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娜
摘要:時代在發展,社會產業結構在調整,國有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愈發激烈。為有效迎合時代的發展步伐,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完善改革工作,在此過程中,需重點解決人員安置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人員安置;對策
我國很多國有企業在開展改革工作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人員安置上,甚至存在對員工利益保障不充分,侵犯員工合法權益等現象。因此,要做好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人員安置工作。
一、國有企業改革背景及改革中人員安置工作的必要性
(一)國有企業人員安置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解決人員安置問題,具體在如何實現人員精簡,解決歷史拖欠、推動人員再就業等方面。在員工代表大會上,如果安置方案難以順利通過,不但無法順利推進改制方案的執行,甚至會對企業及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二)改革后企業人力資源整合的需要
企業改制后,需要重新整合資產、債務與業務流程,人力資源整合作為國有企業改革中非常關鍵的內容,企業的競爭本質上還是人才的競爭,特別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更可將人才的價值與知識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基于此,企業在推行改革與人力資源整合后,可對人員的合理安置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
(三)企業提升生產經營效率與控制人力成本的條件
目前,國有企業仍然存在“吃大鍋飯”的現象,令企業生產效率受阻。為有效改善這種狀況,國有企業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運用各種渠道,發揮國家、省、市的人員安置政策,合理安置員工,吸取優秀企業的發展經驗與成果,精簡人員架構,優先進行人員錄用,并依照實際需求招收人才,這是對人員合理應用的重要表現,由此也可將其熱情和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以逐步實現提升效率與控制人力資源成本的目的。此外,招工時要一視同仁,為所有人員創造同等競爭機會。
二、國有企業改革中人員安置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有企業改革開始面臨客觀環境與條件的變化。為此,各級要求國有企業必須改革清查,解決人員的分流、安置等問題。
但是,部分企業常年處于生產經營困難的狀態,甚至已經超過十年未接收新員工,而留下的員工大多年齡較大,思想較傳統,市場競爭意識弱。同時,企業的用工狀況較為復雜,不同狀況的工作人員待遇不同,而在崗人員和不在崗人員的實際訴求也不同。員工并未對國企改革形成深刻認知,也并未將國企改革與自身的發展狀況相結合。因此,在面臨選擇時,存在諸多顧慮,甚至還會出現抵觸情緒,改革中的矛盾也逐漸顯現。
新形勢下,不但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還要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在深化用人用工制度的基礎上,形成和諧的勞動關系。
三、人員安置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隱性失業人口數量多,用工呈現多樣性
國有企業在改革工作中必須注意人員的合理安置。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這主要是由于國有企業在長時間的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諸多隱性失業人員,這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會令改革難以順利地進行下去。此外,企業用工也變得越發多樣化,主要包括正式工、合同工、勞務外包工、臨時工等多種類型,由此也令安置工作的難度系數升高。
(二)思想觀念落后
多數國有企業員工工作了十幾年,其思維觀念早就被陳久的觀念所局限。在計劃經濟的影響下,自主意識相對薄弱化,導致安置過程受到阻礙。
(三)老弱病人員無法得到合理安置
老弱病人員的年齡主要是指超過40歲的員工,未達到退休年齡,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優勢,但肩負著家庭的重擔,對這部分人員的安置是難點。此外,很多人的思想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競爭處于劣勢,這對國有企業的改革非常不利。不僅如此,特殊人員的安置工作也有一定的難度。
四、改善國有企業改革中人員安置問題的措施
(一)轉變國有企業員工的從業觀念
為使員工轉變自身的固化思想,形成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認知,需要充分發揮各種信息技術及輿論宣傳的優勢作用。只有保證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才能使員工的基本與長遠利益得到保障。因此,國有企業一定要在發展中堅持有破有立,積極跟隨時代發展潮流,在此基礎上培養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控制力與經濟活力。在開展國企改革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引導員工不斷適應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一是創造良好的社會價值。為有效改善員工固化的思考方式,需要在企業內逐漸形成自主創業的良好社會風氣,不斷提升自主創業與就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將互聯網技術與企業各種資源的作用有效發揮出來,不斷提升與鍛煉員工的專業技能,豐富其創業知識的同時,持續增強維權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享受國家轉崗就業創造的諸多實惠。同時,國有企業應逐漸形成依法用工的意識和推動人員積極就業的責任,在社會的關注與監督下,令人員轉崗再就業等工作邁向新的發展道路,這有助于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是適當緩解員工的不安心理。利用各種方式幫助員工形成對改革思想與相關內容的正確性認知,使其保持相對樂觀與積極的心態面對各項改革。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部門組織、自媒體平臺等,開展系統、全方位的宣傳工作,令更多員工了解《就業促進法》、國有企業改革的諸多優惠政策等內容。
