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概括出DNA的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并且明白DNA還有蛋白質都屬于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標: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研究遺傳物質是DNA和蛋白質。
3.情感目標:意識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師: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長得像爸爸或者媽媽。其實這就是在對遺傳進行表達,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其中的遺傳物質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在遺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師:染色體在遺傳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現在想一想染色體主要是什么物質構成?
(學生說出由DNA和蛋白質構成。)
師:那染色體中的哪一部分是遺傳物質?
(二)深入研究,探索新知
師:為了驗證DNA是遺傳物質,科學家們經過了漫長的研究。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在20世紀的時候,大部分的人們認為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
2.為什么人們會有這種想法或者見解?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研究DNA是遺傳物質的。大家先看一下課本上的格里菲思的實驗。
[ 菌落 莢膜 毒性 R型菌落 粗糙 無莢膜 無毒 S型菌落 光滑 有莢膜 有毒 ]
師:為什么在第四組實驗中小鼠會死亡?
師: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師:除了格里菲思的實驗,艾弗里也做了一個實驗,大家先看一看課本中的實驗介紹。
師:在這個實驗中提到的S型細菌中有哪些成分?然后大家再想一想艾弗里的實驗設計的思路是什么?從他的實驗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三)總結提升,鞏固所學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是不是對遺傳物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大家總結一下所學的知識,比比看誰總結得全面。
(學生講述自己在本節課中學習到的內容)
師:總結一下,因為絕大部分的生物體內既有DNA,也有RNA,所以DNA成為了遺傳物質,只有在沒有RNA的時候,RNA才成為遺傳物質,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不斷思考、總結,逐步理解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并且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但是本次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讓學生自主思考或者討論的過程中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再加上本節課的知識比較抽象,所以導致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深入理解課上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