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靜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為了鍛煉家務,教“搟皮、和餡”,考“包餃子”。這就是教學評不一致,那怎樣才能教學評一致呢?我們以往的教學一般都是根據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而教學評一致的教學要求我們逆向設計,即先制訂學習目標,確定預期的結果;然后進行評價設計,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最后才是教學設計,設計合理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這樣的逆向設計讓我們通過學習目標來確定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情況和能力培養;通過評價設計來明確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依據這兩點來組織、安排、實施教學活動,實現“如何去?怎樣更好地去”的問題。
教學評一致性就是,先制訂一個合理的、具體的目標,讓教與學方向明確、可觀,可測,準確,具體。再設計一個指向目標的、具有層次感的評價任務讓學生的學清晰可測,最后設計一個評價與教學融合的教學過程讓教與學有據可依。
但是,在實際的日常教學當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老師認為:我教什么,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能全部吸收。而這只是我們美好的假設,學生真正學到的與預設的情況有時根本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有關。傳統單一的教學設計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備課的流程一般是:閱讀教材和教師用書,閱讀以前課件或教案,尋找課外的備課資源,打開電腦備教學流程,布置課外的資料作業。這樣的備課關注點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很容易忽略“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最好怎么學,學生是否學會了”,教學設計更關注教而忽視學;關注內容,忽視目標。
而這樣的備課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目標問題:教學無目標或缺乏目標意識;有教學目標,但教學目標不具體、不可評;很少有人從課程標準中尋找目標。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情況脫節,不匹配。評價問題:無教學評價或缺乏評價意識;有教學評價,但評價與目標不匹配。
這樣的備課不利于目標達成、不利于提高學業水平和能力培養,甚至存在學生低效學習甚至無效學習的情況。所以我們要致力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實現在整個課堂教學系統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三個因素的協調配合。實現學教一致性:即所學即所教。教評一致性:即所教即所評;評學一致性:即所學即所評。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評價是一致的,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根據教學評一致性的原則來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呢?就要遵循逆向設計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先制訂學習目標,然后設計評價任務,最后確定教學活動。逆向教學設計:學習目標是前提,評價任務是關鍵,評價設計先于教學活動設計。它的起點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在確定了學習目標后,首先考慮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標志是什么,如何知道學生學會了。
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分為三步。
一、確定預期的教學目標
開展教學設計前要思考:教學目標是什么?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應該知道什么?應該理解什么或者能夠做什么?學生良好的情感價值觀是怎樣的?在這一步驟中,教師要對已有的課程標準進行充分的考慮,同時也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適合當前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目標。
二、確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教學設計的第二步就是依據學習目標設計學生的學習評價,即教師如何知道在學生身上是否已實現了預期的學習結果?如何能證明學生們掌握和理解了相關的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前,要有目的地設計學習評價,可以幫助教師帶著問題思考教學,通過評價來促進教學,確保預期的學習效果式。
三、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指導
確定預期學習結果、完成教學評價設計之后,教師需要安排明確的教學活動計劃,其中包括學習經驗的選擇與組織、方法與策略的選擇等。學習經驗的選擇和組織以及具體教學指導都應指向目標的實現。當然逆向教學設計并不是簡單的線性設計過程,它同樣也需要教學過程中的不斷調整和完善,適應當時的教學環境,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
“評價設計先于教學活動設計”正是逆向設計的一個主要特征。
所以,總結來看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活動是這樣的:課前,進行目標設計、評價任務設計、教學活動設計。課中,落實教學目標,獲取評價信息,調整教學預設。課后,進行反思。
這體現了教學即評價、評價設計先于活動設計的逆向教學設計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