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半干旱地區來說,植被非常重要。優良的植被對防風固沙、氣候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營造森林植被、建造防沙林帶,可有效阻截與控制迎風面的流沙,保護背風面的農田。近些年,我國高度重視植樹造林、生態修復工作,針對半干旱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探究分析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現狀及優化策略,提出有關修復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半干旱地區;林業保護;生態修復
DOI:10.12433/zgkjtz.20232435
一、半干旱地區的氣候及植被類型
半干旱地區是指年平均降水量在350~500mm的氣候類型區。半干旱地區的主要自然植被是草原而非森林,因為降水量較小,氣候干旱,所以林木不易成活。半干旱地區具有以下氣候環境特征:年降水量較小,蒸發量遠超降雨量,耕地以旱地為主,營林難度大。不同氣候區降雨及植被類型比較,見表1。
二、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存在不足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許多地區大力發展礦業、農業,忽視林業的發展與保護,出現了農業、畜牧業與礦業擠占林業用地等問題,這類問題限制了林業的發展。除此之外,受土壤、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限制,森林樹種比較單一,森林的林分結構比較簡單。
除林分結構比較簡單外,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還存在林分質量差的問題。優良樹種、珍貴樹種受到了較嚴重的破壞,在森林中的占比下降,區域內的森林主要為天然次生林,質量低,大徑材少,林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三、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對策
對于半干旱地區,要順應自然規律進行生態的恢復和保護,也將科學技術與政策緊密結合,同時強調根據區域的特殊性制定政策,推行多元化投入的機制促進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提升。
(一)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工作規劃
在林業生態修復工作中,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主導與扶持作用,整合資源,運用政策手段推進林業生態修復高效、高質開展。開展林業發展調查,掌握區域內林業發展特征、發展規模以及信息化建設現狀等,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可行的建設規劃,從宏觀層面指導林業生態修復工作開展,提高林業發展水平。結合實際從林業信息服務、體系、資源、網絡等多發面著手,綜合推進信息技術應用,持續推進林業生態修復工作開展。
根據國家生態建設有關要求,結合區域具體情況,科學制定生態修復規劃,制定生態修復方案等,推進林業生態恢復工作規范、有序開展。有關部門可調查并確定生態脆弱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區域、土壤沙化區域等,并在這些區域種植樹木,恢復植被。選擇種易植易活易管理的品種,在鞏固水土的同時美化環境,樹立區域形象。通過引進優質品種、調整礦區樹木種類等措施,優化樹種結構,提高樹種質量,如改良低產林的樹種,在礦區內種植更優質的樹種,并加強對礦區的環境保護,促進礦區生態恢復。改造殘次林,根據礦區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樹木密度,調整樹種結構,增強樹木抗病蟲害的能力。
(二)根據半干旱地區自然環境制定工作方案
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較小,蒸發量遠超降雨量,營林難度大。在此種環境中植樹造林,要做到以下三點:
1.適地種樹及種植良種壯苗
在植樹造林前,先做好地質勘查與環境分析,依據勘察數據選擇有利于林木存活與生長的地方種樹,以此提高林木成活率,保證林木長勢,使林木有較強的抵抗力,可以有效抵抗有害生物的危害。選植樹地區要有相對肥沃的土壤與充足的水源,且周邊無嚴重生物災害,這樣才能形成結構穩定、抗逆性強及生長迅速的林分。當土壤條件不是十分合理時,要提前通過耕地、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條件,使土壤更有利于林木成活與生長。
優質樹種、健康茁壯的樹苗有更強的抵御生物災害能力。因此,在造林時要選好樹種,盡可能地選種抗性強的優良樹種。另外,種植前對樹苗做詳細檢查,確保樹苗無病蟲害,健康茁壯。在種植樹木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優良品種一般具有抗性高,環境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等特點。種植時,種植人員要不斷優化品種,及時淘汰劣質品種,提高林分質量。如果要向林區引進外來樹種,必須做好樹種檢疫工作。這是因為外來樹種有可能攜帶病害或蟲害,如果不經檢疫直接進入林區,就有引發大規模的病害或蟲害,從而使已成長起來的森林受到嚴重影響,并引發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對于外來樹種,必須制定嚴格的檢疫制度,通過及時、全面、嚴格的檢疫確保樹種健康,確保森林安全。對外來樹種的檢疫工作,必須交由專業機構與人員負責,對檢疫結果也要做出規范化管理。基層檢疫部門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強的蟲害檢疫與防治方案,嚴格檢疫外來樹種,防止外來新蟲害。
2.科學種植
在種植樹木時,要十分關注天氣狀況。種植人員要關注環境、氣象等部門發布的即時天氣信息,靈活調整種植工作,合理安排種植與管理計劃,盡量減少不良天氣、惡劣氣候對樹木的影響,提高存活率。樹木的栽植工作一般在萌芽前一周內完成,這樣更有利于樹木的成活與后期的生長。另外,根據具體的栽植方式合理控制栽植密度,種植密度過高不利于樹木生長。因此,種植時必須控制好種植密度,以保證空氣暢通,散光條件充足。種植人員根據種植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合理布局與科學栽種,為樹木的生長創造出良好的環境條件。在栽植樹木時,要對穴的尺寸、深度等控制,一般是根據樹木根的大小確定定植穴的深度與大小。為確保樹木能順利成活,可在穴挖開后于內施加10kg左右的腐熟農家肥,保證樹木根部水肥充足,營養需求得到滿足。樹木的栽植深度與根莖相齊,在栽種過程中將苗扶正,然后邊回填邊踏實,栽種結束后適量灌水。在栽植樹木時,將苗木根部蘸少量的磷肥泥漿,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3.做好森林撫育
