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設計促進理解的提問對學生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這樣的提問往往會成為學生理解古詩文的入口。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要基于學生既有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理解能力以及學習內容,具體應從學生興趣、學生好奇處、學生熟練掌握的語文知識、學生由生活中獲得的經驗、學生熟知的其他學科知識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古詩文;理解;提問
作者簡介:趙常索(1967—),男,北京市房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古詩文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初中生重要的學習內容,但不少學生學起來卻感覺困難重重。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教師的講解過于機械,學生學習過于依賴背誦記憶。對此,語文教師應在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可以促進學生理解的提問,帶領學生去尋找理解古詩文的入口,讓學生消除畏難情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什么是初中古詩文教學中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
作為一種師生之間相互交流思想、觀點、感受的方式,提問是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經常被用到的教學手段。教師提出的優(yōu)質問題可以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思維起點和思考方向,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并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同時,教師借助提問可以了解學情,并以此為依據(jù)調整授課的內容與形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生在第四學段要達成的課程目標之一是學會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1]。這一目標中提到的“理解”要求學生不能僅停留在了解古詩文內容的層面,而是要能讀懂古詩文的基本內涵。因此,所謂“促進理解的提問”就是能啟發(fā)學生更好地讀懂古詩文內涵的提問。
而初中古詩文教學中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具體是指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計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的,能啟發(fā)學生讀懂課文,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提問。設計這樣的提問,需要設計者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現(xiàn)有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并對古詩文的語言、內容、結構、主題等方面有正確、深入的理解與把握。
二、為什么要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進行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
(一)為了促進學生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初中語文教材精選了多篇突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多為古代詩文。這些詩文語言凝練,思想深邃,是古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以及生活智慧的結晶。為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需要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
(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學生要在閱讀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自信,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對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為了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古詩文所表現(xiàn)的內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太過遙遠,用詞又比較陌生,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文言語篇的難度遠大于理解現(xiàn)代文語篇。同時,初中所學古詩文與小學相比難度更大,給部分學生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相當多的初中生認為古詩文學習很難,即使投入大量精力去背誦和記憶,也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古詩文,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進行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
初中生的古詩文學習不是憑空開始的,他們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對此,初中古詩文教學要在準確了解學情、正確判斷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根據(jù)教育心理學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初中古詩文教學需要尋找學生既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最接近之處,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促進理解的課堂提問是在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閱讀能力的前提之下,依據(jù)學生年齡特點進行設計的,其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從學生興趣入手設計提問
初中生思維活躍,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會格外熱情,在興趣的驅動之下,他們可以大幅提高學習效率。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能引發(fā)學生興趣的內容并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是學生理解古詩文的入口。
例如,課文《愚公移山》是一篇神話寓言,初中生對神話故事是很感興趣的,但部分學生因為對這個故事過于熟悉,所以缺乏閱讀這一古文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從“神仙”的角度做文章。課文中的“操蛇之神”和“帝”對愚公移山這件事的態(tài)度很不一樣——“操蛇之神”是害怕,“帝”則是感動。教師可以圍繞著二者“懼其不已也”和“感其誠”的態(tài)度設計兩個探究問題。第一個問題:“操蛇之神”怕愚公移山,難道就不怕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嗎?他怕的到底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帝感其誠”中的“誠”在文中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
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個問題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學生們說,山被夸娥氏二子背走和被愚公移走對山神來說很不一樣。夸娥氏兒子把兩座大山背到朔東與雍南,兩座山只是被搬走了,山還在,山神換個地方還可以做山神。可愚公“扣石墾壤”“運于渤海之尾”,是把山弄碎了再扔進大海里,如果愚公和他的子孫后代“不已也”,兩座大山就沒有了,從世界上消失了,因此山神怕的是自己沒了家,做不成山神了。學生們在討論中研讀了文本,學習了字詞,興趣促成了他們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了第一個問題的鋪墊,第二個問題也解決得很順利。學生理解了愚公不畏困難的勇氣、堅定的決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還發(fā)現(xiàn)了山雖巨大而土石終究有限,人力雖弱但生生不息,有無限的潛力。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這是通過記憶、背誦無法實現(xiàn)的。
