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峰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優美的語言、美好的形象、真摯的感情、引人入勝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共鳴。然而,部分語文教師卻忽視了這方面。在我看來,小學語文就像一首優美的詩,這首詩讓學生讀起來,應該是快樂的,并且也能帶給學生啟迪和知識。教師應該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從語言特點中體驗語言魅力,從優秀作品、經典名著中感受精彩人生,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會學語文,愛上語文、學好語文。
陶行知說過:“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雖然說“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教師應努力追尋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一般說來,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特點。小學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卻善于具體的形象性思維,因此,教師應該多選用直觀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并且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適時調整。此外,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有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要以開發智力、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為目的,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樂學、會學。
語文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來自生活的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富有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學生學到具有時代氣息的語文。“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創設開放、自由、靈活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要密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比如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生活,觀察自然,體驗和感悟生活,積極組織綜合性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為生活所服務。”教師在課堂中來實現生活化教學,就需要加強教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語文,是一盞不滅的燈,它照亮了人們心中的真、善、美,照亮了社會。新課標強調:“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能力的途徑就是語文實踐。”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以課堂為陣地,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產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和探究生活的樂趣。只有這樣,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扎根于生活這片沃土,才能真正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