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時俱進”教育思想在小學數學教育改革進程中主要體現在“凸顯時代性”和“凸顯改革優越性”兩個層面,實際教學改革中,仍存在部分教師缺乏獨立思考、改革形式主義等現象,阻礙課堂教學的優化發展基于此論述,文章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為目的,結合部編版小學六年級教學案例,從教育觀念、目標、方法、模式、工具、內容等教育改革維度出發,探究在與時俱進教育思想指導下小學數學學科教育優化的踐行思路,旨在啟發一線教師。
[關鍵詞]與時俱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1910年,我國教育學者蔡元培在其《中國倫理學史》中針對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現象,首次提出“與時俱進”這一觀念,“與時俱進”是古書中“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的整合概括這一教育思想時至今日仍具有深刻的警醒意義教育是持續變化、不斷發展的動態活動身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與時俱進”教育認知,不斷接收新的教育動態,加速理解新教育理念,吸納優質教育資源,敢于開發新創意,使小學數學課堂與時俱進,始終行走在當前教育發展的前沿。
一、與時俱進教育指導在小學數學學科中的踐行思路
(一)凸顯時代性特征
“與時俱進”的要點在于“時”,要求教師在教育改革中充分突出教育的時代性特征,惠及當代教育領域最尖端的技術、思想與內容,力求在教學中融入時代屬性,使教育緊扣時代發展需求,為推進當代發展服務。
(二)凸顯優越性改革
“與時俱進”的要點還在于“進”,“進”是進步,是優化,是提升,教育改革發展的目的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持續優化中保留適合當前發展的教育要素,淘汰落后于時代的教育要素,使教育改革凸顯其優越性特征,確保教育改革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二、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跟風,缺乏獨立改革思考
現階段,隨著國家相關改革政策的出臺和教研資源的普及,一線教師普遍具備較好的課程改革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獨立思考部分教師采取互聯網+直觀套用優質教育資源的方法推進改革這樣的整改不適用于所有學情盲目的跟風將致使教學效果不增反退,不利于學生長期發展。
(二)形式主義,改革效果浮于表面
部分教師教育觀念上存在轉變不全面的現象,教學改革“換湯不換藥”,仍保留大量傳統教學中應試的痕跡,使教育優化趨向形式主義,難以達到“與時俱進”的整改目的這樣的改革效果流于表面,不符合學生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
三、結合與時俱進教育理念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
(一)吸納先進教育思想,讓教育觀念與時懼進
國內教育學者吳國通提出“用先進的教育思想辦先進的教育”這一理念中國教育新聞網刊載的《吳國通:讓教育回家》中提及了吳國通學者的教師成長理念:“暢通教育信息,追求教育的前沿理論研究是形成辦學思想的基礎,”當前時代信息技術的迭代更新為教師展開教學研討、自我提升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快捷式便利教師能足不出戶,借助互聯網+獲取需要的教育訊息要想發展與時俱進的小學數學課堂體系,就需教師首先端正教育態度,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以謙遜的精神追蹤、吸納處于時代前沿的先進教育思想,更新、優化自身教育觀念,再將這種價值導向融人日常教學中,使學生接受新時代教育,從教育理念中提煉出時代發展所需的學科學習觀念,進而萌生學科智慧,形成正確學科學習思維,教育觀念的與時俱進能在一線教學中迅速形成先進風尚,產生“一生二、二生三”的長遠效益。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倒數的認識”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體驗、探究、類推等實踐活動進一步理解倒數的意義,促使學生能獨立解決如7/15×15/7、3×1/3等實際問題教師結合當前教學中最新銳的“學生本位”教育觀念展開細化研討,初步確立了“課堂以學生探究為主,以教學講解為輔…作業以基礎訓練為主,以啟迪自主學習為輔”“教學引導以引領思考為主,以方法滲透為輔”的教學方針課堂上,教師以新知探究為課堂主脈,創設教學環節包括情境導人、問題提取、小組交流、成果匯報、精講環節、專題測驗、評價改學、歸納總結共八個區塊形成了以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為線索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教學調整深刻地落實了“學生本位”教育指導思想,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二)追蹤最新教育政策,讓教學目標與時俱進
信息時代的教師需具備教育政策敏感度,掌握自主追蹤最新教育政策的方法和途徑教育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隨著時代基礎教育水平的發展和教輔工具的持續性進步,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產生更優變化小學數學學科的教育目標也隨著人才需求的變化而做出調整教師的教育水平決定了學生的上限,要想達到與時俱進的教育改革目標,就需教師對相關國家政策保持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追蹤新動態,從政策中解讀小學數學學科的整改需求,進而對自身教學方針、課堂教育計劃作出指向性調整教師可以通過查閱地方教育局官方網站、公眾號、招生入學服務平臺、國家教育網、校方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各類優質教育機構的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更新國家教育動態,及時結合一手教育咨訊調整教育航線,讓學生贏在學科教育的起跑線上。
