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指出“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新發展階段下的中國人民有了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人將“人”的價值以“物”的方式標注出來,將金錢與尊嚴畫上了等號,大學生也受到負面影響,表現出尊嚴觀的誤區。高校作為培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尊嚴觀的主要場域,理應對當代大學生的尊嚴觀誤區加以識別并予以正確引導。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大學生;尊嚴觀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17
新發展階段是我們新的歷史方位,既包括對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總結與回顧,又包括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展望與推動。如今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貢獻著不可替代的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老百姓也越來越有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自信、自強和自尊,做有尊嚴的中國人。新發展階段的中國民眾追求的是一種被尊重的體面生活,但不少人對于尊嚴的認知存在偏差,高校也不例外,阻礙了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尊嚴觀,需要給予剖析和矯正。
一、尊嚴和大學生尊嚴的內涵闡釋
(一)何為尊嚴
漢語中的“尊嚴”是一個復合詞,由“尊”和“嚴”構成,這個詞既有著高貴的內容,又包含嚴肅的態度。我國古代傳統的儒家哲學認為尊嚴既是一種外在的威嚴,又是一種內在的德性,《荀子·致士》篇有這樣的名句:“尊嚴而憚,可以為師”,“德性尊嚴論”作為儒家尊嚴思想的根本主張則強調必須要有德性才能夠擁有尊嚴。道家主張得道尊嚴論,宣稱道是一切事物尊嚴的來源,《老子》使用“尊”和“貴”來表達尊嚴觀念。[1]另外,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曾說到,“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質的東西”。[2]
尊嚴,簡而言之就是權利和人格被尊重,每個人都應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受到尊重?,F階段,有學者認為我國《憲法》上的“人格尊嚴”就是指“人的尊嚴”,并明確人格尊嚴的基本權利屬性。
(二)尊嚴的歷史呈現
尊嚴,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人所理解的尊嚴也會有所不同。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尊嚴是相對的,在君與臣、父與子等關系之中皆有尊卑。
對近代中國來說,喪權辱國磨滅了許多中國人的驕傲,那時的尊嚴就是驅除列強、獨立自主,讓百姓真正作為“人”而活。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國家百廢待興,不斷建設完善,努力發展工業和農業,老百姓都鉚足了勁兒通過勞動來實現自我價值,那時的中國人以勞動為尊嚴。
改革開放的推進,讓中國認識并融入了更廣闊的世界。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福利下,一批抓住機遇并敢于嘗試的人成為了“先富者”,那時民眾的尊嚴多了致富的內容。
新時代的中國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中國速度”也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也更注重精神上的滿足,這使得尊嚴內容更多面,同時也需要法律、規范來得以保障。
(三)大學生尊嚴的內涵
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尊嚴。首先,一個人的品德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德性與德行既是看待自身的標尺,也是評價他人的準則;良好的品德能夠幫助自己衡量和判斷是非對錯,待人友善公正,自然也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與尊重。其次,既然是大學生,那么學業自然是第一要務,也是構成大學生尊嚴的重要部分,踏實認真地學習并取得優良的成績,會收獲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尊重。最后,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沒有汗水就沒有收獲,勞動精神也一直都是時代的主旋律。因此,大學生不應該幻想著不勞而獲甚至抵觸勞動,這樣的想法和行為不僅得不到尊重,反而會被他人恥笑;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成功沒有捷徑,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大學生應該尊重勞動、崇尚勞動,通過勞動獲取他人的尊重。
二、新發展階段大學生尊嚴觀存在的誤區及成因分析
高校既是追求知識的象牙塔,也是一個“小社會”,大學生的尊嚴觀誤區和社會風氣、校園環境、學習價值觀等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大學生尊嚴觀的誤區表現
1.迷失自尊邊界
尊嚴有“度”,“度”即是邊界。人的尊嚴首先體現在自尊,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感知和肯定。康德曾說:“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替代,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替代,才是尊嚴”[3]。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展現自我,面對競爭有好勝心本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越過了這個“度”,對勝負過于偏執則適得其反,認為“做不到”的自己會被輕視、失去尊嚴,這是一種錯誤的尊嚴觀。
2.忽視學業價值
校園應該是大學生豐富學識、感受青春的地方,仍然應該以學業為主,理想也應遠大而多樣。但現在很多大學生對待學習不認真,對待老師不尊重,有些學生公共課只做“低頭黨”,有些學生甚至專業課都會缺席。另外,近幾年隨著短視頻的風靡,不少主播趕上了這波紅利實現了“財富自由”,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最初的理想轉變為直播帶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習和生活,忽視了學識的汲取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3.追崇享受之風
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今非昔比,民眾過著相對安逸的生活,也使得一部分人出現“躺平”的現象,加上現在的學習和工作環境越來越“卷”,有些人會認為即便努力也是徒勞,覺得反正理想也無法實現,干脆讓時間就這么過去吧。這樣的負面情緒也會使得部分大學生對未來少了期待,安于現狀、不尊重勞動,甚至于出現無所事事、好逸惡勞的現象。發展的推動力是勞動,對人對事都一樣,有些大學生卻不愿意踏實努力地去充實自己、贏得尊重,這也是一種誤區。
(二)大學生尊嚴觀誤區的成因