通過森林撫育,改善林木生長環境,阻斷或抑制有害生物繁衍傳播,保護林木健康生長。森林撫育的具體措施有除草、施肥、灌溉、中耕等,將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有利于林木生長,也有利于蟲口密度降低、樹勢恢復、森林生態環境改善。
雜草過多、長勢過旺會與樹木爭奪養分,因此,管理人員必須做到有草必鋤。為保護環境與樹木,盡量人工除草,減少對農藥的使用次數。若森林面積過大或草害過于嚴重,需使用藥物除草,也應科學控制藥物用量,減少藥物對環境及樹木的危害。
春季發芽前追施肥,保證水肥充足。施肥量根據林區內樹木的種植密度、大小、長勢等實際情況決定。施肥時,不能施加不符合國家有機食品相關標準的無機肥,嚴禁使用激素類藥物。土壤解凍后,在樹木周圍2m范圍內深翻,使土壤疏松透氣,為樹木的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樹苗栽種完畢后,北方冬季前要進行冬灌,南方雖無須冬灌,但春夏秋三季根據樹的生長狀況、種植區的氣候與降雨情況等科學確定灌溉次數,合理灌溉,保證樹苗的水分需求得到滿足。春季樹木萌芽,對水的需求較大,在自然降水不足的情況下,要通過人工澆灌來滿足樹木對水分的需求。在春季澆水時,適宜從植株上面澆水,將每棵都澆濕澆透,澆水速度不能過快,確保每顆樹木都能充分吸收到水分。如果森林規模較大,可采用滴灌、噴灌等方式,為樹木補充水分,還可應用移動式澆水器高效率完成澆水工作。工作人員要做好巡視工作,如果發現樹木葉子耷拉下垂沒有活力,則需及時澆灌。另外,如果樹木根部及周邊土壤開裂泛白,表明樹木缺水需及時灌溉。夏季空氣溫度高、蒸發快,樹木對水的需求較大,工作人員可采用根灌的方式滿足樹木水分需求。同時,夏季溫度高,灌溉時間點要避開中午,應選在早上或傍晚溫度較低時灌溉,這樣不容易造成土壤板結。除采用根灌方式外,還可采用葉面噴灌、滴灌等方式為樹木補水。
除做好灌溉工作外,對一些抗熱性差的樹木,要做好遮陽避陽工作。工作人員還要通過多次的巡查檢視及時發現蟲害,并通過挖蛹蟲、刮樹皮等方式及時消滅害蟲,保護林木安全。冬季時,要做好火災預防工作。
在森林生長期間,一旦發現病木、攜帶有蟲害的樹木,及時清理,將病蟲害的傳播途徑阻斷,防止病蟲害在林區大范圍傳播。在開展工作時,工作人員可根據樹木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例如,對于病害、蟲害比較嚴重的樹木,直接連根拔除,徹底消除隱患;對于病害程度較輕的樹木,可修剪掉患病部分,對病蟲害擴散源頭加以控制,使林區內的蟲口密度得以降低。研究表明,將病蟲枝葉剪除,在防止害蟲繁衍的同時還能改善樹木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木抗病蟲害能力。對于收集修剪下的病枝,要集中處理,從而減少蟲源,防止蟲害爆發。對于健康樹木,可在樹干區域涂抹預防藥劑,保護樹木不受病蟲害影響。
(三)調整工作策略著力營造混交林
相較于樹種結構單一的林分,混交林有更強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及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因此,在植樹造林時,要做好樹種的選擇與搭配,在相應區域內搭種多種樹種,營造混交林,使林區的生物群落更加穩定,使病蟲害得到有效抑制。在選擇樹種時,應主要考慮鄉土樹種,鄉土樹種對當地的氣候、土壤等已經有了一定的適應性,更容易成活,外來樹種的抗寒性、抗旱性等普遍比不上鄉土樹種。樹種面對不良環境時表現出的抗逆性,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樹種的成活能力與適應能力。因此,在選擇樹種時必須科學分析樹種的抗逆性。
(四)合理確定輪伐期科學開發利用林業資源
森林都有一定的壽命,超過其生長旺盛期或受自然災害侵害后,樹木長勢會衰弱,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也會減弱,如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極有可能成為有害生物的宿主,危及林區內健康林木。因此,工作人員要根據森林的生長周期,結合森林實際長勢等科學制定輪伐方案,通過科學合理的砍伐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促進林木健康茁壯成長。
(五)根據實際需要封山育林
研究與實踐證明,封山育林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長,有利于次生林、稀疏林改善,同樣有利于有害生物防治。因此,相關部門可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防治有害生物,促進森林健康生長。對于已經建設起來的林區,應當加大保護力度,通過封山等措施防止林區再度受到破壞。開展林分結構改造工程,在林區內種植優質的樹木,并加強對林區的保護,逐步促進林區生態恢復。對于殘次林進行改造,根據林區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樹木密度,調整樹種結構等,增強樹木抗病蟲害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對當地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還存在林分結構單一、林分質量差等問題。對此,政府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做好工作指導,制定科學可行的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從而推動各項工作的規范高效運行。各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應以政府規劃為引領,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好樹種選擇、林木種植、混交林營造、森林撫育等、封山育林等各項工作,不斷提升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
參考文獻:
[1]鄧元杰.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績效評價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
[2]者文龍.半干旱地區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05):194-196.
[3]閆德仁.內蒙古林業生態建設主要造林問題探討[J].內蒙古林業,2022(02):21-22.
作者簡介:白鎮(1982),男,山東省聊城市人,本科,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