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課堂教學為例,本課教學重點為:讓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的功能與特點,認識到扇形統計圖與條形、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區別,進一步鍛煉學生數形思想與數據分析能力教師在展開本課教學設計時優先找到中國教育信息官網平臺,檢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課標》)的原版教育內容與相關解析文件,對比去年數學課程標準與今年《課標》的異同經過對比探析可知:新《課標》將修訂側重放在小初銜接上在“統計與概率”一欄,新《課標》指出“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處理數據,繪制統計圖”這一指導思想教師結合這一新教學思路,創設了信息技術與數學相融合的跨學科諜堂,帶領學生在信息室展開別開生面的數學實操教學課堂上,教師引鋇學生找到Power Point中的統計圖工具,結合教師給出的“2018年中國六大茶類產量數據”閱讀材料,計算比例并線上繪制扇形統計圖學生在模擬工作情境中切實體會到數據分析、扇形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方式,對本課知識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學習印象。
(三)總結優秀教學經驗,讓教學方法與時俱進
紙上學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教學理論的充實只是提高教師執教能力的第一步將理論投入實踐并獲得有益經驗,優化未來教育計劃才是教師不斷縱向成長的通達路徑在“與時俱進”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需重視優秀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內化,使自身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達到更快、更易、更優的教育效果經驗的來源可以是自身課堂問題的反芻,可以是教研活動中教師們的分享,也可以是線上教育資訊中名家教育者的忠告教師一方面需具備反思總結、注意積累的教育提升意識,一方面需堅持歸納總結教育經驗的良好習慣,以此優化自身執教能力,讓教學方法與時俱進。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為:讓學生正確解讀百分數的概念、意義和運算法則,能結合百分數、分數和比的知識體會其聯系與差別,感知“%”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意義,教師在課前與其他有經驗數學教師做深度交流,得到“學生難以理解利率、稅務問題,缺乏實際概念”這一教學難點問題教師究其原因,認為:小學生對金融相關的信息較為匱乏,缺乏基本的生活經濟常識,所以才出現此類問題金融領域的發展離不開數學專業知識的應用,二者關聯緊密教師經過教研,決定采取拓展生活金融知識的方式解決此問題教師為學生制作拓展PPT,用銀行窗口和存折圖片列舉實例,向學生說明什么是“利息”“本金”“稅收”“稅后利息”,并用簡單的整數做換算例子如:媽媽有一萬元錢存人銀行,銀行的利率是3.7%,三年后扣除利息稅20%,請問三年后一共可取出多少錢?學生在了解銀行稅率的基本規則和原理后,能拋開具體數字形成正確的運算邏輯:“應該先用本金×利率求出利息……”課堂拓展問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聯想到自己家的財政問題,興沖沖地學習稅率知識,想要參與家庭經濟課前10分鐘的拓展鋪墊輕松解決了本課最大難題在教學經驗的整合作用下,教師執教方法有所優化。
(四)優化課堂設計思路,讓教學模式與時俱進
教學模式的優化是課堂教學與時俱進的直接體現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的深度探究,優質教學模式成果頗豐,為一線教師提供了積極的教育指導意義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要求課堂的教育模式要新要優,要靈活可控,要具備實效創新不是一味推翻,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可以辯證地參考新型教學模式,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新教學思路中獲得教育靈感,在結合具體學情和教學條件創設適合本班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確立基本教學模式后,教師還需結合個人能力水平精設計教學環節,預判教學問題,盡量完善教學計劃,以此達到課堂教學與時俱進的優化目的。
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課堂教學為例,本課教學重點為:讓學生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和定義,能結合圓的面積與周長知識解讀圓柱、圓錐的體積公式(V=Sh,V=1/3sh),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將新型教育理念中的項目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中任務式教學模式相結合,構成了以學習任務群為主要課堂探究脈絡的項目式課堂其項目學習流程如下:
1.情境導入,借助圓柱的體積公式向學生提出圓錐體積問題,確立本課項目探究主題“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
2.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分發導學材料,請小組合作設計探究方案并明確具體分工。
3.小組找到教師評價探究方案,確保項目教學基本質量教師許可后展開自主實驗探究,借助同底面積的圓柱、圓錐容器教具和沙子、秤等探究體積之差,收集實驗數據。
