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聰
摘要:在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作為統籌引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在鄉村地區的建設和產業振興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鄉村用地空間高效、集約、因地制宜地利用,對區域的發展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國土空間規劃的概念進行了簡要闡述,探討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用地空間規劃的基本任務,并提出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用地空間的優化利用策略,希望能為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鄉村用地空間;優化利用
近年來,我國鄉村地區綜合治理工作得到了國家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各行各業都將投資建設的熱情投向了農業農村市場,以期在農業農村建設板塊獲得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鄉村用地的空間容量、功能布局、利用方式等,不僅關系到鄉村地區整體形象與全面建設的實施效果,還關系到鄉村地區人民的生活品質。因此,要想將我國鄉村地區的發展水平推向理想境界,還要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加強鄉村用地空間優化利用策略的探究,為我國鄉村地區的綜合建設提供科學的指導。
一、國土空間規劃概念
國土空間規劃,是引導國家空間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開發保護、建設等工作得以順利、高效落實的保障性因素。因此,構建相對完善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做好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使國土空間規劃得以高質量落實,將重點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具有實用性價值的空間規劃相互融合,進而形成統一性的國土空間規劃,達到“多規合一”的狀態,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在各專項規劃方面的引導與控制效用,是我國在全面發展建設過程中的一項重點戰略。
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用地空間規劃的基本任務
(一)管控對象達到全方位覆蓋標準
傳統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用地空間規劃在傾向點上具有非常明顯的偏差,一般是對鄉村用地的建設空間做出相應的規劃,但規劃內容卻存在一定的缺失,農業建設規劃與生態建設規劃的體現不全面,導致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用地空間規劃漏洞百出,不但使得各種具有應用價值的資源無端浪費,而且由于鄉村用地空間規劃中擬定的相關方案缺乏與區域資源要素及產業發展需要的有效嵌合,特別是鄉村建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相比,具有更大的不可預見性和隨意性,規劃的用地空間難以完全用到實處,使得我國鄉村生態以及鄉村產業發展始終不理想。
新時期,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應積極改善傳統鄉村用地空間規劃思想觀,立足全局,在國土空間的基礎上對鄉村所有資源實施統一規劃,充分考慮區域發展的各項資源條件和基礎要素,盤活閑置用地空間,包括鄉村地區的農業用地空間、生態用地空間等,做好空間預留和規劃落地,一方面從規劃上提升農村土地價值,另一方面也為我國鄉村振興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步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帶動鄉村地區土地資源的有效應用,促進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進一步強化我國鄉村地區用地空間規劃的科學性與全面性,充分展現鄉村地區用地空間規劃的優勢效用。這不僅僅是現階段我國全面發展過程中的重點事宜,更是影響我國鄉村地區長遠、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二)實現分級銜接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用地空間規劃,不僅對我國鄉村地區的全面持久發展起著顯著的作用,而且還是鄉村地區全面整治工作得以深化落實的重要因素。鄉村用地空間與城市用地空間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利用空間小,統籌調節的維度窄,涉及層面淺而雜。在新形勢下,要實現全面振興,規劃必須符合區域產業發展做大、做強、做深的要求,通過跨區域協同統籌、分級銜接,對高需求部分的用地職能進行分解、聯動。在這一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不但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帶頭參與其中,而且還應同其他相關聯的部門互通有無、密切協作,合力優化鄉村地區整體攻堅戰略規劃,從根源上治理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從而實現鄉村地區長效發展。
我國相關政策中明確強調,各級政府部門要對自身職能擁有清醒的認識,充分把握工作任務,明確職責內容,全面貫徹黨的領導方針,深化落實本職工作。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開展鄉村用地空間規劃的過程中,我國鄉村地區在農業、建設、生態這三個方面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因此,不得以點概面地下定論。基于此,為了切實提升我國鄉村地區用地空間規劃的應用價值,相關政府部門需縱向事權,加大工作執行力度,并深層次地研析和領會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內容,使自身職能效用發揮到最佳。
