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科學合理的高中德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結合本校的基本特點,運用科學合理的德育手段,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活動,為課程思政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文章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課堂觀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對課程思政背景下高中德育的實施路徑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推動德育活動在思政課程中的有效實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德育活動
基金項目: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課題“基于課程思政的高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DX[2022]GHBZ010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海紅(1982—),男,甘肅省臨洮中學。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強調“育人”先“育德”[1]。
基于課程思政的德育活動需要立足于學生、學校實際,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為目標,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基,圍繞學校辦學理念,彰顯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將課程思政與德育活動進行高度融合,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提升學生成人、成才的自信。
一、課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課程思政是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對育人理念和實踐的創新,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課程中,實現良好的育人效果。在課程思政下,積極開展德育活動是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課程思政是高中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課程德育功能的關鍵形式。在課程思政下組織開展德育活動,可以進一步拓展育人資源,豐富德育形式,積極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形成協同聯動的育人體系。課程思政豐富了高中德育活動的內容,是高中德育的新形式[2]。
國家提出統籌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要求,亟待有關人員開展運用課程思政的相關理念進行高中德育活動校本課程的實踐探索研究,以實現資源整合與德育活動實踐案例的具體呈現。學校應跨越學科界限,創建全員、全程的育人環境,提出并踐行全方位育人中的“課程+”“大德育+”理念,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規律,通過課程思政引領,建設走出校園的“開放育人”的社會育人體系,真正將育人生活化、全員化、體系化,進而形成可以推廣的、類型豐富的德育校本課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教育強縣、教育強市、教育強國的目標提供保障。
二、課程思政下的高中德育活動實施路徑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課程
1.微主題德育活動課程
一般情況下,微主題德育活動課程的時長較短,在20分鐘內,而且具備短小、凝練、德育主題指向單一且明確的特點,地點主要在教室或者操場,主要是在大課間、午間舉辦。代表活動就是學校的升旗儀式,全校師生在國旗下宣誓、講話。這類活動可以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3]。
2.班級主題德育活動課程
班級主題德育活動課程時長一般在40分鐘左右,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出現,主要是在每周固定的班會課時間舉辦。主題班會是學校開展德育的重要載體,而且主題班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比較貼近,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為確保主題班會有效開展,教師需要明確課程目標,并制訂科學的實施策略,同時做好課程評價工作。如在“笑看挫折,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上,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要勇敢面對挫折,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3.綜合實踐德育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德育活動課程時長一般為40分鐘左右,而且活動往往是以重要傳統節日、校園節日,如元旦、學雷鋒紀念日、勞動節、學校藝術節等為時機開展,也可以在每學期的開學典禮等重要節點舉辦,還可以通過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直接體驗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實踐性。該類課程中蘊含大量的德育內容和德育元素,可讓學生對自己的真實感受進行積極探索,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4]。
(二)多主體的德育活動課程開發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對德育活動課程進行開發,需要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每一個相關人員的作用。將學校、社區、家庭的力量進行有效聯合,并對可開發資源進行挖掘,有助于形成多主體的課程開發模式[5]。
校長是領導者,也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在德育活動課程開發過程中,校長是對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工作進行決策的人,直接關系到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在領導德育活動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校長要結合本校師生的基本情況,開發與本校實際及本校學生發展相適應的課程,真正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校長可以對課程開發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如:對課程開發周期進行合理安排,并對課程開發階段進行科學劃分;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專業培訓,確保教師對課程開發目標、實施步驟等有全面的了解;對課程思政的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此外,校長還可以為課程開發提供豐富的資源,推動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是主力軍。教師隊伍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執行者。因此,要對教師的角色進行科學定位,使其充分了解學校課程,并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確保課程實施方向正確。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德育活動課程較為復雜,教師要提前做好活動主題、實施方案等的設計工作,確保活動順利開展;教師也是課程的評價者,在德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現,并以此為依據對活動效果進行評價。
學生和家長是主體和擁護者。學校開發德育活動課程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學生也是德育活動課程開發的主要參與者。在德育活動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需要征求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從而保障課程開發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此外,學校還需要了解家長對學生的期待,參考家長的意見,充分體現德育活動課程的生活性和社會性[6]。
