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談松華說:“21世紀教育的最大變化是教育正在變成學習與交流的活動,將從以學科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從規范的統一性轉變為選擇的多樣性,將從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成為釋放人創造潛能的“發動機”,而如何讓創新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釋放能量,推進課改進程,使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成為現代化、科學化、藝術化的語文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啟發求知,激發創新意識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也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有疑問才能有思考,才會有發現和創造。質疑是創新思維的前奏,是促使學生創新興趣、創新動機產生的切入點,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促進思維,才有創新的靈感和源泉。知識是在思考中增長,在疑問中創造和更新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設計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增強創新意識。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我緊扣“轉敗為勝”這一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田忌為什么會“敗”?后來為什么又“勝”了?田忌是怎樣轉變敗為勝的呢?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一定能勝嗎?齊威王怎么沒想到要調換一下馬出場的順序呢?學生迫切求知,紛紛舉手,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體現了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引導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機會,教師必須善于捕捉最佳時機,引導學生想象,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在一次習作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一個路人在打電話,只說了“是我、好、我去、新星童裝店、星期天、再見”這么一些零散的詞語,讓學生展開想象思考:“他剛才跟誰打電話,說了一件什么事?”這樣一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各自做出不同的推測,有的說:“是路人的朋友邀請路人去童裝店給孩子買衣服。”有的說:“是路人的鄰居發現童裝有適合孩子穿的心衣服,請路人一起去的。”有的說:“是路人的姐姐邀請路人一塊去參考的!”……這樣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機會,拓展他們的思維,留給他們一些空間和自由,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三、指導求異,擴展創新思維
葉圣陶先生指出,“在教育來學的人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造”。因此,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探求熱情,培養他們做到“三個不”“四個敢于”:不從眾,不唯書,不唯師;敢于質疑權威,敢于質疑古人、名人,敢于否認自我、同伴,敢于懷疑,主動靈活地學習。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問題,鼓勵學生:“換個角度想想,還有不同的看法嗎?”讓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從多個角度入手,引導學生變換思路,靈活思考。
四、凸顯主體,激發創新潛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我表現,自我完善,自我創新,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創造各自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感知、行動和發展的空間,盡可能多地發現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盡力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激發他們內在的創新潛力,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