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不少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而獨生子女易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感,不善于處理與同伴的相處問題。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比較弱,一旦與他人發生矛盾,基本都會在第一時間向教師匯報。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當人們產生了沖突,但無法自己解決的時候,就會產生通過第三方來解決的想法。幼兒告狀是幼兒在感受到危險,或發現同齡人的某些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定、教師的要求不符時,試圖通過教師來限制、改變、制止的行為。文章通過對幼兒告狀行為的成因及類型的分析,就教師如何應對幼兒的告狀,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班幼兒;告狀;案例;對策
作者簡介:包芝蘭(1988—),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新城鎮中心幼兒園。
隨著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思維的發展,4—5歲的幼兒思維呈現一種特殊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思考問題時多從自身的感受出發,而不是主動從他人的角度出發[1],他們傾向于保護自己的利益和快樂,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4—5歲的幼兒還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友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協商、幫助、交流等。告狀是一種常見的行為,而幼兒有比較明顯的模仿特征,一旦有一個幼兒有了告狀的習慣,其他幼兒也會受到影響,也會跟著告狀。
一、問題的提出
相關研究顯示,幼兒告狀是受到道德意識的刺激而產生的。3歲以后,幼兒的道德水平有了初步的發展,4—5歲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自己,如果同伴的行為不能滿足他們的道德要求,他們就會感到不滿,從而向教師告狀。還有調查顯示,幼兒之所以告狀,主要是因為幼兒的道德認知發展程度比較低,其缺乏獨立的道德評估能力。在幼兒園,教師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幼兒的告狀,幼兒告狀的內容五花八門,但都是一些小問題,而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小問題。本文通過對中班幼兒的告狀現象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為幼教工作人員提供幫助。
二、中班幼兒告狀行為成因分析
(一)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
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無性別之分,這是該年齡段幼兒的常見表現。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當他們發現同齡人的行為與教師告知他們或教師制訂的規則不符時,他們就會向教師告狀。
(二)幼兒的認知能力比較弱
由攻擊行為引發的告狀發生得比較多的是中班。在由攻擊行為引起的告狀中,有些是因為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分辨同伴的行為是出于挑釁還是在與自己玩耍,從而導致他們告狀。中班幼兒正處在一個特定的思維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征是以自己為中心,關注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還不能有效區分自己的意見與別人的意見的異同,因此,他們在辨認同伴的行為時,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識,從而產生敵意,進而告狀[2]。而部分幼兒告狀,主要是想吸引別人,尤其是教師的注意力。當他們有了一定的社交能力,他們的社交需求就會增強,就會越來越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也會留意教師給他們的好的評價。
(三)幼兒在活動中分神
筆者有一次對某幼兒教師進行采訪時,該教師說:“在游戲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很集中,他們會因為專注而忘記告狀,而當他們的伙伴輕輕一碰他們,他們就會告狀。”幼兒自由活動時,主要集中在狹窄的活動場所,或者在走廊里,活動的空間比較小,而且大部分是臨時活動。幼兒的特點之一就是活潑好動,很容易在活動中“招惹”其他人,繼而引起告狀。
(四)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1.受特殊親子關系的影響
在幼兒學齡前期,家長對幼兒的影響最大。當前,獨生子女數量較多,親子關系也呈現較多樣的形態,部分家長對子女過度關心和憂慮。單親家庭的家長往往比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更關心幼兒的成長,部分家長將全部的關愛都放在了幼兒的身上,在幼兒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培養,導致幼兒的個性發展不健全,出現任性自私的現象,或不懂得與同齡人交流,遇到問題就告狀。
2.受父母離異的影響
離異家庭的幼兒在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難以從自身的價值觀念、定型觀念中解脫出來,容易在認識、評價事物的過程中產生主觀偏差,進而產生告狀行為。
三、告狀行為的個案研究
幼兒告狀通常是在特殊的環境下進行的,為了了解其特征和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從求助型告狀、檢舉型告狀、自我中心型告狀、規則導向型告狀等方面入手,分析相關的幼兒告狀案例,以了解幼兒與同齡人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求助型告狀
求助型告狀是幼兒在遭受他人攻擊或傷害時,向教師或父母告狀,以尋求保護。
案例一:上午九點,中班幼兒開始自由活動,在吃完早餐后,一些孩子在建構區玩積木,一些孩子則在讀書區讀書。曉偉拿起一本書來看,雨桐也跟著看了起來,因為兩人的閱讀速度不一樣,很快就吵了起來。雨桐說道:“讓我看看。”說著,她就打了曉偉一下,曉偉也跟著打了她一下。雨桐把畫冊一扔,就去找王老師告狀。王老師說:“曉偉,你為什么要打雨桐?”曉偉說:“是她先打我,她要看我的書,我不讓她看,她就打我。”教師了解了他們的問題后,對雨桐說:“假如你要讀他人的書,你應該怎樣做?”雨桐回答道:“應該先詢問他的意見,征求同意。”王老師點頭:“是的,你可以和對方商量一下,讓對方把書給你看。”雨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走向曉偉對他說道:“曉偉,可以把你的書給我看一下嗎?”王老師見狀,立即夸獎雨桐:“雨桐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曉偉最后將書遞給了雨桐。
(二)檢舉型告狀
檢舉型告狀是幼兒基于自身的道德認知,為維護規則而進行的告狀。