4.學生小組多次實驗后總結實驗結論“圓錐體積是同底面積圓柱體積的1/3”,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里匯報。
5.教師予以評價和診斷性指導建議,完成完整項目流程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任務設計交給學生小組負責,學生將項目探究的各個環節細化為具體任務,對新型學習模式的把握逐漸深入,課堂教學取得與時俱進的效果。
(五)開發信息技術資源,讓教學工具與時俱進
立足時代發展而言,21世紀,全球進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應用能力的掌控是智慧型人才和傳統人才的區別科技帶動教育的發展“信息輔學”“智慧課堂”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信息技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探索新型信息技術教輔工具,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促使學生從小習慣信息輔學、了解信息輔學的功能與價值,能自主展開信息助學活動,掌握信息助學的一般方法,做智慧型學生開發信息技術資源以優化課堂教學,一方面需要校方配備先進的教學配套設施,如:學生平板電腦、點讀筆、校園網、智慧教育管理終端、多媒體投放設備等;另一方面,教師需在課下積極篩選優秀教育軟件,熟練掌握網絡學習平臺、評價教學系統、優質教學App等線上教輔材料,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以此達到教學工具與時俱進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借助具體情境認識生活中的比,理解比例的實際意義,能借助情境簡化比、求比值,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會用兩種方法表示同比例如:6:4=12:8;再如,4.5:2.7=45/10:27/10,教師結合個人對信息輔學的理解,創設了混合式教學課堂,將“線上+線下”的教學環節充分融入學生課前、課堂與課后時段,其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課前環節:教師為學生線上推進導學視頻和探究任務,請學生結合具體問題進行預習,并線上傳輸答案教師在線上查閱預習情況,分析具體學情,并在討論區與學生互動解惑。
2.課堂環節: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播放PPT課件,借助學習平臺管理體系鏈接學生平板電腦,讓學生借助平板電腦完成小測,回答課堂問題,借助平板電腦與教師互動。
3.課后環節:線上布置作業,線上查閱作業完成情況并予以診斷性意見,結合學生個體情況推送分層式補充題目,鞏固學生學習成果在學習平臺建立學科資源庫,將課堂用到的所有數字化教學資源傳送進資源庫,為學生積累復習材料。
教師將信息化學習模式融入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的多個環節,使學生習慣信息輔學模式,能從海量信息資源中獲得學習啟示,豐富信息助學模式,有效達到學科教育與時俱進的教育目的。
(六)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讓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數學是一門誕生于生活的學科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能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借助數學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更好地回歸于生活,因此,數學學科的教育內容既要與時俱進,充分凸顯時代特征,又要緊扣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可以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借助富有時代特色的情境內容建構問題框架,向學生展示數學在時代發展中的應用形式,以此提升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程度,為學生塑造生活學習觀念教師可以從社會熱點問題中挖掘出有關數學的知識信息,借此激活學生數學學習愛好,深化學生對學科的認知富有時代特色與生活信息的數學課堂更能凸顯學科教育“與時俱進”的特征。
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百分數”課堂教學為例,本課教學重點為:讓學生了解百分數的實際應用意義和比較大小規則,能正確讀、寫百分數,感受百分數、分數、小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師為啟迪學生百分數應用思維,為學生分享《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原文件大學生就業是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在報告中,就業率均以百分數形式來表示,如:2016年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生化與藥品大類,其就業率為93.4%,教師借助真實的社會熱點信息與學生探究百分比知識點,能使學生了解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達到豐富教育內容,深化學生認知的教育目的在社會熱點問題融入作用下,課堂充分凸顯出與時俱進的教育屬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優化小學數學課程建設,使數學課程凸顯“與時俱進”的特征,就需教師立足實際,從構成數學課程的六維要素出發,吸納先進教育觀念,追蹤最新教育政策,總結優秀教育經驗,精細優化教學思路,開發信息技術資源,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使數學教學觀念、目標、方法、模式、工具和內容充分融人時代教育屬性,凸顯改革的優越性特征,糾正現階段教學中形式主義、盲目跟風等教育問題,使小學數學教育獲得切實有效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