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利
語文是高中階段的必修科目,在培養人才、引導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策略,針對不同的班級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綜合發展。語文教學在考慮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文體進行教學。以下將自己的拙見和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小說文體的教學策略
調查顯示,學生對小說的閱讀興趣很濃。鑒于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引導,積極使用適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小說閱讀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小說類文體的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下將分享一些小說教學可能用到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小說課堂的導入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每篇小說都有自己特定的寫作背景,因此,很多老師喜歡從背景入手,開篇就給學生介紹大量的背景知識,對于老師來說理解這些背景很簡單,但是相對學生來說,他們缺乏相關的文化知識,所以對背景的理解會比較淺薄,且教師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識不一定都會促進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理解,有時候還會使學生困惑,所以,在導入部分沒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全部的背景知識,但背景知識可以融入在文本處進行補充,在需要的地方進行背景補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分析重要人物的品質或形象,把握小說情感。例如,我們可以使用學生了解、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一方面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共鳴。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部分內容時,我不會在開篇處一股腦地給學生灌輸背景知識,我會采用一種能夠引起共鳴的導入方式,先去問學生最近的朋友圈有沒有被一檔用現代音樂重新演繹經典作品的綜藝節目刷屏,因為大家喜歡看各種各樣的綜藝,所以很自然的,學生們都說出了這檔節目的名稱是“經典詠流傳”,并開始小聲討論,接著我向學生展示其中與《紅樓夢》相關的視頻來引入課文,這種導入方式,無疑會增加學生的興趣。
(二)運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學
在小說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而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部分內容時,重難點就是對主要人物王熙鳳的形象進行分析,從而掌握小說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時,可以分層次來討論。具體來講,比較明顯的人物性格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并勾畫相關語句,如通過對王熙鳳穿著的描寫,尤其“輝煌”兩字就足以表現出王熙鳳的華麗與貴氣。學生們分析有困難的地方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究,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可以通過小組探究分析得出結論,根據王熙鳳初見林黛玉時的稱贊,以及根據賈母的反應、轉變、話語可以看出王熙鳳的心機深沉。又如,在《祝?!芬晃牡慕虒W中,探究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時,有三種觀點——他殺、自殺、自然死亡??梢宰寣W生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背景知識進行一次辯論賽,自由選擇支持的論點,發表自己的見解。多種教學形式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們對課堂充滿激情與期待,也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比較閱讀,加深理解
可以對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進行比較學習,也可以對不同作者的情感相似的文章進行比較學習。如魯迅筆下的閏土和阿Q都是受到殘酷壓迫的農民形象,但他們的生活經歷不一樣,所形成的性格也不一樣,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人物性格的差異,進而了解造成悲劇的根源。
二、散文文體的教學策略
(一)將散文與生活元素相結合,更好地感受文章之美
散文是高中語文出現比較頻繁的一種文體,而散文語言的優美性恰恰成就了散文的經典,也讓作者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散文的美感滲透在字里行間,但部分學生可能會無法理解作者的某種感情,此時,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感知作者情感,感受文本的魅力。如在學習《陳情表》這課內容時,由于所處背景不同,部分學生會無法理解李密的情感,甚至納悶為什么不能做到忠孝兩全。面對這樣的困境,教師應該引入生活實例,以強化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師可以這樣來引導:如果有一次很好的機會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與夢想,而這次機會也是你自己夢寐以求的,但代價是你必須離開你的親人,甚至可能以后都無法見面,這時,大家會怎么選擇呢?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經過此教學策略的使用,學生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了。
(二)梳理文章線索,體會作者情感
對于高中生來講,大家已經很清楚散文中的線索有以下四種:以核心人物的活動為線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以核心事物為線索,如巴金的《燈》;以時間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學生們對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如在教學《囚綠記》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得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學生們經過討論分析以及教師的引導,可以得出本文的線索為“尋綠——賞綠——囚綠——放綠——懷綠”,然后圍繞線索展開,把握作者情感,理解“綠”所代表的含義。
三、詩歌文體教學策略
(一)注重對詩歌背景的了解
學習詩歌時,可以讓學生課下提前預習詩人與詩歌的相關背景,課上在必要時候老師對詩歌背景進行補充,促進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經典詩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資料,讓學生知道徐志摩1920年曾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書,這首詩歌是徐志摩在1928年重新來到康橋時創作的,其中有作者對康橋的不舍之情。通過有效的背景知識的補充,提升教學質量。
(二)對詩歌的留白處進行續寫,加深對詩歌的掌握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如《孔雀東南飛》這篇詩歌的一個特點就是留白較多,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留白部分,讓學生進行想象創作,以此把握詩歌情感。
在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對教學策略的運用,吸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