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于因材施教視角下的差異性教學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重視對于學生本身來講,由于其生活經歷、家庭環境、生長發育、思維發展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教師要正視這種差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探索差異性教學的開展方式和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文章先對差異性教學的核心概念進行了論述,進而根據學生學情和實際教學提出丁關于小學數學差異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固材施教;小學數學;差異性教學;策略
素質教育改革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在因材施教視角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性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教學效率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過分關注學生的最終成績,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知識灌輸放在首位,導致很多學生的綜合能力沒有得到全面發展而因材施教視角下的差異性教學則充分關注到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通過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性,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這對于教學氛圍的營造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十分有利為此本文探索了差異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借此縮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讓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差異性教學綜述
差異性教學就是立足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一步提升的教學方式,其重點就是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多元化教學,讓數學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在差異化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教師應該樹立服務學生的意識,發掘并重視起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立足于學生原有基礎探索適合他們發展的教學方式差異性教學實際上是因材施教的具體表現形式,其內涵與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差異性教學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教師在差異性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一對一指導的優勢,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吸收更多的知識;其二,差異性教學具有動態變化的特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當中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會隨著學習環境和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發生變化,故此差異化教學策略應該隨著改善,教師在差異性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兼顧個體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整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差異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發現差異,關注學生的個人訴求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性教學就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為基礎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為此教師需要深入到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不同訴求,因勢導利地為學生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1.預設差異,加強課前鉆研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既體現在不同班級學生的整體差異上,也體現在同一班級不同個體之間,傳統的統一性的教學方案設計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需求,為此教師要加強課前鉆研,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過程與細節,在這個過程中將差異性教學策略與可能發生的具體狀況結合起來,構建更加規范、明確和可操作性的教學過程,例如,教師在“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以預設猜想的方式進行備課首先,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讓學生自主思考例題,進而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猜想和計算方案,以1/2+1/4為例,教師預設學生可能給出的計算方案,結合已學內容,教師可以預設出學生的方案有畫圖、通分和轉化小數再計算等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計算方案進一步預設問題,如針對選擇畫圖解題的學生提問:1/2是四分之幾?讓學生能夠通過圖形更清晰地觀察到結果,了解數形結合的內涵;針對選擇通分方案的學生提問:分數計算時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目的是什么?通分的方法有哪些?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分數轉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內容:針對選擇轉化小數來計算的學生提問:如果題目是1/3+1/2的話,你還用小數轉化的方法來計算嗎?小數轉化的計算方法存在哪些限制呢?最后,教師讓學生對上述計算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選出最簡便、最喜歡的計算方法,并說出自己的看法借助預設差異的方式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才能游刃有余,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2.借助新課導入,了解學生的差異
新課導入環節是教師了解學生個體差異的最佳時機,學生是否能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主動借助已學知識進行思考,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思考方式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教師都可以在課程導人過程中進行深入的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將新知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班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借此提升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提升,例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新課導入過程中就可以采取舊知導入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涉及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等已經學過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導人題目:題目一:1/3+2/3=7題目二:2.5米+12米=?題目三:120克+3.2克=?題目四:6分+6秒=?這四個題目涉及了整數、小數和同分母分數的運算,也涉及了單位轉換,能夠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對已學知識進行系統的回顧在學生充分思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解題過程進行總結,最后得出“只有在計數單位是同單位時才能計算”的結論,為后續的異分母分數計算打下基礎教師通過導人舊知識的方式也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計算過程進行分析,了解到學生在哪個環節存在不足,進而對癥下藥,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
3.做好備課工作,設計差異性教學目標
