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本文從利益主體、制度構建、實踐路徑等三重維度對中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差異進行比較。實踐證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真實有效的民主,以“人民”為中心,以“民主”為目標,以“全過程”為特征,由此構建的人民民主政治新形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民主政治;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優勢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20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推進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智慧結晶,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判斷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否具有優越性,要看這一制度是否圍繞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設計和運行。本文嘗試從制度代表的利益主體、涵蓋內容、運行方式等三重維度,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利益主體之維:以“人民”為中心
馬克思主義指出在階級社會中“人民”實質上就是統治階級,揭開了民主制度的神秘面紗。[1]選擇何種政治制度最終是由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決定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維護其統治地位,將“民主屬于誰”這一主權問題進行虛化、弱化,僅僅聚焦到“民主如何實現”的治權層面來談論。自從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把競爭性選舉等同于民主實現,把“人民做決定”轉換為“人民選出做決定的人”,西方民主理論便始終在這一范式下進行討論。
西式民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制度安排,目的是為了保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在這一理論指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無論其如何標榜“主權在民”,但實質上國家權力主要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人民并不會成為民主的主體。
全過程人民民主從來不回避“誰的民主”這一主權問題。我國的民主制度體系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之上,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強調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奠定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體基礎。憲法規定人民的具體范疇不分性別、民族、財產狀況、教育程度等,保證人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權利,力求實現國家權力與人民權力的內在統一。
二、制度構建之維:以“民主”為目標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基礎
人民當家作主,既不是無序民主,也不是權勢集團通過競選實現自身利益的資本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奮斗目標。[2]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自己的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奮斗的目標。依法治國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堅強保障,黨領導人民通過民主程序制定法律,使得“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行為真正實現有法可依。[3]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支撐
要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達到有機統一,必須制定完善的制度支撐體系。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創建的一系列制度,并非是在原有基礎的簡單修復,而是重新構建出了一套嶄新的制度體系。我國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形成了全面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1.根本政治制度
從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中,馬克思總結出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代表機構必須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代表,并且擁有可以隨時撤換的罷免權,同時擁有行政和立法職能以及掌握社會日常事務的創議權。根據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逐步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載體。人民代表大會擁有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代表,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等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4]這樣可以保證國家機關實行的各項權力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協調,既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又可以充分發揚民主、提升工作效率等。
2.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5]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同時又在批判性反思蘇聯一黨制、西方多黨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新型政黨制度。[6]首先,這一制度區別于議會內博弈和周期性選舉的競爭型政黨制度,既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又避免了多黨輪流坐莊等弊端。其次,在保證運行規范、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既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又形成了統一意志,防止出現治理碎片化等問題。[7]
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關于采取何種國家結構形式處理國內民族問題。在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經過反復比較、艱辛探索,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采取并實行了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有效運行,既有利于實現維護國家統一,又可以照顧民族差異;既可以接續歷史傳統,又符合多民族國情,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制度安排。
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國之初,為了鞏固在城市的基層政權,專門成立了以彭真同志為負責人的調研組,并撰寫了《關于城市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和經費的報告》。之后,為了鞏固黨在農村的政權組織,在城市建立街道辦事處試驗的基礎上又在農村逐步建立了村一級政權。
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法律基礎上基本確定了下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首次寫入大會報告,將其納入了中國特色政治制度范疇,這一制度有利于培養基層群眾的民主習慣,提升基層群眾的民主能力。以人人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通過自我管理、服務、教育、監督等有效行為防止了表面上有權、而實際中無權,杜絕了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進入休眠期等現象。
(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則
隨著現代化大工業的出現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制約專制權力,將國家的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形成了彼此分立、相互制衡的三權分立體系。
多黨輪流執政和權力分立制衡的西式民主政治體制,曾經被一些人奉為“用權力制約權力”的西式民主圭臬。然而,這種爭斗其實只是在野黨與執政黨之間的博弈游戲,它的競爭性體制并不反對資產階級政權本身。事實上這是一種執政黨與反對黨共治的國家權力結構,各黨通過行使國家公共權力來實現共同統治人民的目的。現代西方政治體制因黨爭博弈、金錢政治等問題,導致社會撕裂、政策連貫性差、民族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
而我們實行的民主集中制,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建黨的組織制度思想。馬克思、思格斯提出要將民主和集中結合起來,使民主和集中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的基本準則,這一思想為民主集中制的確定和提出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列寧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這一建黨思想,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確立了民主集中制這一無產階級政黨根本組織原則,并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發展。[8]
如果只有民主而無集中必然陷入社會無秩序狀態,如果只有集中而無民主便會導致專制主義或寡頭政治盛行。民主集中制作為黨和國家機構的基本組織原則,它的獨特優勢體現在既可以通過自下而上廣泛征集民意和吸納合理意見,使民眾的意見得到表達,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又可以通過自上而下集體討論和統一意志,把民眾的意見充分集中起來并切實貫徹下去,切實解決效率低下、久而不決等問題。[9]
三、實踐路徑之維:以“全過程”為特征
縱觀世界民主的發展進程,西方的代議民主制,相較于封建專制政治來說,代議民主制的優勢更著眼于個人的選擇權利,這無疑是人類歷史和民主進程巨大的進步。但是,追其本源,這一制度本質是在遵從于資本邏輯的基礎上構建的,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政治領域中的投射,[10]目的是想通過競爭性選舉最終為資產階級選出利益代表。令人深思的是,在此期間,廣大民眾的政治參與僅僅被局限在選舉過程中的單一環節,相較于精英集團對公共事務擁有的決定權,真正應該擁有民主權利的廣大民眾卻在選舉之后被排除在外,很難產生實質性影響。
要想實現真正的民主,既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也需要全過程的參與實踐。相較于西方的單一環節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則致力于參與的全過程。[11]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指出,保證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實行民主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又將民主協商與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一起作為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實踐環節。構建了閉環式民主運行模式,保證人民在“全過程”民主實踐中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制度體系的選擇,是由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決定的。經過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發展道路——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基礎上,通過將全鏈條的民主制度體系與全覆蓋的民主實踐形式進行耦合,開創了人類政治文明的新形態,是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制度。
參考文獻:
[1]陳懷平.全過程人民民主對西方民主的系統性超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5):22-34+155.
[2]蒯正明.全過程人民民主對人類政治文明的新貢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9):71-78.
[3]魯品越.全過程民主:人類民主政治的新形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1):80-90+155-156.
[4]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N].人民日報,2021-10-15.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N].人民日報,2021-12-05.
[6]劉學軍.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J].先鋒,2017(10):44-46.
[7]王宗禮,李振江.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創新[J].行政論壇,2021,28(4):12-18.
[8]虞崇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三者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J].黨政研究,2018(5):24-33
[9]趙永紅.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邏輯與制度路徑[J].行政論壇,2022,28(1):40-51.
[10]樊鵬.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顯著制度優勢的高質量民主[J].政治學研究,2021(4):3-10.
[11]李笑宇.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三重維度:關系結構、實現機制與發展邏輯[J].學習與探索,2022(5):56-63.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社會主義學院智庫招標課題,項目名稱:“從三重維度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項目編號:sxsyzbkt2022141)。
作者簡介:史云云(1982.2-),女,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經濟管理、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