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古詩詞混合式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文章結合相關教學實踐,探究了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實施路徑及評價標準,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評價的設計三個環節展開分析,探討其可行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古詩詞教學;混合式教學
作者簡介:林芳(1981—),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北橋中學。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以及初中語文教材內容的更新和調整,古詩詞教學更強調發揮其育人價值,體現對人的培養,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項能力。這要求教師在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的古詩詞教學活動中,結合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點來創新教學模式。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
為了了解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于2022年6月在本校開展了關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調查活動。本次調研共收回有效問卷179份(男生89人、女生90人)。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整理分析,筆者發現當前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校層面
目前,學校雖然已經意識到了古詩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但是還沒有制訂出科學合理的策略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教學效果,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教學模式的變化,從而產生抵觸情緒,課堂參與興趣度及主動探究意識不足。
(二)教師層面
部分教師對新課改重視程度不夠高。部分教師的古詩詞教學依然以講授法為主,而忽視對任務群、多媒體等的應用。傳統單一的授課形式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枯燥乏味。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難以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也難以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學生層面
部分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雖然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課堂參與度較差,缺乏自主探究能力,但是依然習慣于停留在舒適區,惰于動腦思考,更不愿意開展復雜的思維活動。此外,古詩詞學習難度較大,而部分學生不具備深層學習的能力,仍然處于淺層學習層面,這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效果,還會影響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
針對這些問題,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可實施、可操作、可借鑒的教學范式。教師可將初中古詩詞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結合,搭建“混合式教學—教學方式改革”的有效路徑,實現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混合式教學理論
混合式教學就是把傳統教學方式和數字化或網絡化教學結合起來,以適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習者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更優的教學效果的方式。混合式教學既強調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監控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1]。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為了達到教與學的目標以及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對教與學中的要素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其本質是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者,教師需要用合適的方式與手段來呈現與傳輸知識內容。
教學策略有三個層面的意義:在宏觀層面上,其通常指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根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從而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實施總體方案;在中觀層面上,其通常指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所采用的具體的教學方式、方法;在微觀層面上,其通常指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法、技巧。
本文的混合式教學策略重點關注微觀層面,在核心素養導向下,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分析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具體方法。
三、初中古詩詞混合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針對當前的古詩詞教學現狀,結合混合式教學理論,筆者主要從三個層面開展教學活動:首先,在課前準備環節制作任務單,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能夠提前理解、掌握詩詞內涵及其文化背景,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充分利用網絡,搜集整理豐富多樣的資源,如視頻、音頻材料等,將其融入教學中,提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其次,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尤其是針對重點、難點知識的教學活動設計,創設情境,設計項目式活動,確保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最后,開發具有多媒體特征的分層作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和運用能力。
(一)教學目標的制訂
在教育改革形勢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中古詩詞教學工作的開展和落實,教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來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適當調整與優化,結合傳統的古詩詞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優點,進行現代化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使初中語文古詩詞混合式教學能夠得到更優的實施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要求以及學生實際需求來科學合理地設計初中語文古詩詞混合式教學的目標[2]。
以七年級下冊的某次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為例。
核心任務:班級將辦一期以“歲華空冉冉,心曲且悠悠”為主題的黑板報,面向班級學生征集能反映人物心曲的古詩詞,要求學生選擇一首符合主題要求的詩歌,制作PPT或錄制舉薦視頻。
教學目標:
1.反復涵泳詩歌,理解詩意。
2.通過朗讀和比讀,分析古詩詞中豐富的意象群、獨特的意象,理解詩人情感。
3.通過拓展資料,感知律詩的語言魅力,體會情與境的關系。
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四個問題。
第一,運用信息技術等多種手段來搭建一個新的教學平臺,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進而實現自主性的探究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初中生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強化其對于古詩詞知識的掌握。
第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制作古詩詞PPT或視頻,這種方式將網絡技術、古詩詞、音樂、圖畫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的網絡使用行為進行正向引導,還能將網絡與古詩詞賞析結合起來。如此一來,學生通過查找、篩選資料,不僅可以豐富古詩詞學習形式,還能提升自身的古詩詞理解和欣賞能力。
第三,注重對詩詞學習內容的拓展延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學會靈活運用這些內容。學和練的組合,依然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第四,要重視對學生古詩詞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相關的能力,從而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教學過程的組織
在古詩詞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實施教學工作,幫助學生習得共性、標準化知識,建構與生成個性化與創造性知識。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初中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意境,使他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等,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質量。例如,《竹里館》這一首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詩意境靜謐,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詩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或視頻向學生展現古詩所描繪的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當時的心情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古詩描寫的景物及景色變化,讓學生描述自己心中的畫面,以此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并將思考所得的結果記錄下來,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最后,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由思考,深化對古詩詞的理解。
此外,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音樂作品等,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深學生對詩詞內涵及文化底蘊的認識,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還可以引入微課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以視頻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詩詞蘊含的深刻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在古詩詞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例如,《晚春》是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詩,其中有一些關于自然風光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美學意義。在學生學習了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視頻剪輯軟件,制作“春景,春人,春情”主題的視頻來深化對詩詞的理解。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引導他們利用互聯網資源、信息平臺等來獲取相關知識,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的提升。
教師還可以將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轉變為以討論、辯論、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春夜洛城聞笛》時,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古詩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情感體會展開討論交流活動。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拓寬視野,了解更多關于詩詞文化的知識,從而提升文學鑒賞能力。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活動的時間,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古詩詞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在開展混合式教學之前,教師要制訂好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以確保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互動;第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合理設置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習效果。
(三)教學評價的設計
混合式教學的評價要從傳統的“以教論教”轉向“以學評教”,教師應以混合式教學的四個指標——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個性化作為分析框架,進行混合式教學評價模式的設計。
傳統的語文古詩詞教學評價以背誦默寫和習題測試為主,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精準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他們之間的差距。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或者其他方式搜集一些關于古詩詞混合式教學評價的資料作為參考,然后制訂一套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如表1、表2)。這樣,教師不僅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教學調整與優化,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結語
在當前新課改和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初中古詩詞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優化,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等,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將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轉變成多元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其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文化認同與運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的形式來進行古詩詞混合式教學。
[參考文獻]
[1]馮曉英,王瑞雪.“互聯網+”時代核心目標導向的混合式學習設計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9(7):19-26,92-93.
[2]趙富子.濃濃詩香,悠悠古韻: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