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艷
摘要: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自2001年以來逐步推廣的國庫資金支付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一個新課題,需要工作人員不斷加強制度建設,為防范財政資金風險獻計獻策。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概念,分析了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風險類種類,進而探索了國庫集中支付中財政資金風險防范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集中支付;財政資金;防范
DOI:10.12433/zgkjtz.20232347
一、國庫集中支付概述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國庫分散支付制度,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分散支付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需求。自2001年開始開展國庫集中支付試點工作,經過20多年的試點和推廣,目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已經基本實現了從0到1、從中央到地方的轉變。國庫集中支付是指預算單位提交用款申請、財政部門審批并放款等過程,都通過統一的國庫統一支付平臺進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為減輕財政資金管理負擔、加快財政資金流轉流動提供了“助燃劑”,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也存在一定的財政資金風險。國庫集中支付下,加強財政資金風險管理對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良性發展有重要價值。
二、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風險
(一)信息技術風險
國庫集中支付的順利推進依托國庫集中支付平臺,即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技術,而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推動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逐步成熟。但是,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帶來一些安全風險和漏洞問題,例如:電腦病毒導致數據泄露。所以,國庫集中支付存在一定的信息技術風險,威脅財政資金安全,國庫集中支付信息系統要定期開展滲透測試和修復整改,以保證國庫集中支付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轉。目前,國庫集中支付的可行性來源于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儲存技術的發展,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儲存技術雖然具有信息傳輸快、傳輸種類多的特點,但存在信息數據泄露、信息數據被篡改等風險。一旦數據信息系統感染木馬病毒或受到網絡黑客的惡意攻擊,則數據信息就有可能被損壞甚至丟失,造成嚴重的信息泄漏事故,不僅給財政資金周轉帶來風險,甚至會危害國家安全。
(二)管理制度風險
目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還有待完善,支付操作流程還不夠嚴謹規范,對內部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要求也不夠嚴格,目前實行的集中支付制度存在指導、約束效力不高的問題,會帶來財政資金風險。依據目前實行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財務賬目核算和預算審計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工作人員的財政資金控制權沒有得到應有的限制,導致工作人員風險意識不強,可能存在違規操作風險,而違規操作引發的問題也可能由于滯后性而無法在短期內顯現。
(三)支付形式風險
國庫集中支付的支付形式是財政部門在接收預算部門的預算申請后開展審批工作,審批完成后依照預算部門的申請下達指標,但并不將預算部門申請的財政資金轉入對應賬戶,而要等預算部門實際使用這部分資金時,財政部門才會根據預算部門的申請將對應的資金劃入對應賬戶,該支付形式強化了財政部門對國庫資金的控制權。但是,部分資金支付管理單位極易出現資金節流、額外限制資金支付制度設立等問題,不僅會導致國庫集中支付流于形式,還會使財政資金處于法律監管空白地,嚴重影響財政資金的安全性。
(四)操作流程風險
國庫集中支付的操作流程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科學性,不合理的國庫集中支付操作流程導致財政資金風險;二是工作人員未嚴格按照科學的國庫集中支付流程開展工作,導致出現財政資金風險。
(五)個人因素風險
國庫集中支付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操作最終還是由財政、代理銀行、預算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來完成,他們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都會對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安全產生影響。如果工作人員思想意志不夠堅定,可能使國庫資金遭受損失。
三、國庫集中支付中財政資金風險防范措施
(一)完善國庫集中支付法律法規
我國將法律法規作為各項工作的開展依據。首先,需要根據目前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現狀、特點和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未來發展,制定與其相匹配的法律法規。另外,為了有效防范財政資金風險,還要仔細分析目前存在的各項風險的原因和管控措施,有針對性地制定法律法規,約束財政資金管理人員的行為,避免貪污腐敗或財政資金外流的現象發生。其次,要對財政資金管理人員開展法制教育,對其形成震懾效果,盡可能減少個人因素風險。最后,要不斷細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盡可能擴大法律法規的覆蓋面,國庫集中支付工作不僅極易滋生貪污腐敗行為,甚至會導致國有資產外流,危害國家安全。
(二)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數據的核查方式,提升數據整合歸置效率,簡化財政資金審核流程。通過將財政資金使用數據儲存下來,便于財政資金監管部門對工作展開有效監管,財政資金監管部門不僅可以利用大數據快速核查異常數據,還能實現對異常數據的追溯。其次,提升財政資金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一方面要提升其信息化素養,增強監管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升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要提升其“大局”意識,要求監管人員在工作中嚴格按照財要求開展工作,對可能出現的財政資金風險給予充分重視,對出現違規操作的工作人員及時給予警告和處罰,堅決避免腐敗、人情等情況發生。最后,財政資金監管要實現全過程監管,一方面要加強查處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法從重、從快查處。