三、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用地空間的優化利用策略
(一)提高對鄉村地區產業布局的重視與認識
首先,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需提高對我國鄉村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視力度,注重科學、合理的設計及戰略部署。在設計鄉村地區旅游規劃的過程中,需將鄉村地區的自然景觀、田園景觀等與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巧妙融合,在不破壞村莊原有結構的原則下,科學設計鄉村地區各家各戶的庭院,優化調節鄉村地區田園風光與鄉村旅游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更好地保障鄉村地區固有的田園文化特色,構建兼具鄉村旅游、鄉村服務、鄉村產業等功能的全方位一體化鄉村用地空間,實現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用地空間的優化利用。
其次,在對我國鄉村用地空間進行設計規劃時,應特別重視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地區旅游功能服務這兩個方面,這對于我國農村地區各個村莊的健康、穩定發展極為重要。通過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鄉村地區百姓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可為鄉村地區百姓的基本生活帶來更加便利的服務,更好地提升鄉村地區百姓的歸屬感與幸福指數,使鄉村地區的百姓樂意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基于此,要想優化利用我國鄉村地區的用地空間,深化落實我國鄉村用地空間規劃,就必須強化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并高度重視鄉村地區公共區域的規劃與設計。
此外,在規劃鄉村用地空間時,應充分考慮鄉村地區公共娛樂設施及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的建設,以便為鄉村地區的百姓打造更加完美的休閑娛樂空間。同時,還要不斷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挖掘我國鄉村地區優質的旅游資源,改善鄉村地區的旅游環境,打造鄉村地區卓越的旅游資源品質,并在鄉村地區配備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為農民建造出與旅游功能相適應的娛樂與服務設施。
(二)制定相應的鄉村用地空間分類標準
在傳統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不管是城鄉規劃體系下的村莊規劃,還是鄉村用地空間規劃,都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不能充分滿足新時期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現實需求。我國城鄉規劃體系下的村莊規劃重點傾向于建設用地,而鄉村用地空間規劃則忽視了對建設用地的全方位管理,如此一來,我國鄉村地區未來的發展必將陷入極大的困境。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用地空間分類標準,全方位、系統性地研析當前我國鄉村地區用地空間的自然性質及歷史特征,并將研析結果與我國土地空間規劃的基本要求有機融合,從而制定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土地劃分制度。
首先,應優先報批農業產業建設用地。積極解決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項目設施用地及必要的建設用地指標,相關部門在不違反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依據相關審批程序優先報批。其次,應著力推動我國農村地區宅基地功能的轉變,充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探索農村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的流轉范圍,在保證農村地區人民宅基地資格權與房屋財產權的前提下,倡導由村集體及其成員利用自營、入股、出租、合作等方式,放活宅基地與農戶房屋使用權,支持農村宅基地從傳統的居住保障功能轉為居住、生產、商服經營等多樣化功能,進而盤活農村宅基地。
(三)設計出科學、合理的鄉村生活空間
在對我國鄉村用地空間實施全方位規劃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鄉村地區人民生活空間的優化規劃。實際上,我國鄉村地區人民生活空間規劃內含眾多關鍵點,如果該規劃不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就無法有效滿足新時期我國鄉村地區百姓的生活需求,更無法滿足我國鄉村地區的實際發展建設需要,進而影響鄉村地區百姓的生活品質,阻礙我國鄉村建設的步伐,難以有效提升我國鄉村地區人民生活空間規劃的應用價值。
從具體的角度來講,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地區百姓的娛樂活動用地空間及生活用地空間應處于獨立狀態,但二者卻不能達到完全獨立的程度,而要保持一定的關聯性,在保障原有空間結構不受威脅的情況下,對其實施必要的拓展,擴大農村地區百姓的活動范圍。例如,在農村地區百姓自主活動的區域增加一些休閑娛樂場所,為處于農村地區的人民打造更寬廣的休閑娛樂空間,提升百姓的生活熱情。與此同時,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還應對我國鄉村用地空間實施全方位的優化利用,進一步改善鄉村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此外,還應對我國農村地區規劃與發展戰略實施科學、合理的編制。新時期,我國有些農村地區規劃并沒有編制,有些農村地區村莊規劃編制缺乏一定深度,缺乏對農用地閑置空間的整體布局,在設施配置、產業規劃、生態保護等方面也并未實施整體性的統籌規劃。村莊規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農村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交通居住條件及基礎設施。閑置的農村宅基地應當以村莊規劃為核心導向,進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從而解決項目開發審批難題。發展戰略是指引村莊長遠發展的理論體系,根據發展戰略優化設計農村閑置宅基地利用模式,找到農村當地的優勢與劣勢,充分發揮各個村莊自然與文化的優勢效用,避免存在雷同現象。
