數據分析功能
一些口岸運營企業從數據安全角度出發,對平臺數據安全性提出質疑,擔心數據提交平臺后導致生產信息、客戶信息等商業機密泄露,對數據對接有所抵觸而形成了信息壁壘,導致平臺相關大數據分析功能無法實現。
(三)制度限制導致特色功能難以推進
兩機場間國際中轉業務是雙樞紐空港平臺的特色功能,該業務要求國際貨物可以在兩機場間通過卡車運輸,而該段運輸屬于過境貨物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過境貨物監管辦法》對過境貨物的啟運國做出了較為嚴格的限定,蒙古國、俄羅斯、朝鮮、韓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爾、老撾、越南、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白俄羅斯、格魯吉亞、柬埔寨等國,美國、日本、歐洲等很多國際中轉業務量較大的啟運國,不在過境貨物啟運國范圍內,對兩機場間國際中轉業務帶來了局限。
(四)企業慣性思維影響平臺推廣應用
在前期調研中也發現,一些企業習慣原有的業務開展流程,如提交紙質單據開展查驗預約,赴現場辦理卡口放行卡制卡,對線上查驗預約、放行制卡等便捷措施存在一些抵觸情緒,影響了平臺未來的推廣應用。
四、建設北京雙樞紐空港綜合服務平臺的相關建議
(一)在尊重實際基礎上盡可能實現執法統一
由于兩機場業務量不同、承擔的責任不同、業務輻射面不同等,管理模式和理念存在差異屬于正常情況,在雙樞紐空港平臺建設中應符合實際。一方面,在確保主要流程、數據標準一致的前提下,允許兩機場的系統邏輯有所不同,最大程度地實現執法統一;另一方面,對于創新業務,若同樣適用于兩機場,可以聯系海關、首都機場集團等口岸部門協調復制,實現互相促進、互相提升。
(二)強化數據安全功能
一是雙樞紐空港平臺可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行對接,平臺相關應用模塊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內予以展示,實現一口對外,降低企業對接難度和數據安全疑慮。二是限定平臺數據分析功能使用人員,僅限定地方政府、海關等行政部門特定人員使用,縮小使用范圍。三是優化數據安全措施,減少數據導出功能,加貼用戶水印等,最大限度地確保數據安全。
(三)開展兩機場國際中轉試點
在過境貨物監管啟運國的限制無法突破的情況下,可以選取國家試點開展兩機場國際中轉業務。若效果較好,再由地方政府部門向海關總署申請政策,擴大啟運國限制范圍。
(四)做好試運行和培訓工作
平臺建成后,應充分進行試運行測試和培訓,一方面是查找系統問題和漏洞,確保平臺運行順暢無誤;另一方面是通過試運行,幫助企業適應新系統和流程,充分感受新系統的便利功能,積極使用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