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為響應國家“讓文物活起來”口號,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形式也逐漸深入,作為最基礎且實用的攝影手段被廣泛運用,并且對單一的靜物攝影手段概念進行技術手段升華,成為“文化遺產攝影”。
關鍵詞:靜物攝影? 文化遺產? 數字化? 保護傳播
當下,文化遺產保護方式中利用率最高的當屬靜物攝影手段,其拍攝重心是強調攝影手段對文化遺產的真實記錄再現。
一、文化遺產保護中攝影手段應遵循的原則點
(一)真實性
對文化遺產的記錄中要求對拍攝物保證其真實客觀性。首先,攝影工作者要了解拍攝文物的歷史背景,確定保護的方法和路徑,從而決定拍攝的方式,以免造成文物損傷。其次,攝影工作者應放棄閃光燈等穿透力較強的攝影照明用具,盡量還原文物原有的色彩、質感。
(二)完整性
對于非展館的文化遺產要保證其完整性,不僅指文化遺產本體的整體性,也要考慮到文化遺產在其文化空間中的整體性。每個文化遺產都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時代背景的具體事件,拍攝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其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保護其原生態的存放環境。
二、靜物攝影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價值意義
(一)實現文化遺產保存長期性
目前,文化遺產的物理保存方式并不能對其本體進行全方位的無損留存,但攝影的手段可以把文化遺產本體轉換成為一定的物質形態進行儲存。文化遺產可借助攝影手段記錄并進行長久保存,也能達到世代相傳的目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中必須留存、延續兩步走,儲備極其豐富的歷史資料延續其內容的研究意義,在留存方式上取得創新,在群眾保護意識中受到重視,文化意義實現了積累。
(二)加速文化遺產傳播時效性
由于文化遺產的屬性不便與經常性的移動展示。攝影手段的便捷性可將文化遺產實時拍攝傳播,就如數字故宮、數字敦煌等,實現無國界、跨時空展示。極大提升了傳播效能,擴大了傳播面積,加速了傳播速度。
攝影手段的創新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又增加了很多呈現方式,比如“無人機”攝影測量是一種將二維照片合成三維模型的技術,不僅可以最真實地還原物體的尺寸比例,還能對細節實現非常高的還原度。攝影手段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播有著及其重要的利用價值。
作者簡介:孫婉(1993—? ),女,陜西人,碩士,研究方向:影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