備課不僅僅要求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的了解和分析,更多情況下教師還要“備學生”教師要在備課環節對學生的學情、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的鉆研,落實研而后教的基本理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效率首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根據班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合適的研究問題,并將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與能力去參與問題的討論和探究,進而據此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案的設計要能讓每名學生都得到展現自我的機會其次,對學生的數學預習進行合理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課前預習的態度并不一致,很多成績較好的學生本身具備預習的好習慣,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則缺乏課前預習的習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預習,讓每一名學生都能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預習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真實水平,任務的難度與復雜程度要設計出層次感,預習的形式也不能拘泥于課本學習之上,而是創造出更多任務形式,以趣味性和探究性的預習任務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借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下預習任務:大家在生活中見到過立體圖形嗎7能不能把自己見到的立體圖形帶到教室,并向其他同學介紹所帶的立體圖形的特點呢?這種新穎的預習任務可以讓學生主動觀察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結合課本內容分析找到的物體的特點在課堂之上,學生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主動介紹立體圖形的特點,在不斷觀察與分析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預習任務能夠很好調動學生參與課程預習的積極性,學生也能根據自己預習所得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提高參與課堂的興趣與積極性,也減少了學習過程的差異性。
4.關注學生真實訴求,設計不同教學內容
小學生正處在思想天馬行空的年級,加上他們學習基礎、家庭環境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也會非常明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故此教師在差異性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名學生的真實需求是什么,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真正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實現真學、深學、樂學的效果例如,在小學數學“分類與統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同學,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較為復雜的統計問題,像統計家庭收支、水電費,讓學生根據統計結果分析為家庭開支提出建議: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則要更多偏向基礎性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教材內容為主,在學生切實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后,以教材題目為基礎進行延伸,隨著學生學習效果的不斷提升而拓展知識面,逐步提升學生的成績學生真實訴求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切實做好教學設計,兼顧每一名學生。
(二)照顧差異,開展多元化課堂教學方式
照顧差異并不是單獨給某一層次的學生“開小灶”,而是在正視學生差異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之間的差異減小,在差異碰撞過程中營造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分組教學法來實現差異化教學,教師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包含基礎較好、基礎中等、基礎較差的同學,每個小組4-6人,選擇基礎較好的同學作為組長,由此形成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讓每名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不同想法交流碰撞過程中實現小組成員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分數比較大小”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教師可以將這類問題放到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小組展開自主討論,讓每名學生都能自主思考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進而相互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參與到小組討論之中,引導組長對成員想法進行總結,鼓勵每個層次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思維的碰撞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鍛煉的機會,從而對待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構建差異性教學環境,尊重每一位學生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習過程較為困難,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在跟不上教學進度時很容易在思想上產生自卑與懈怠感,從而進一步影響后續的數學學習,為此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們的學習特點,從學生的思想層面人手,主動構建差異教學環境,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主動預習與復習,幫助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從而改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抵觸心理例如,在“運算法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些數學闖關游戲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練習中,闖關游戲可以分為三關,第一關是教師設計一些由簡單到困難的習題,如從兩位數加減法到需要運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的習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計算技巧;第二關可以讓學生用字母表示運算規律,讓學生初步形成代數意識;第三關則設計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計算,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興趣這種趣味性的聞關游戲能讓每名學生都參與進來,在緊張的競賽氛圍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四)差異化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對于學生們的學習態度、課堂參與度等方面卻有所忽略,這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應用差異教學需要對現有的評價體系加以完善,以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認可在評價方式的構建中,教師可以借助數學作業找到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智力情況、學習態度、知識掌握情況之間的差異,進而使評價過程更有針對性例如,教師對數學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展開評價時要以鼓勵為主,幫助他們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多多關注學生的進步情況;對一些逃避學習的學生要積極引導:而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則對其學習方法與學習效率進行評價,幫助他們找到學習過程中的不足,進而為其提供相應的指導這樣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讓每名學生獲得認同感,借此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差異化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差異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做好課后作業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他們發展的作業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的層次劃分設計不同要求的作業,例如,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那么他們作業設計的目標應該放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上,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體系,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獲得進一步提升,又如在學習完某一數學知識點后,教師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基礎性作業,設計一些課外實踐類作業,像商場打折方案設計、街頭游戲揭秘等,充分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而對于成績一般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基礎,作業則可以設計為在完成教師留下的教學任務基礎上增加一些總結類的作業,如構建數學知識思維導圖、設計一些探究類數學作業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基礎而成績較差的學生一般基礎較差,作業設計的重點則可以放到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如定義、公式的記憶、教材習題的練習等,幫助他們打牢基礎。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以因材施教為基本方針開展差異性教學,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也要加強教學研究,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差異化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