(三)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首先,應為工作人員提供以國庫集中支付為主題的專業學習培訓,深化工作人員對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認知,提升其開展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業務能力,規范其工作行為。其次,應為工作人員提供職業道德教育。一方面,通過召開專題會議或利用宣傳欄,提升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感,要求其自覺遵守操作流程規范,主動屏蔽各類誘惑;另一方面,通過強化法制教育,使其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自覺約束工作行為。最后,由于國庫集中支付在我國發展的時間還不長,專業教育尚未形成,很多機構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還停留在原來的國庫分散支付階段,所以,還要通過動態調整招聘要求,招聘具備國庫集中支付理念和業務能力較強的高質量人才,以新入職工作人員為“活水”,激勵在職人員,尤其是工齡較長的工作人員及時扭轉觀念、學習新的專業技能,從而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四)建立健全數字化支付網絡機制
首先,深化國庫集中支付信息化建設。一方面,財政部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對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輔助作用,積極革新支付系統,推動國庫集中支付信息化建設,利用科學技術優化、整合財務管理系統,建立基于國庫集中支付為核心的綜合平臺,實時更新財政資金的流轉情況并以數據信息的形式保存下來,方便開展財政資金監管工作;另一方面,財政部門要實行精細化預算管理,即要求財務部門通過分析各部門的預算申請情況、追蹤各部門的資金使用情況,不斷優化調整指標數目,針對預算申請與資金使用情況差別較大的部門,給予一定的懲罰。
其次,改進財政數據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財政部門應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數據核算工作,對各部門的預算申請和資金使用數據實時監管,提升資金核算工作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各單位要積極配合國庫集中支付信息化建設工作,及時構建能與國庫集中支付信息平臺有效銜接的數字化財務系統,以達到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資金支付效率的目的。
最后,重視國庫集中支付中財政資金的信息技術風險和支付形式風險。一方面,安排專人專職負責國庫集中支付信息平臺的安全運行,為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專用計算機配置高效能的殺毒軟件,最大程度地避免計算機感染電腦病毒造成平臺癱瘓或數據外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虹膜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減少風險,要求構建等級訪問制度,不同權限的工作人員應使用對應權限的U盾登錄信息平臺,要求不同權限的U盾不能交叉使用。此外,可利用云技術儲存關鍵財務信息。
(五)建立健全國庫集中支付外部動態監管機制
首先,審計部門、財務部門等多個部門合心聚力共建國庫集中支付全過程“監督網”,嚴查財政資金管理工作中的違規現象,發現風險隱患及時給出防控指導,發現違規行為及時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并研究解決方案。其次,加強對代理銀行的監督。一方面,通過定期考核約束代理銀行的行為,規范代理銀行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通過不定期抽查對代理銀行形成震懾力,營造“不敢違規操作”的工作氛圍。最后,相關部門必須職責分離,防止出現“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問題,各部門應相互協調、互相制衡,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堅持全面控制原則,通過內部控制制度、運行機制和操作方式的有效安排,規范操作流程及運轉程序,防范國庫集中支付財政資金風險。
(六)制定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
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風險包括信息技術風險、管理制度風險、支付形式風險、操作流程風險和個人因素風險,利用傳統的經驗性風險判斷、評估方法,往往不能從根源上防范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風險。所以,要根據國庫集中支付財政資金風險管理目標和相應的風險管理理論,制定出一套科學、高效的風險評估機制。
首先,分析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風險,明確各類財政資金風險存在的原因和造成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制定風險管理過程化、源頭化、全員化、成本化的風險評估制度,風險管理過程化即對國庫集中支付全過程展開風險管理,及時識別各環節風險,并采取恰當的方式化解和縮小風險;風險管理源頭化即找準財政資金風險的源頭,明確財政資金風險的管理重點,提升風險評估的目的性;風險管理全員化即與國庫集中支付存在聯系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應參與風險評估工作,提升全體工作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形成覆蓋全過程、多環節的“風險管理網”,避免出現風險評估死角;風險管理成本化即明確風險管理不是必須將風險降為0或不惜一切代價的降低風險,而是使財政資金風險處于可控狀態,實現風險管理和成本管理之間的平衡。
其次,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風險評估效率,例如:利用神經元網絡技術、編程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構建風險評估模型,要求該模型可通過分析財政資金實時數據計算出財政資金風險指數,并當財政資金風險指數突破正常值時發出警報,提醒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避免財政資金風險擴大。
最后,定期開展風險評估論證工作,成立專門的風險評估工作小組,針對近期風險評估工作展開研究,例如:對新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論證,解決風險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風險評估工作小組指導各責任部門解決問題,并監督各部門實施論證會上討論出來的方案,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風險評估持續優化機制。
四、結束語
國庫集中支付與分散支付相比,雖然簡化了支付流程,加強了對國庫資金的監管,但仍存在各類風險。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財政資金風險包括信息技術風險、管理制度風險、支付形式風險、操作流程風險和個人因素風險,有效防范國庫集中支付中的資金風險,可以采取以下六個措施:第一,完善國庫集中支付法律法規;第二,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第三,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第四,建立健全數字化支付網絡機制;第五,建立外部動態監管機制;第六,制定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
參考文獻:
[1]李曉紅.基于國庫集中支付中財政資金的風險防范研究[J].科技資訊,2022,20(01):171-173.
[2]盧海霞.探究國庫集中支付下財政資金的管理與風險防范[J].商業文化,2022(10):70-71.
[3]許力凡.國庫集中支付對財政資金管理的影響分析[J].財會學習,2022(17):1-4.
[4]高錄娟.國庫集中支付下的財政資金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J].支點,2022(07):111-113.
[5]周麗靜.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投資指南,2022(10):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