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同質通證又稱非同質代幣(簡寫為NFT)是基于區塊鏈技術之上的新興事物,在現今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備受矚目。NFT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新應用,其發展出現勢必會產生新的糾紛,并由此帶來新的法律問題。許多學者都對NFT數字藏品的法律屬性進行積極探索,但并未形成統一觀點。面對現今因NFT數字藏品發展而產生的諸多糾紛,欲促進NFT數字藏品市場良性合法發展,解決相關的法律糾紛,厘清法律屬性迫在眉睫。
[關鍵詞]NFT;數字藏品;法律屬性;網絡虛擬財產
[中圖分類號]DF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14
一、NFT與NFT數字藏品
(一)NFT的技術分析
1.區塊鏈—NFT的底層技術
NFT是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之上,按照以太坊平臺ERC721智能合約標準發行的數字化憑證,具有身份信息唯一、可追蹤、不可分割的特點。[1]非同質通證,也即NFT,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加密鏈式區塊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自動化腳本代碼(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礎架構與分布式計算范式。[2]
所有在網上的交易數據都被完整的記錄在區塊鏈上的每個節點上,力求做到對所有人公開,交易中的接收者均能通過交易標的上關于被記錄下來的歷史信息從而了解到標的的權利狀態。系統中通過智能合約進行交易,預設了相應的觸發規則與條件。當合約達成并確認后,合約代碼根據可信外部信息源自動判斷當前場景是否符合預設條件以嚴格執行相應規則并更新交易記錄。[3]運用智能合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交易者的交易安全,降低交易者與交易者之間的不信任,保證交易的順利完成。
所以簡單來講,區塊鏈就是一種交易安全的等級系統,具有開放透明、可溯及、不可篡改的特點;在交易的過程中,為交易者保駕護航,使得信息溝通順暢。
2.NFT獨特的技術特征
對于NFT技術原理的探討,就需要先厘清NFT的發展脈絡。2012年在比特幣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從而使得NFT雛形初現,本質上可以被定義為一種P2P網絡協議,此協議可以實現去中心化交易。2014年金融平臺Counterparty的出現,實現了點對點交易,同時為用戶提供“稀缺性”。非同質化通證標準ERC-721出現之后,真正奠定了NFT的概念和特點,標志著NFT的真正面世。
NFT是在區塊鏈技術下誕生的產物,所以其剛誕生就天然享有去中心化、加密等特點。
(二)NFT與NFT數字藏品的關系
NFT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新應用,一旦被鍛造成功,就已在區塊鏈上通過加密形式發布,是無法被更改的。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各個環節記錄的完整性以及真實性,在這個過程中被記錄的信息有初始發布者、日期、以及流轉信息等全過程全方面信息,做到完整記錄。NFT本質是權利憑證通過區塊鏈來記錄權利轉讓的全過程。[4]
可以區分為兩種形式,資產型NFT和權利型NFT。前者是指各種實物或數字化資產的NFT,后者是指持有人擁有股權、債券等權利或者享有使用特定商品或服務的權利。[5]NFT表現為藝術領域的作品,現已十分常見或稱為普遍形態。數字圖像、音樂作品等數字化作品,在交易平臺上被鍛造為NFT進行出售,這在實踐中統稱為“NFT數字藏品”或者“NFT數字作品”,以數字化形式作為存在形式。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NFT數字藏品為NFT的普遍形式,對于NFT的討論焦點主要集聚在NFT數字藏品上。
(三)NFT第一案中,定性NFT為“一個抽象的信息記錄”
2022年4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就國內NFT數字藏品第一案做出一審判決。在當前NFT數字藏品還作為新興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在沒有明文立法的規定下,杭州互聯網法院認為“NFT只是一個抽象的信息記錄”。在沒有明文法規下,杭州互聯網法院判決的NFT第一案,有許多可取之處,但關于NFT數字藏品的法律屬性的界定是否準確、合理還值得商榷。
二、對法律屬性的幾點思考
鑒于區塊鏈技術的新穎性與復雜性,對NFT及NFT數字藏品法律屬性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在尋求法律屬性界定問題的答案中,更應當回歸本身。
(一)不宜被解釋為民法上的“物”
欲想將NFT數字藏品解釋為民法上的“物”,就先要將《民法典》第115條作為分析基礎,進行辨析。《民法典》第115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那么,NFT數字藏品究竟是否能作為動產,從而被納進“物”的范疇進行規制?答案也是否定的。與現在既有的動產案例也相差甚遠,而且也并不享有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顯然NFT數字藏品也并非《民法典》規定的動產。NFT數字藏品本質上是一串數字代碼,并不是自然之物,也沒有實體。在這樣的智能合約主導的權利義務世界中,“物權”并不天然的優于“債權”,一切的相關權利劃分、保護順序,都經由智能合約進行調配,這已經跳脫于傳統的民法體系,由此NFT數字藏品并不能簡單的被認為是民法上的“物”。
(二)不宜被解釋為“債權”
NFT數字藏品的權利義務均通過智能合約來調配,那么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智能合約能否被定義為合同法中規制的合同,NFT數字藏品能否被抽象為債權?
