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和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評價基于主觀性,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因此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與改進措施,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形成更加完善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促進高職院校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實現高職教育的優質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19
引言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研究立足于我國課程思政發展現狀,不僅承擔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更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課程思政作為高職院校育人鑄魂的重要途徑,已成為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體系化有利于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希望通過深入探討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其應用,并對其效果進行評估,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概念及價值意蘊
(一)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概念
課程思政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主滲透到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階段教育的一種教育教學體系,是高校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課程思政中,思政教育是一種必要的手段,通過評價體系來規范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指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的系統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要遵循科學規范、客觀公正、實際可行、綜合評價、量化分析的原則,客觀反映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需要明確評價目標,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評價指標和權重,并制定評價方法和標準,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結果。
(二)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價值意蘊
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應用與效果評估中,評價體系的應用情況和效果分析是關鍵環節,應用情況包括對體系的全面認知以及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深入調查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認知狀況。以教師為例,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教師對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有一定的了解和認可,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存在應用不充分的現象。而在學生方面,存在很多的認知誤區,大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這個概念比較陌生,對其作用和意義認知不足。通過對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可有效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和能力。
其次,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評價體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評價體系不僅明確了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與要求,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思想價值觀的塑造。在過去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實施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意志品質、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基本思路
(一)構建評價體系的原則與方法
在構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時,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首先,評價體系必須以學生思政素養的培養為核心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明確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其次,評價結果必須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以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和提高教學效果。最后,考慮到不同學科的差異性,需要對不同學科制定相應的思政評價方案。
對于方法的選擇,我們可以將構建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需求分析、指標構建、模型建立和結果應用。其中,需求分析階段需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的反饋意見,包括學生、教師、校外機構和社會組織等,以充分了解評價的實際需求;指標構建階段需要根據需求分析階段的結果制定評價指標和標準,并基于專家評估和教學實踐進行修正和完善;模型建立階段需要確定評價方法和數據采集方法,并進行樣本測試和模擬評估;最后在結果應用階段,需要對評價結果進行數據解釋和分析,并制定對應的教學改進方案,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和吸引力。在實踐中,構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等多方共同參與和推進,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才能不斷完善和提高思政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評價指標的選擇與分類
評價指標是衡量課程思政教育成效的關鍵要素,因此合理且詳盡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至關重要。我們將圍繞如何選擇和分類評價指標、如何確定權重和分值以及如何量化指標方法和實踐三個方面,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
首先,在評價指標的選擇和分類方面,需要從多個維度考慮來確定適當的指標體系。具體而言,需要考慮評價指標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三個方面。對于客觀性要求,評價指標必須能夠反映課程思政教育的真實情況;科學性則需要評價指標基于足夠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而實用性要求評價指標使用簡便、易于操作,并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其次,對于評價指標的權重和分值的確定,需要依據評價指標的重要性來進行合理分配。權重和分值的確定需要根據教學實踐對指標的評價逐步調整,使得每個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還要結合工作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量,確保綜合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最后,在評價指標的量化方法和實踐方面,需要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和量化方法。例如,針對課程思政的創新性能力,可以采用學生自主創新作品的數量和質量評價指標。當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需要針對不同的課程設置不同的評價指標和量化方法,以更好地服務于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評價工作。
(三)評價指標的量化方法與實踐
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研究中,評價指標的量化方法與實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需要對所選定的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并且進行實踐應用。
首先,對于評價指標的量化處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處理,例如可以采用專家打分法、模糊數學法、層次分析法等多種方法來進行量化處理。不同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所選定的評價指標的特點來靈活運用,以達成評價指標的科學量化。
其次,對于實踐應用,可以將所得到的評價指標量化數據應用到實踐中,進行實地調查與分析。這樣的實踐應用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出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在實際應用中的情況,并提供基于數據的決策依據;同時在實踐應用中,還可以進行對比分析,例如可以將不同課程的評價指標量化數據進行對比,以了解不同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差異性。這樣的對比分析可以為評價指標的更加全面的建立提供依據。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評價主體弱化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執行者,是實施課程思政評價的主體。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有時會淡化主體意識[2],往往會把精力投向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日常課程教學,對課程思政評價環節重視程度不夠。然而,課程思政評價是實現“大思政”目標的重要組成結構,缺少評價環節無法檢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對于課程思政建設起不到促進作用。
(二)課程思政評價內容虛化
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評價內容存在不全面不具體、方法單一、效果不佳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對顯性成效(譬如評價分數)高度重視,而對隱性成效(譬如過程性收獲)關注不夠,導致高職院校的教學及管理上過度依賴于評價分數。然而有些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不是短時間就能顯示出來的,必須經過較長時間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時方能體現。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提升,教學內涵建設方面實質性動作不夠。
(三)課程思政評價方法泛化
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過多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比于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對于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來講更為客觀、重要,有些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思政設計時采取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但是過程性評價層次設置不夠分明、方式也比較單一,不能夠達到很好的評價效果。
四、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優化與改進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主體評價作用
教師作為實施課程思政評價的主體,要對自身進行評價,包括對自己制定的課程思政目標是否符合達標,以及客觀真實地對于自身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并及時調整課程思政評價方案。可以通過收集和整理學生作業、問卷、成長檔案、職業素養評價等多方面的評價數據,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態勢,為調整和優化評價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二)設計和選擇科學的評價指標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需求,通過課堂問答、小組討論、課程筆記、學習報告及建立第二課堂活動等方式,采集學生的思政學習情況、思想認識及態度價值觀。掌握學生在經過課程思政培育后所形成的能力達成情況,包括堅定政治立場、理想信念的能力、形成科學正確價值觀的能力以及正確地做出道德評判及梳理情緒和壓力的能力。在此基礎之上設置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此時的評價指標能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具有參考價值。
(三)創建師生“教與學”多元管理與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要綜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日常表現,在“實效”上下功夫,融合教師的教化效率和學生的內化效果、外化效益,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出價值判斷[3],通過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和吸引力。同時,評價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充分發揮學生評價的指導作用,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更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展類似于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文化藝術及第二課堂等多種素質活動方式,學生既可通過參加一系列素質活動得到全面的鍛煉,同時又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要為此類素質活動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為教學反思和教學改進提供材料,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與實效。
五、結語
本研究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優化改進建議。通過對文獻進行系統地梳理,建立了適用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的指標體系,充分考慮了高職院校師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深入了解高職院校師生的思想意識和實踐需求,充分尊重了高職院校師生的主體地位,并綜合考慮了課程指導思想、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素質等方面的因素,以期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上提供借鑒,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鑄魂育人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陳健,徐紅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研究[J].公關世界,2021(23):126-128.
[2]高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3]蒲清平,何麗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的實踐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創新實踐(項目編號:2022-Z-012)
作者簡介:
韓婷(1988.11-),女,漢族,天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教學研究、課程思政改革;
劉美健(1965.4-),女,漢族,天津人,雙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