(四)建立相對完善的鄉村建設用地用途轉用機制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建設的全面發展極易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而引發項目規劃用途轉用的狀況,進而存在眾多項目在規劃建設階段流產的隱患。為了更好地規避這一風險,應建立相對完善的鄉村建設用地用途轉用機制,將我國鄉村建設用地轉用于其他項目的發展。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加強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對自然資源與建設用地的臨界線施以明確劃分,并對土地權益主體加以定位,從而為未來建設用地轉換、居民用地轉換等事宜提供可靠的依據。除此之外,還應從建設項目自身的角度出發,若出現與建設用地不相干的部分,則需要由相關管理部門對其實施相應的審批與審核。只有對自然資源用地實施全方位審核、精確評估后,才能正式開展建設活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我國鄉村用地空間優化利用工作的實施雖然面臨著一定的壓力與挑戰,但相關部門必須迎難而上、深化落實,為鄉村地區的長效、穩定發展帶來更多希望,才能為我國鄉村振興建設及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新時期,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加強我國鄉村用地空間優化利用,不僅是國家全面發展建設的頭等大事,更是提升鄉村地區人民生活品質、帶動鄉村進步的客觀的前提條件。唯有加大執行力度,不斷完善此項工作,才能更好地縮小城鄉差距,為農民謀求更大的幸福。
參考文獻:
[1]羅文碩,周家寶,付宇欣.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莊規劃探討——以鶴壁市矩橋鎮鄭常村村莊規劃為例[J].城市建筑,2023,20(01):14-17.
[2]吳修民,王微恒,雷鴻鷺.上山文化遺址群保護管理實踐初探——以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文物保護專項為背景[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2,7(06):44-57.
[3]馬莉,王丹丹,周齡.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12):84-87.
[4]沈建國.面向業務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建設研究——以西昌市為例[J].信息系統工程,2022(12):129-132.
[5]王姝妹,賈安強.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村莊規劃編制探索——以河北省邢臺市東盟臺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2,19(24):22-25.
[6]鄭爽,陳慕杭.國土空間規劃中“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與研究——以開化縣長虹鄉桃源村村莊規劃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3(02):92-94.
[7]吳昊,陳前虎,黃鵬奇,金霜霜.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基于鄉村單元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探索——以杭州靈山鄉村單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2,40(11):41-49.
[8]劉暢.國土空間視角下“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初探——以北京市青云店鎮東迴城村為例[J].建設科技,2022(18):83-86.
[9]白蘭,霍春竹,張乃欣,臧孌譞,劉念.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踐——以鶴崗市紅光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2,19(16):46-51.
[10]呂英,穆佳佳,斯高陽.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異地安置”型村莊規劃編制的思考——以義烏市思古塘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03):72-73.
[11]陳雅歆,劉代云.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模型構建研究——以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新站鎮為例[J].城市建筑,2022,19(03):50-57.
[12]張堂基,師小燕,殷倩,劉輝,穆園園.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村莊規劃“雙評價”應用研究——以廣安區大龍鎮生態適宜性評價為例[J].城市建筑,2022,19(02):1-4+22.
[13]張立,李雯騏,張尚武.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建構鄉村規劃體系的思考——兼議村莊規劃的管控約束與發展導向[J].城市規劃學刊,2021(06):70-77.
[14]李小云,朱景霞,樂美棚.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特色保護類村莊的多維“控引”規劃策略研究——以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景賢村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21(09):1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