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國家發展等方面,課程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了解生活、了解國家以及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向學生普及相關法律知識。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的意義重大,教師應思考如何優化教學方式,努力提升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是近年教育改革中受到教師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文章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作用以及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作者簡介:張玉濤(1983—),女,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木河鄉中學。
新時代,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家需要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這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做到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初中生處在思想品德建設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進行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道德與法治課是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基礎,以提升初中生道德素養和增強其法律意識為目標的一門綜合性學科[1]。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并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好這門課程。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設、普及法律常識的重要渠道,對初中生思想啟蒙、人文精神培養和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等方面都起到規范和引領作用[2]。道德與法治課既是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重要保障。
對學生而言,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有諸多益處。第一,道德與法治課能幫助學生過上積極健康的生活。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獨立性、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批判性思維開始發展,道德與法治課能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熱愛生命,感悟人生,做一個負責任的人。第二,道德與法治課能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對學校而言,育人是基本目標。學生的成長需要知識儲備,還需要法治觀念、道德的引導,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促進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給學生的思想引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能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外部世界,樹立遠大理想,積極思考,努力進取。
對社會和國家而言,其需要有思想、有水平、有責任感的合格公民。道德與法治課的順利開展,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和行為習慣,學生能初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識。這有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也是社會和諧、國家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計是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的,當青少年在成長中遇到問題時,其能提供解決辦法,滿足青少年的發展需要,所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把書本上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即開展生活化教學,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興趣,學生就會保持對學科的學習熱情,奮力探索。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不僅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還能讓教學更加完整,使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檢驗知識,增強自信,體驗學習的快樂。
(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總體難度隨著年級的遞增而加大,有一部分知識高于生活,和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對學生而言,難以理解和消化。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使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能讓高深的知識更貼近生活,有效拉近書本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高深的知識其實并不遙遠,自己不僅能夠學會,還能從中獲得樂趣。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道德與法治課是實用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對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正確處理自我、集體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幫助。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不是背一背那么簡單,如果不能結合生活去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就是膚淺的,背過的知識點也會很快忘記。教師在教學中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僅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更深刻,還能提高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能力。
(三)符合科學發展的需要
國家提出科學發展的要求,第一要義是以人為本,要求能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3]。這不僅是在指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在指導人的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根本,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學習法律常識,了解國情和大政方針,認識世界大環境,獲得協調、可持續發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是為了人的科學發展和進步,而生活化教學符合國家設立道德與法治課的初衷,能提高學生對個人及社會生活的理解能力,形成對國家的全面認識,總體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守法意識、愛國情懷等,這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三、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
(一)教師創設生活情境
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涉及面廣,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課程,找到學生最容易理解的生活場景作為課程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課堂,包括生活常識、生活場景、社會新聞等,把理論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巧妙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讓熟悉的生活片段進入課堂,讓生活的歡聲笑語活躍課堂,增強學生對學科的親近感,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他強調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教育面對的是人,人離不開現實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學生的感知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4],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以“積極奉獻社會”的教學為例,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愛,使學生理解關愛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關愛他人,還要懂得服務社會的意義,掌握服務和奉獻社會的做法,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一個奉獻社會的負責任的公民。教師可以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詞中思考和領悟:美好的人間是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愛心換來的,奉獻社會不是一句大話,其實就藏在對他人的關愛和付出里。