新發展階段下的中國民眾對于生活的要求更加全面和嚴格,追求的是一種舒適、體面的生活狀態。然而還有許多人,包括不少大學生,將尊嚴“物”化,給尊嚴標價。有些學生過于執著于得失輸贏,卻忽略了過程,甚至失了德行;有些學生本末倒置,忽視了學識和專業的重要性,沒有認真規劃自己的將來;有些學生將注意力都放在具象的事物上,卻忘了要去豐富精神世界、享受情緒價值。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價值觀包括尊嚴觀處于一個正在構建已經初具形態但并未完全穩定的狀態,身邊人、事、物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他們觀念的轉變,更具有不確定性。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氛圍相對開放和自由,加之現在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更容易被影響。因此,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和直播內容正向引導非常重要,高校在尊嚴觀的教育層面也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
三、正確尊嚴觀引導
大學生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使得他們具備進入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過渡階段。伴隨著他們一起進入社會的還有已經形成的價值觀,而尊嚴觀屬于價值觀的范疇,會影響判斷與選擇。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尊嚴觀教育問題,加強對其樹立正確尊嚴觀的引導。
(一)以優良道德為尊嚴
《墨子·修身》曰:“人為本,德為先,能為上,行為善?!盵4]即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如果沒有德行從根源上就已經失敗了。立德樹人是高校培養時代新人的首要任務,“德”也在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首位,優良的品德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面對抉擇和處理問題時運用恰當的語言和行為,照顧到他人的同時也能很好自洽。除了傳授道德知識外,學生在德育過程中,會受到教育者的品行影響,所以用端正言行感染學生尤為重要。此外,德育的大環境雖不是決定因素,但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讓學生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環境,可以開展文化周、道德課堂等活動。要將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把社會和個人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信服和接受,避免部分學生認為與自己無關便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應該給大學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多多參與公益活動,感受人間冷暖,將所看、所聽到的品德轉化為切身的行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以學有所長為尊嚴
既是學生,首要任務自然是學習。高校應當引導大學生以學業為重,優異的成績也是大學生得到應有的“尊嚴”。部分學生錯誤地以為進入大學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玩耍,目標也僅僅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對此,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學就開展新生交流會等活動,幫助新生了解大學階段的學習要求和注意事項,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扎實和運用,還要豐富校園生活全面發展,課業學習并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引導大學生分清主次、珍惜韶華,并合理安排自主時間鞏固課業便尤為重要,做到兼顧中以學為重;也應該讓表現優異的學子也得到相應的回報,比如獎學金、學生代表等適當的激勵和宣傳表彰,讓他們受到尊重、感到被尊重,引導大學生重視學業的尊嚴觀,并形成一股優良的校園之風。
(三)以自食其力為尊嚴
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人之為人特有的屬性,這也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應該以勞動為榮,收獲勞動果實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同時也能收獲他人的認可和尊重。高校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的過程中,應該先讓學生去正確認識勞動,然后付出勞動,再感受和理解勞動。反復地認識和實踐,能幫助他們不斷完善勞動觀。
部分大學生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鋪張浪費、好逸惡勞等錯誤行為,高校應該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可以融入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的人物事例,更加生動地讓學生感受并領悟勞動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開展勞動周、志愿者、食堂幫廚等活動,讓學生看到當下的生活來之不易,懂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同等重要,并不會“低人一等”,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才能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引導學生明白“通過勞動創造未來,是尊嚴的體現?!?/p>
新發展階段的大學生,有著相對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道德優良、學有所長和自食其力共同構成大學生尊嚴觀。不辜負自己且善待他人,自然會被他人尊重;正確的尊嚴觀不僅關系到個人,還關系到社會和國家。大學生的尊嚴觀如果出現偏差而不及時糾正,會陷入更大的風險。針對目前大學生所表現出的尊嚴觀問題,高校應當給予客觀全面的剖析并對癥下藥,從德育、智育、勞育三方面幫助他們走出尊嚴觀的誤區;從思想觀念到實踐能力,從價值取向到行為選擇,幫助他們感悟尊重、理解尊嚴,逐步樹立正確的尊嚴觀;引導他們成長為有著良好德行、豐富學識并熱愛勞動的有為青年,成為真正有尊嚴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喬清舉.儒道尊嚴思想簡論[J].社會科學,2013(4):107-1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5.
[4]岳音.論“德藝雙馨”的文化蘊涵、邏輯起點和思想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22(7):38-47.
基金項目:2021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項目名稱:“新發展階段大學生尊嚴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268)
作者簡介:王雅潔(1994.2-),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