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為幼兒提供豐富、適應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起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近幾年,我園也正在研究關于早期閱讀方面的課題,我們曾對80個家庭進行了幼兒閱讀方面的調查:所有家庭認為有必要在幼兒期培養閱讀習慣;50%的家庭有閱讀習慣;80%的家庭有孩子專屬的書柜;有60%的家庭每月的閱讀量為2本,18%的家庭有3~5本,22%的家庭有6~8本;對于共讀中的困惑,38%的家庭認為孩子不專注,20%的家庭不知道如何選擇繪本,19%的家庭認為孩子不能在一段時間總看同一本書,12%的家庭認為繪本字少很快就讀完了,6%的家庭有共同指讀,5%的家庭基本不共讀。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家長普遍比較重視孩子的早期閱讀。但是,孩子們不缺書讀,缺的是閱讀的興趣和科學的指導。如何開展高質量的親子共讀活動,成為亟需指導的問題,結合我園正在開展的課題,總結出以下策略。
一、打造家庭閱讀環境
(一)讓書觸手可及
孩子是喜歡書的,鮮明的色彩、夸張的圖畫都會吸引他們,沙發上的繪本可以隨時拿來看,床頭邊的繪本可以在在睡前由媽媽來講,書桌上的木質繪本可以在休息時來看。異形書、立體書、不同材質的書和不同分類的書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再來營造一個孩子隨手就可以取放書的溫馨安全的環境,這會激發孩子主動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讓父母成為榜樣
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方式——模仿,父母如有閱讀的好習慣,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樣子去看書。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最近在讀的一本有趣的書,如《母雞羅絲去散步》,模仿故事中的情節表演、繪制母雞和狐貍走過的路線。家庭設置一個固定的時間閱讀,或在晚飯后或在入睡前。耐心傾聽孩子,孩子就會給予回饋。
二、科學指導親子共讀
調查中發現,家長最大的困惑是只會“讀”,但不懂得怎樣“共讀”,根據這一問題,我們采取了三步走來引導家長。
第一步是征集有陪讀經驗的家長成立“家長閱讀社”,每月和教師進行一次閱讀教研活動,教師指導家長從作者簡介、主題分析、角色分析、文本分析等方面對繪本進行研讀,家長們通過繪本的細節線索對繪本有了深入的解讀,理解了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有同等閱讀價值,同時,要開放科學地站在兒童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
第二步是家長閱讀社的成員們總結經驗,輻射到自己班級中去。一個家庭帶動一個家庭,通過線上的互動、線下的閱讀小組,高質量的親子閱讀逐漸形成。
第三步是進行親子共讀活動。很多有趣的繪本都可以激發孩子們的表演興趣,家長們抓住這寶貴的契機,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道具、服裝,一起表演,不僅加深了孩子對繪本的理解,還升華了親子關系。
三、走向廣闊的世界
閱讀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橋梁,我們鼓勵家長從紙上閱讀出發,帶孩子“跟著書本去旅行”,去知曉社會,了解風土人情;更鼓勵家長帶上孩子和繪本一起走進大自然。春天,家長們會帶上孩子和繪本《春天的電話》走進公園,去尋找繪本里的花朵;夏季,一起去畫《米莉的帽子變變變》;秋天,《一粒種子的旅行》會激發孩子們用畫筆去呈現多彩的顏色及生命的延續;涉及到科普類的繪本,家長會帶孩子走進氣象館、博物館,開啟他們對知識的探索。
一本小小的早期讀物里面卻蘊藏著“山”與“海”,高質量的親子共讀得到滋養的絕不僅僅是孩子,而是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