(二)完善保險制度
國家應積極完善保險制度。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會導致一些員工失業,所以,要保證員工渡過艱難的適應階段,令其得到合理的救濟資金,為再就業人員提供合適的補助,需要健全、完善保險基金制度。通過調查研究可知,諸多國有企業的失業保險制度始終處于初步摸索階段,主要表現為失業保險覆蓋面有限、失業保險制度缺乏系統完善性等,可從如下幾方面緩解:
一是依照合理的方式提取保險基金。這筆保險基金不可單純地從改革資金中提取,而要從當前階段稅前利潤中提取,同時還要保證資金分配的公平與合理性,確保專款專用。
二是保證資金來源的廣泛化。這主要是為了有效緩解來自各方的壓力,繼而由國有企業或國家根據法定比例,完成足額繳納。作為該項保險的直接受益人,員工在享受這項救濟權利時,還要肩負起自身的職責。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一旦員工遇到失業危機,即可利用就業救濟資金,以防員工因為身份不同產生的不公平分配問題。
(三)國有企業需擔起人員分流安置的責任
國有企業不能逃避人員分流安置的主體責任,應積極引導員工跳出固有就業觀念的束縛,形成相對和諧的勞動關系,并要在員工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合理流動用人機制方面下功夫。地方國有企業不但存在冗員問題,還面臨著缺乏專業的現代化管理人才的問題。深究導致該問題的因素,主要是國有企業受到了固有就業觀念的束縛,在進行人員分流安置工作時,要用接地氣的方式對員工開展思想工作,在明確其需求的同時,有效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同時,上級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推動國企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社會各方面要積極支持國有企業人員分流安置工作
如今,部分地區存在民營企業人員的流動性相對頻繁、專業技術的人員數量有限、用工難等問題。國企需要積極引導員工跳出傳統思維的束縛,發揮現有經濟、技術與能力的優勢條件,逐步形成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間的人員流動機制。在此過程中,政府可將橋梁作用發揮出來,在政策上提供幫助。例如,地方政府可充分發揮資金補貼、政策引導等方面的作用,積極將非公經濟的發展重視起來,有效解決員工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基于實際情況出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鼓勵性政策,適當鼓勵民營企業進行國有企業下崗員工招收,以此實現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聯合發展。
(五)地方政府提供公益性崗位
所謂公益性崗位,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以服務大眾為主要目的的管理與服務崗位,具體包括社區保潔、綠化、公用設施維護、停車看管、事業單位后勤服務崗位等。此類崗位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幫助下崗員工解決就業方面的問題。雖然公益性崗位待遇相對較低,但也受到了困難下崗員工的關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失業人員有不少年齡較大、技能單一化且難以在人才市場實現再就業。因此,地方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在失業人員安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公益性崗位數量比較有限的現實問題,地方政府一定要集思廣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數國有企業在改革時,都會開展相對科學合理的人員安置工作,但受經驗不足等諸多條件限制,在人員安置方面會出現諸多難以避免的問題,阻礙改革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需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改善措施,本文通過轉變國有企業員工的從業觀念、完善保險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解決人員安置問題的對此,以促使國有企業長遠、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紫薇.需求、集體行動與國企分流人員利益保護機制[D].沈陽師范大學,2018(11):41.
[2]白茫洋.青白江區分流人員安置問題的案例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7(02):51.
[3]穆俊燚.事業單位改制富余人員安置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05):55.
[4]杜宗保.國企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探討——以A公司為例[J]. 知識經濟,2017(1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