智能合約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合同,這個問題現在暫時還無定論。若是承認智能合約為真正的合同,那么在合同的框架內處理法律性質以及請求權體系的問題將十分棘手,無權代理、抵消權等制度幾乎都無法使用。所以,智能合約現在明顯不能成為真正的合同。
在此基礎上,再討論債權的問題。即便是將智能合約視為真正的合同,NFT數字藏品也只能被定性為“合同標的”,而非債權本身。所以,NFT數字藏品并不適宜被解釋為“債權”。
(三)不宜被認定為“虛擬財產”概念
民法典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NFT以及其在藝術領域的運用即NFT數字藏品是否可以被認定為“虛擬財產”,有部分學者給出了肯定答案。暫且不提學者的肯定觀點,僅僅是考慮合法性問題和應用場景兩方面原因,都不應當將NFT認定為“網絡虛擬財產”。
從合法問題考慮,《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一概禁止,對包括虛擬貨幣衍生品交易在內的相關非法金融活動一律嚴格禁止、堅決依法取締。“虛擬貨幣”并非是唯一被進行監管的,應有之義還包括“虛擬資產”等含義,即便資產并不完全等同于財產;但是如果將NFT定義為虛擬財產,也會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在合法性方面存在質疑。從應用場景角度考慮,雖然本文討論的重點主要放在NFT在文化藝術領域的運用也即NFT數字藏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經濟發展,NFT還有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不能被局限于現在的數字藏品范疇之內。NFT數字藏品為NFT的應用之一,討論NFT數字藏品的法律屬性,要先考慮能否符合NFT本身。所以,討論數字藏品的法律屬性,就不能只聚焦于此;要從更加上層的NFT本身出發,輻射到NFT在其他領域的運用,NFT、NFT數字藏品與NFT在其他應用場景的運用,其本質法律屬性應當保持一致。NFT在電子政務和智慧司法等領域也在積極尋求廣闊運用,一概被認定為“虛擬財產”,明顯缺乏合理性。
三、回歸本質,被定性為“加密數字憑證”更為合理
NFT、NFT數字藏品和NFT在其他應用場景下的應用,其法律屬性應當保持一致,不適宜被認定為“物”“債”“虛擬財產”。應回歸NFT技術的本質,將其法律屬性認定為“加密數字憑證”。
有學者提出,《民法典》出臺之后,民法理論研究更加注重“解釋論”,而非“立法論”。借此認為,應當將NFT認定為網絡虛擬財產,才能更好的和司法接軌,利于司法適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其他理由都不能成為在對NFT法律屬性進行界定時,從而拋棄NFT本質技術原理和法律特征層面出發的決定性因素。不能因為現在民法理論研究偏向于“解釋論”,就完全拋棄“立法論”,為了司法適用的低成本,就不顧技術原理本質。所以,從次層面思考,應首先將NFT法律屬性回歸為“加密數字憑證”,除游戲裝備外,網幣和電子賬號也可納入虛擬財產。NFT最終指向特定客體,虛擬財產如電子帳號等,有價值的就是其本身,虛擬財產并不具有普遍性的權益憑證本質。將NFT定性為加密數字憑證,這就意味著新法律關系框架的建立勢在必行。對此,需要充分認識到NFT在不同場景下應用的潛在風險和有可能面臨的治理挑戰,在有效平衡風險與市場制度的創新之間還需要很多積極的探索。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進行思考,NFT抽象看來是一組數據,是由機器生成的數據。在可遇見的未來,NFT將在更多應用場景下被進行運用。在界定NFT法律屬性時,應當盡量的回歸本質,保留其開放性,不要為了適用施加過多的限制,這樣才能更好發揮NFT能給社會經濟市場帶來的有利之處。在此過程中,要注重保護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在法律屬性界定方面不要給予過多限制,回歸技術原理與其本質,定性為“加密數字憑證”。
四、結語
非同質通證即NFT在我國的具體應用多集中在文化藝術領域,稱為NFT數字藏品。NFT、NFT數字藏品和NFT在其他場景下的應用,在本文的討論中法律屬性均為一致。在NFT蓬勃發展的路上,法律并無對其法律屬性的明確界定,也無糾紛處理的明文規定。在此背景下,2022年杭州互聯網法院涉NFT第一案做出一審判決,但其中將NFT定性為抽象的信息記錄明顯不妥。所以,為了能讓NFT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前提就是適宜、合理的界定NFT與NFT數字藏品的法律屬性。經過上述討論,NFT數字藏品并不應當被定性為民法上的“物”“債”“虛擬財產”,而應更加開放視角,回歸其技術原理本質,界定為“加密數字憑證”。
參考文獻:
[1]黃玉燁,潘濱.論NFT數字藏品的法律屬性—兼評NFT數字藏品版權糾紛第一案[J].編輯之友,2022(9):104-111.
[2]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4):481-494.
[3]歐陽麗煒,王帥,袁勇,倪曉春,王飛躍.智能合約:架構及進展[J].自動化學報,2019,45(3):445-457.
[4]陳吉棟.超越元宇宙的法律想象:數字身份、NFT與多元規制[J].法治研究,2022(3):43-54.
[5]陶乾.論數字作品非同質代幣化交易的法律意涵[J].東方法學,2022(2):70-80.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項目名稱:“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JL006)
作者簡介:
于之婷(1998.7-),女,漢族,吉林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法學、經濟法學;
姜丁榕(1996.1-),女,漢族,甘肅定西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