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浩
一、課外實踐,科學課堂的生命延續
科學課堂教學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在觀察、實驗等操作活動中驗證猜想、獲取科學知識、發展科學能力。但是,有些探究活動由于材料、時間、空間等限制,在課堂上無法進行,這就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實踐探究。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我看到了什么》《校園的草木》時,由于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們無法將一些觀察實驗材料搬進教室,因此我們帶領學生走到室外,走進自然,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在校園里觀察花草樹木,組織學生撿樹葉,將其帶進課堂仔細研究它們的結構、生長習性等。
再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動物》一單元時,許多科學探究活動必須在課外進行,如組織學生課前捕捉蝸牛、螞蟻、蚯蚓等小動物用于課堂中的觀察、實驗等研究活動,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我還將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精心飼養小動物,細心觀察記錄它們的生活習性。
科學教學中有許多探究活動的開展需在課堂外進行,如植物的種植、小動物的飼養、月相的觀察、水域的考察等等,這些都得依賴課外活動,因此,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延續。
二、課外實踐,鍛煉動手能力的途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實踐是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親自接觸、親身體驗,增加感性認識,做到知行統一的有效途徑。
課外實踐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途徑,學生可以在親歷實踐活動中動手操作,豐富體驗。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天氣》一單元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鍛煉動手實踐能力。為了保持學生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培養長期開展科學探究的意志力,我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一支溫度計和一張記錄單,要求堅持測量記錄一個月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氣溫,為了激勵他們長期堅持,我讓各個小組開展競賽。孩子們在比拼中全部堅持下來,既鍛煉了他們測溫度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在《風向和風速》《降水量的測量》教學時,我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動手制作風向標和雨量器,并引導鼓勵他們開展實踐活動,用風向標測風向和風速,用雨量器測量記錄降水量。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使雙手更加靈巧,在測量實踐過程中使眼睛更敏銳,讓大腦更靈活,精神更愉悅。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動手能力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提高科學創新能力的基石。
三、課外實踐,孕育創新精神的沃土
課外實踐活動的多樣性給學生鍛煉能力、發展個性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也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催生創新意識,在動中求思,思中求新,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創新精神。
譬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時,我開展了一些課外探究活動,如種子發芽的過程較長,需要學生長時間觀察種子發芽全過程,研究綠豆種子發芽條件以及綠豆芽生長條件都需要較長時間。
為了研究蚯蚓的生活條件,使學生懂得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我讓學生在透明的玻璃器皿中飼養蚯蚓,在課外堅持觀察、比較。在實踐過程中,有一個學生在挖蚯蚓時發現了兩截斷蚯蚓他把蚯蚓放入容器中飼養,一段時間后發現兩條斷蚯蚓都成活了,而且長出了新的頭或尾。受到啟發后,他又繼續深入研究還有哪些動物也具有這種本領,并將研究發現寫成科技小論文。還有一個學生在飼養蚯蚓過程中發現土壤中突然產生了一些菜籽粒大小的乳白色的東西,他通過咨詢家長、網上查閱資料,知道原來是自己飼養的蚯蚓產卵了,他開心極了,兩個多星期后孵出了小蚯蚓。他把飼養盒帶到班里,將實踐成果和大家分享,并表示將繼續觀察,爭取更多收獲。
科學的海洋是浩瀚無邊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道路是漫長的,教師要課內外結合,開發課外實踐活動,使其成為科學教學的第二課堂,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