當學生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張白方禮老人的照片,那是一張布滿皺紋的90歲的臉,面容慈祥,雙眼炯炯有神,照片的下方寫著老人的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為國家做貢獻!”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教師把他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白方禮老人已于2005年離世,享年93歲,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2001年寒冬,白方禮老人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捐出了最后一筆錢,他說:“我給孩子們送錢來了,我干不動了,以后不能再捐了。”那時老人已經88歲,在之前14年的歲月里,他蹬著一輛三輪車幫人運貨,一公里掙五毛錢,騎了相當于18圈赤道的距離,掙了35萬元,全部捐給了中小學,資助了300多名學生,圓了300多個孩子的上學夢。老人平時舍不得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生活非常儉樸。他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私人財產,把自己的生命全部點燃,用來照耀別人,他燃燒得如此明亮,如此輝煌。白方禮老人雖然瘦削如柴,但他的精神卻強如猛士。正是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信念支撐著他走過了每一天,生活的貧苦更加反襯了老人精神的富足。
教師講完白方禮老人的事跡后,要和學生談談我們被老人感動的原因,還要帶領學生一起探究人的一生究竟因何而精彩,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關愛他人、奉獻社會才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關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潤滑劑,無私的關愛傳遞著人間的正能量。教師要讓學生理解關愛他人,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幫助同學取個本子,認真打掃班級衛生,幫助家長做點家務,到社區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當個小小志愿者等,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可以傳遞美好情感的善舉。之后,教師再和學生討論關愛他人和關愛自己之間的關系:關愛他人可以涵養品德,其實也是善待自己。教師要號召學生互諒互讓,與人為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為社會做了什么貢獻,只要拿出愛心,無私奉獻,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同時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課本知識和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教學時創設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點滴元素帶入課堂,無論是感人的歌曲,還是榜樣的力量,都能更好地美化學生的心靈,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讓學生把抽象的“奉獻社會”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讓學生講述生活情境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立足學生生活的學科,教材中的大量案例來自生活,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后,最終是要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的。比如,學習了“成長中的我”,學生就能理解自己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發生的變化,從而更好地接納自己,理解別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能正確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交流中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提高思想認識。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來作答,靈活運用書本上的知識。
初中生處在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不夠成熟,會遇到很多問題,情緒調控能力也不強,面對困難和挫折有時會感到壓力很大。以“情緒的管理”的教學為例,這一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情緒的特點,明白情緒管理對個人行為和生活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調節情緒,并學會接納、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教師在教學時可先將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和復雜情緒講給學生聽,再提出問題。比如,書上說情緒是會傳染的,那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情緒互相傳染的情況呢?對此,學生會去思考、挖掘生活中的情境,學生發現,看見大人笑時,嬰兒就會跟著笑;看見別人打哈欠,自己也不由得打個哈欠;看到別人生氣,自己也不禁心情緊張,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傳染現象。學生理解了“情緒傳染”這個概念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盡量向他人傳遞正向的情緒,同伴之間互相打氣,營造積極樂觀的氛圍。
隨著課程的推進,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比如,考試沒考好,父母也不理解自己,被指責了,你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反應?對此,學生會去回憶生活中的片段,發現自己情緒波動很大。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青春期情緒波動大且不好控制。結合生活情境,學生就容易理解這個知識點。但是為什么青春期的情緒會表現得難以控制呢?我們應該怎么去控制呢?教師要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原來,青春期時,雖然大腦基本發育好了,但是有個“控制器”還在發育中,順利的話到20歲左右就發育完全了,那時情緒就基本穩定了。這樣學生也就能理解和接納自己,有時脾氣比較大,其實也有生理原因,那就減少自責,提升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從而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
關于調節情緒的辦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回憶自己在生活中一般是怎么調節情緒的,如轉移注意力、改變認知、適當宣泄等。通過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學生會發現道德與法治知識和生活的關系確實很密切,學生能在生活中驗證知識。這種生活化教學,讓課堂生動有趣,讓知識變得親切,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
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順應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基于初中生身心發育的特點而設置的,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社會,養成良好的品德,懂得做人的底線[5]。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把課堂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既能為教學增效,又能拓展學習的空間,把學習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境中,體會道德與法治課的魅力,學會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參考文獻]
陸建飛.初中道法課生活化教學應用與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2(4):70-72.
米登宇.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法教學策略摭談[J].基礎教育論壇,2022(2):70-71.
李偉娜.潤物無聲 教育有痕:創新和優化初中道法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1,59(10):57.
李朝輝.初中道法教學中情境鏈的構建與運用[J].湖南教育(B版),2021(2):40-41.
張艷紅.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