案例二:下午,中班的孩子一起為楊楊慶祝生日。吃完了蛋糕,佳佳發現蛋糕禮盒非常精美,里面有兩條緞帶,他就把緞帶拿來玩,其他幼兒看見了,都圍了上來。佳佳擔心別人搶緞帶,就抱著箱子在教室里跑,其他幼兒也跟著跑起來。慧慧一邊吃著蛋糕,一邊走到了教師的身邊,說道:“老師,你說過不能在教室里亂跑,但是他們在跑來跑去。”教師立刻叫住佳佳,其他跟著奔跑的幼兒也都停了下來。教師接著說:“把盒子放好,不能在教室亂跑。”于是,兩個男孩就把盒子放回桌上,回到座位上。慧慧之所以告狀,是因為佳佳和其他幼兒違反了教師的規定。教師及時對慧慧的檢舉做出反應,再次強調了班級的規則,提醒幼兒要遵守規則。
(三)自我中心型告狀
案例三:中午休息的時候,靜靜突然發現自己的蝴蝶發卡不見了,她一邊喝著水,一邊注意到小玲手里把玩的發卡就是她丟失的發卡,就找小玲拿,小玲拒絕了。靜靜只好找教師幫忙:“老師,我的發卡被小玲撿了,她不還。”教師聽完后,和小玲交流了一下,說她撿到的東西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要學會拾金不昧。在教師的勸說下,小玲把發卡還給了靜靜。
(四)規則導向型告狀
案例四:星期四早上,中(2)班的幼兒在開展美術學習,教師拿著一盒水彩筆,對他們說:“哪個小組的孩子坐得最好,保持安靜,我就先把水彩筆給哪個小組。”園園一開始很乖巧,見萌萌說話還拿到了水彩筆,于是去找教師告狀:“老師,萌萌不守規則,她在說話。”
在幼兒園中,與上述情況相似的告狀經常發生。幼兒在告狀之后,教師的反應會對幼兒產生較大的影響。對于幼兒的每一次告狀,教師若能弄清原因,進行正確的引導,就能促使幼兒明辨是非,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
四、面對幼兒告狀,教師應采取的對策
(一)認真聆聽,寬容以待
馬拉古齊在《孩子的一百種語言》中指出,孩子的告狀也是一種語言。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無論他們出于什么理由,教師都應該換位思考,用幼兒的眼睛去觀察,用幼兒的思想去思考,耐心聆聽。
(二)分辨幼兒告狀的動機與理由,區別處理
幼兒告狀的類型多種多樣,其動機和原因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幼兒的告狀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避免采用“一刀切”的處理方式,否則會給幼兒帶來不必要的傷害[3]。面對幼兒的告狀,教師不能生氣,可以用眼神、表情、身體動作等非言語動作來表現對幼兒的關懷,讓幼兒保持正常的心態。無論幼兒告狀的動機如何,教師都要讓他說出自己想說的,教師要主動、認真地聆聽幼兒告狀,而不是一邊聽一邊批評。
(三)教導幼兒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寬容
幼兒對教師有比較強的依賴性,他們總是希望通過教師來解決一些小沖突,但是教師不能因為幼兒告狀而完全干涉他們,應在聆聽幼兒告狀后,引導他們自己解決沖突[4]。比如,當幼兒因為爭奪一個有趣的玩具而發生爭吵,繼而向教師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采取輪流玩的方式,讓他們自己來解決問題。當他們后續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就會自己去解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還可以降低他們告狀的頻率。
指導幼兒進行行為評價,可以提高其判斷力和評估能力。教師要及時、正確地評價幼兒的行為,并給予他們一定的表揚和獎勵。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聽故事、看電影,使幼兒從自己喜愛的活動中獲得營養。在幼兒看電影、看動畫片、聽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故事中的角色進行評價,讓幼兒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有助于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當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見類似的情況時,他們就能分辨對錯,從而模仿故事里的正確做法,自己去解決問題。
(四)教導幼兒了解他人的優點
一些幼兒會利用他人的缺點來告狀,以此讓教師關注自己的優點,從而獲得關注和表揚,這種行為容易讓幼兒失去對自己、對他人的正確評價。教師要幫助幼兒改變不良的思維習慣和評價習慣,使他們獨立地進行自我評估,而不是借助他人的短處來對比自己,促使他們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發現自己的不足,以有效降低幼兒的告狀頻率[5]。另外,教師還要教導幼兒自覺地成為同伴的楷模,不斷提升自己。
(五)與家長加強聯系,處理幼兒的告狀問題
家長要鼓勵幼兒進行社交活動,鼓勵他們學會分享、謙讓和合作。家庭教育、家庭環境等因素對幼兒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面對幼兒的告狀時,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要從幼兒日常生活的細節出發,抓住教育契機,家園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六)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看電視、講故事來開展教育,或鼓勵幼兒對所見所聞進行分析,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讓他們學會辨別是非。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就不同的話題展開討論,讓幼兒就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法,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6]。在討論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幫助幼兒歸納出一些較好的解決方案,教他們處理問題,比如,教他們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如何與人交流等,使幼兒明白要與人為善、與人和睦相處、互相包容。
結語
對于幼兒的告狀,教師要認真分析,而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讓他們學會分辨是非,正確地對待問題。教師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使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提升幼兒教育的效果,為幼兒營造充滿活力的生活與學習氛圍,使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王藝涵.幼兒園中班幼兒告狀行為淺析[J].新課程,2022(22):51.
黃秀洪.幼兒“告狀”行為的原因剖析與疏導策略[J].好家長,2022(9):12-13.
許露丹.幼兒“告狀”行為研究及應對策略探討[J].教育界,2022(5):119-121.
鄧進紅,李祥,劉莉.幼兒告狀情境下師幼互動行為分析及其教育價值審視[J].學前教育研究,2021(6):58-69.
鄭榮珍,王雪專,鄭國詵.中班幼兒在園與在家的告狀行為及其應對策略:以德化縣金鎖幼兒園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22(5):113-119.
何俊平.幼兒告狀行為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策略[J].知識文庫,2020(19):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