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漢文化得以綿延千載不斷的重要載體,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需求量的增大,漢語國際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其中,如何幫助學習者克服畏難情緒,提高漢字教學質量,已然成為一項不可回避的挑戰。作者受《說文解字》一書啟發,認為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課堂也要重點講解中國文化。本文主要闡述漢字與文化的關系,從文化視角來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現況,最后探求漢字教學與文化有機結合的方法。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漢字教學 文化教學
現如今,對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們來說,學習漢語不僅是聽說讀寫,更是借漢語之手來揭開“古老的東方神秘面紗”。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重點不能止步于語言技能教學,應將文化教學融入其中。漢字是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活化石,應善于利用其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通過將漢字背后的中華文化與漢字教學相結合,不但能讓學習者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幫助學習者建立起對漢字學習的濃厚興趣。
一、漢字與文化
(一)漢字產生與文化
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是歷史綿延與變遷的痕跡。文化包括語言,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必然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文化內涵。因此,漢語的產生與中華民族文化是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文字形成有以下觀點:文字初始是臨摹萬物之形,這類似圖畫般的符號稱之為“文”。此后,依靠形形、形聲手段結合的符號稱之為“字”。漢字的形成,由其觀點佐證,被定義為“六書”。分析“六書”之法,不難發現,漢字產生背后所體現的文化現象是“觀物取象”。“觀物取象”作為《易傳》的哲學觀點與漢字最原始的象形造字法多有共通之處。“觀物取象”意為仿自然與社會中具體事物之感性形象,確立具有象征意義的卦象。“象形造字法”意為借文字線條或筆畫,將表達的具體事物的外形特征勾畫而出,以達用象形指代具體事物的目的。“觀物取象”與“象形造字法”之所以相通,正在于此。例如,“日”由甲骨文“
(二)漢字結構與文化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詮釋為人處世之道,不可過于,要恰到好處。漢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出這一思想。漢字固有“方塊字”之稱,其形狀方正,橫平豎直,追求對稱,都可視為“恰到好處”的體現。例如,“啟”初為會意字,殷商甲骨初文“”從又從戶,“又”借手之象形,“戶”借門之象形,兩相會意,示以手拉門,表開啟之意。后在原字形下部添“口”——“”,從口,增以言語啟發教導之意。除了增意之用,在字形上追求整體且對稱的表現,正是基于中庸文化思想。構字部件作為漢字的一部分,也印證了這種文化思想。許慎完成了最初漢字部首分類,并定義為“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可見,“部首”的產生正在于舉一形而統眾形, 那么“部首”必然也能體現這種以總體籌劃觀之萬物,上下通達的中庸文化。例如《說文解字·竹部》有145字,其大致可分兩類:植物和竹制器物。[1]“竹”部能將這兩類事物歸于一起的原因與“竹”字產生有極大關系。“竹”初以象形法創字,借竹葉下垂之形,甲骨文寫作“”。可見,“竹”由象形而來,“竹”部自然可指植物。又因竹子本身特性及易獲得,古時被廣泛使用并制成樂器等,所以“竹”部自然可涵蓋竹制器物。
二、文化視角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發展與現況
文化視角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主要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漢字教學涉及的文化知識較少,第二階段為培養文化教學意識。在第一階段,教學理論研究從“語文并進,讀寫、聽說分設課型教學漢語”開始,逐步發展至“揭示漢字體系內在系統性”,[2]同時也結合分層教學理念,提出“中高級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有必要開設選修漢字課”。具體教學方式也隨之豐富,例如:漢字圖表教學法、析字教學法、字素拼合法、以及后來產生的“認寫同步”漢字教學等各種漢字教學法。[3]這一時期的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從讀寫與聽說關系的角度入手,將課型進行了分類,是一種語言技能層面的分析,但落實于如何教,在現實中的教學層面仍留有空白。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推進,這些方法開始暴露出不適性,底層邏輯都沒能改變過于機械化的識記方式。基于“會書寫”和“能認知”是檢驗漢字教學成果的標準,因此具體教學法會被困在認字與寫字的課堂比重關系上,而忽視認字與寫字本身都各具不同意義。任何理論與實踐最難的就是“由零到一”的產生過程,我們不能否認其獨有價值,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也是如此,不能平地而起。
隨著文化教學進課堂,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也受其影響,開始從漢字本身文化這一角度重新思考,這也迎來了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第二階段。有關學者提出“漢字課主要內容也應包含漢字歷史、現代漢字形體”,這就是將漢字本身的文化現象帶入課堂。隨著理論與實踐不斷深入,學者們還提出利用漢字字理闡釋,這是要求教師運用符合“i+1”理論的教學語言讓留學生了解并理解漢字構形構意的特點。目前,基于該理論,部分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課堂已采用“新說文解字”的方法,[4]這是一種以流俗漢字學的字理闡釋為基本的教學方式,不僅講授生字詞,還有漢字背后的造字趣事以及漢字本身的結構分析。某種程度上來說,漢字中的偏旁、部首本就與英語語言中的詞根詞綴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會比較符合部分留學生的認知模式。
三、文化視角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教師角度
“漢字難學”已成為刻板印象,尤其是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因此教師想要更好地開展漢字教學,幫助學生們克服畏難心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文化導入,采用了“新說文解字”方法進行教學,已提供了很好的教學思路。教師若想真正使用好這一方法,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既然涉及到文化教學,那么文化差異是必然不可回避的一個客觀存在。這又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漢字有關的文化現象,也要了解他們授課對象的文化背景,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例如“龍”字教學。作為中國上古神獸,龍是福瑞之兆,但對于歐美留學生而言,在他們的文化認知中對龍所持有的態度是消極的,他們認為龍是代表邪惡與殘忍力量的,因此,“龍”字教學就會面臨文化差異這一問題。在漢語掌握程度較弱的留學生課堂,回避差異會更有利于維持課堂教學秩序以及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語言教學應旨在滿足日常交流,在運用文化導入時,教師也不應盲目以吸引學生興趣為目的選取過于晦澀難懂的內容,這反而加大了學習者的學習難度,過猶不及。
(二)教法分析
興趣是學習者最好的內在驅動力,因此無論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是十分關鍵的。文化引入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課堂而言,本身就已改變了單純通過描紅學習寫漢字的機械化的課堂教學現狀。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課堂中,所謂文化引入,最基本的就是在教學中要逐步引入造字法,因為漢字從產生到發展及其自身結構本身就有關文化。基于此,可以逐步引入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等概念。對于初學者可采用動畫演示,對于中高級的學習者可采用故事講述,不僅使學習者學習了新漢字,還能鍛煉聽力及提升理解能力,這也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是一個閉環系統,由教學輸出與學習反饋共同組成。利用文化導入來增加課堂趣味性直接作用于教學輸出,那么講練結合則是直接作用于學習反饋。對于漢字教學而言,學習反饋直接體現在認讀與書寫,因此不能輕視書寫漢字的重要性。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漢字結構的區別,通過導入這種追求整體性、對稱性的美感文化,已經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方塊字不只是單純的“橫平豎直”,那么對于之后更具體的“品”字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等的認知,他們將會掌握得很快。
參考文獻 :
[1]王慧叢.從《說文解字》“竹”部字看“竹器”的娛樂文化[J].品位經典,2020(10):19-20.
[2][3][4]傅曉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研究綜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3(02):31-46.
[5]李莉.漢字文化與對外漢語漢字教學[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9(02):81-82+85.
[6]鄒麗琴.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文化透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李衍臻(1996—? ),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