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學要突破傳統窠臼,敢于探索與創新,展示文言文的特色,引領學生在求知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獲得審美情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本文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探討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思考 實踐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既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突出文言文的工具性特征,又要引導學生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以下是筆者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一、引入學習資料,理解字詞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文言文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文言文知識,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在學習文言文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提前預習,找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等,然后借助工具書的方式來獲得答案。對于學生預習之后還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以此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比如在學習《愚公移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學會其中的通假字,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中的“反”,通現代漢語“往返”的“返”;“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現在“智慧”的“慧”等。讓學生體會倒裝句的表達作用是為了強調、突出等目的而顛倒原有的語序,如“且焉置土石”突出強調“焉”,“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強調“三夫”等。還有古今異義的詞匯以及其他相關知識點等都要讓學生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來了解文言詞匯,以及積累其他的文言文知識。也可以提醒學生溫故知新,使學生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二、借助教學設備,營造意境
相對于白話文,文言文某些詞句語義隱晦,句式簡潔含義豐富,學生理解起來不是那么順暢,因而影響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注重借助多媒體等相關教學設備,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在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深入體會文言文所描述的生活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知識就水到渠成了。
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幅“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山水畫,或者播放一段桃花盛開、流水潺潺的鄉村風景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和想象那種恬靜自然、無拘無束、其樂融融的桃源生活。通過情境的營造,教師再引領學生誦讀課文,分析其中的知識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內在情感,即作者通過描寫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來襯托現實生活的無奈與失落之情。作者采用小說的敘事筆法,勾勒出一幅以捕魚人經歷為主線的故事。這樣的文章結構十分獨特,教師在這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加以運用。
三、欣賞文本特色,品味藝術魅力
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專家學者精心篩選出來的經典文本。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要緊扣新課標要求的“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目標。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要求學生學習文言知識的同時,還要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比如在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教師要讓學生既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知識,同時感受諸葛亮“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奈惆悵,體會諸葛亮為北伐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美好品格。尤其是文章的下半部分,回憶先帝對自己“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達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志豪情。引領學生去學習這些忠誠、知恩圖報的優秀品格,無疑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品格蘊含其中,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的時候,適時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和傳承中華文化,還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四、挖掘文本背景,深化思想內涵
文言文的創作都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完成的,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去挖掘文言文的背景知識。一是作者的生平,他在社會中屬于什么身份,處于什么階層,都創作過什么作品,有什么樣的風格特征。二是從文言文文本入手,從文言文講述的內容和主旨去探索故事背后的社會環境及人物關系等。在對背景知識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學生就能夠更加立體地去認識文言文本,學生的思維就能變得更加開闊,對文本蘊含的思想內容有更深入的把握。
比如在學習司馬遷的《周亞夫軍細柳》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司馬遷這個歷史人物,他創作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了解了司馬遷坎坷的生平及其偉大的作品,能使學生心生敬意,既對司馬遷的遭遇感到同情,又為其堅韌不拔、筆耕不輟,創作《史記》的艱難過程產生敬佩之情。然后學生再學習這篇文言文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就會自然順暢地理解了作者的初衷和主人公周亞夫不屈不撓、寧折不彎、忠誠正直的品格。如此一來,學生對整篇文言文的創作背景和文本內容就理解得比較深刻了。
五、拓展知識,豐富教學內容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文言文課堂教學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閱讀思考。教師可以舉辦多種與文言文有關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
首先,圖書館、家庭、其他社會場所等都可以閱讀到文言文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家校合作,引導學生家長也參與到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活動中去,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帶學生去參觀一些名勝古跡或博物館,這些地方往往都有著十分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這些內容都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文言文學習。
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言文朗誦大賽,讓學生參與其中,互相評論,互相提高。在朗誦過程中,學生既對文言文作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又增強了閱讀文言文的語感,從中體驗了古文化的美妙。互相評論時,又加強了彼此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及協作能力。
再次,教師在鼓勵學生多讀的同時,還要多寫,寫作本身就是對認知的再加工、再完善。寫作內容可以是對文言文的思考,也可以是對文言文的復述,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作文言文。這樣不但能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增進對古文化的了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緊貼時代脈搏,順應教育改革大勢,敢于創新教學、勇于實踐探索,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開拓文言文教學的新路徑。教師要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的教學策略,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在學習文言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美、藝術美、內涵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
[作者通聯:江蘇灌南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