學校后勤人員是堅強的后盾。德育活動課程的開展與學校后勤人員息息相關,如場地安排、會議后勤服務、活動道具的準備等,都需要后勤人員的配合。
(三)多渠道的德育活動課程開發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德育活動課程的開發需要漫長的研究過程,學校應展開多方位、多渠道的德育活動課程建設。
第一,區、市級科研課題的帶動。教育科研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學校要提高對教育科研的重視程度。學校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申請科研課題,通過科研課題的開展,推動學校德育活動課程的優化建設[7]。
第二,專家到校培訓教師并進行技術指導。部分教師缺乏科研的理論知識,在科研過程中往往憑借自己的經驗進行,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持。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派遣教師外出進修學習,或邀請科研專家來校進行交流學習,使教師對教學理論產生深度認知,為德育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奠定強大的理論基礎。
(四)構建德育活動課程評價體系
教師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德育活動課程評價體系,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互動性,從而促進德育活動課程評價效果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推動德育活動課程評價管理工作逐漸完善[8]。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需要對德育活動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如在走進社區活動、安全疏散演練等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互相評價,使他們對同學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合作度、積極性等進行評價;也可以展開小組評價,即小組成員之間或者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評價;還可以開展教師評價,教師是德育活動的引導者與觀察者,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比較了解,因此可以做出客觀的評價。
三、課程思政下德育活動課程的優化策略
(一)依托學校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
學校文化就是一個群體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促使學生形成集體的無意識狀態。在德育活動課程開展過程中,以學校文化為依托,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因此,在學校德育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學校文化為背景,可以提升德育活動課程的生活性,且其與師生的價值追求、審美判斷相契合。例如,在入學活動中融入校訓,讓學生感知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學校組織的球賽中,融入規則意識、拼搏精神和團結協作思想;在宿舍美化大賽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監督和相互督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高三“十八歲成人禮”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儀式感,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9]。由此可見,在德育活動課程中融入校園文化,可以對學生進行熏陶,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二)借助社團活動提升德育活動的吸引力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德育活動中充分發揮社團活動的作用,可以為德育活動的有效實施提供良好的載體。在開展社團活動前,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進行充分的調查,以提升社團活動的吸引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10]。在德育活動課程中融入社團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強化學生的抗壓能力,激發其進取精神,培養學生兼容并包的心胸氣質,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社團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豐富學生的內涵,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促進課程思政在德育活動中的有效落實。
(三)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學校需要突出學生在德育活動課程中的主體性,并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對德育課程進行開發和建設,從而強化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對于活動的前期策劃、方案制訂、方案實施等,學生干部要組織學生自主完成,學生還需要積極參與到班會主題選擇、社區志愿服務形式的選擇中。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提升活動的趣味性,保障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
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育人工程,在課程思政下組織開展德育活動,可以構建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的一體化育人模式,真正發揮德育活動在價值觀塑造、能力培養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牛杰.高職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6):20-23.
[2]張博.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3]玉素萍.論雙減背景下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一體化建設[J].才智,2022(35):25-28.
[4]祁占勇,于茜蘭.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的演化邏輯與生成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2,26(5):1-10.
[5]楊群.德育視域下高校“互聯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10):23-26.
[6]陳麗.“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語文的德育功能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163.
[7]龔奕剛,惠恭健.“互聯網+”環境下教師智慧學習平臺模型的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2019(1):56-60.
[8]李曉燕.基于大數據環境的智慧教育云平臺構建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8(20):222-223.
[9]傅杰梅.“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教育互聯系統設計與實現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8):96-97,121.
[10]朱曉航.大數據背景下智慧教育云平臺的構建[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8(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