通過對古詩文文本的研讀,發(fā)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師在進行促進理解的提問設計時要特別關注的。
(二)從學生好奇處入手設計提問
初中生正處于少年期,有了解新鮮事物的迫切渴望,在古詩文教學中,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調動他們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促進他們對古詩文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的“半卷紅旗臨易水”一句詩時,教師提問學生:“‘易水’離咱們學校有多遠?歷史上哪位名人的故事和‘易水’有關?”學生據(jù)此展開深入思考。而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將學生“帶到”兩千多年前的易水河邊,讓其想象河水的寒涼、秋風的蕭瑟,體會“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蒼涼與悲壯,感受荊軻臨行前決心赴死的滿腔豪情。以切合學生好奇心的問題展開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
又如,在學習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中“閑來垂釣碧溪上”這句詩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你知道詩中在垂釣的那個人是誰嗎?他的魚鉤和一般的魚鉤有什么不同呢?你還知道關于這個人的哪些故事?”這一系列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究與姜子牙有關的故事,掌握相關成語,增進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學生在好奇心驅動下積極思考,展開學習,會取得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三)從學生熟練掌握的語文知識入手設計提問
例如,初中生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時,對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其實,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一個“如”字。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是什么意思?這句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是“像”的意思,學生由此很容易理解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句。比喻是絕大多數(shù)初中生能熟練掌握的語文知識,學生很容易明白積水是比喻的喻體,而這個比喻句的本體則是月光,從而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庭下月光像干凈透明的水一樣,水里的水藻和荇菜相互交織在一起,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在月光映照下的影子。學生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到“月光如水,樹影婆娑”的靜謐與澄澈,接下來,教師只需再提供一些背景資料,學生就可以順利理解這篇課文了。
再如,名篇《岳陽樓記》的行文特點是多處使用了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而對比手法也是學生熟練掌握并能靈活運用的。教師可以提問:“文中的對比表現(xiàn)在哪里呢?”有學生回答:“一處是悲與喜的對比,另一處是古仁人與遷客騷人的對比。”接下來教師追問:“這兩處對比有何異同?”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在悲與喜的對比中看不出作者的傾向性,這個對比是把截然不同的兩種景象和人物心情做對比,這樣寫使景物更鮮活、人物更生動。而古仁人和遷客騷人的對比卻褒貶分明,作者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而對于一篇文言散文,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也就讀懂了文章。
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學生所掌握的語文知識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階梯,也是其理解新知識的關鍵。
(四)從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設計提問
一位教師在講《小石潭記》中“隔篁竹,聞水聲”這句話時問道:“篁竹是什么樣的竹子呢?”一個學生搶著回答:“很密的竹子,竹林!”教師夸他:“記性真好!”學生說:“這個不用記。能聽見水聲卻看不見水,砍了竹子才看見水潭,擋住視線的肯定是很密的竹林啊!”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學生有根據(jù)自己生活經驗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例如,《魚我所欲也》的開篇運用了類比推理,學生對此存在理解困難,教師若僅講解字詞含義,難以讓學生理解其內涵。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先對比魚和熊掌的價值,再回答問題:“孟子為什么不要魚而‘取熊掌’?請你用一句話給出充分的理由。”學生們短暫思考之后說道:“孟子舍魚而取熊掌是因為熊掌比魚珍貴得多。”以此類比,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孟子之所以“舍生而取義”,是因為在他心中道義比生命還要珍貴得多。
盡管古詩文成文時間距離現(xiàn)代較遠,但其以漢字所寫,記錄的是古人的生活和思考,教師只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古今共通的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就能成為學生理解所學古詩文篇章的基礎。
(五)從學生熟知的其他學科知識入手設計提問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其學習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利用學生掌握的其他學科知識、形成的能力設計促進理解的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比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學生不能理解作者心目中的美好世界為什么是“良田美池”“雞犬相聞”的,不理解這樣尋常的事物美在哪里。在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陶淵明生活在怎樣一個時代?請你用自己的話或是引用古人的話加以描述。”并同時給學生提供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時代的歷史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在兵連禍結的環(huán)境中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有學生引用了曹操的詩句“千里無雞鳴”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對比之下,學生理解了“雞犬相聞”反映出的和平與安寧,體會到了“良田美池”表現(xiàn)出的美麗和幸福。
又如,在《岳陽樓記》中有“上下天光”的表達,對此,教師提問:“請運用你學過的物理知識,說說這句話表現(xiàn)了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和探究后很快發(fā)現(xiàn),“上下天光”一句是說在水里有天空的倒影,可以用物理學科中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解釋,水里的天空是真正的天空,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虛像,反射成像需要平面鏡,而在這里充當平面鏡的是洞庭湖的湖面。綜上得出結論:春天的洞庭湖水平如鏡,這句話在強調春風和煦。這個問題雖然只涉及對一句話的理解,但是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調動多學科知識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結語
總之,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通過設計促進理解的提問,幫助學生找到理解古詩文的入口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工作,應當?shù)玫浇處煹某浞种匾暋_@是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解決當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