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錯推定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皆是產生特殊侵權時適用的歸責原則,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篇》飼養動物損害責任這一章中主要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而該章節中動物園動物致害時卻單獨規定采取過錯推定原則,該例外與該章節的歸責原則不同卻缺乏理論依據。通過危險責任與替代責任的理論分析不難得出,動物園發生動物致害時應當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從防止進入高度危險區域侵權責任這一方面來看,也應當采取無過錯責任。而采取過錯推定原則實際上是無法保障現代的人權,不符合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法治追求的。
[關鍵詞]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歸責問題;動物園動物致害;人權;高度危險
[中圖分類號]DF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10
當今社會日益發展,法律制度也日趨完善,規定侵權相關法律內容的《侵權責任法》發展成為了《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一些曾經不合理之處也得到改善。可《民法典》第1248條卻規定動物園動物致損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筆者認為是有違立法初衷,有待商榷。
一、過錯推定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之辨析
(一)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是指根據法律相關的特殊規定要求,進行推定行為人有一定的錯誤,并存在過錯時而應承擔的一種侵權責任,但加害人如果能夠證明與之相關的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1]。
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生活有了質的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各種事故昭示著當下法律制度不充分不合理。由于危險事故大多涉及高深的科學知識與專業領域,要求被害人證明被告具有過錯,不僅曠日費時,且極端困難。因此為了保障該部分人群的權益,轉由讓被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以減免自己的責任似乎更加合理,“從法律發展史上看,當社會要求法律改進,而這種改進暫時又不宜與傳統精神相沖突時,推定便成了潛移默化、蓄舊納新的辦法[2]。”
我國《民法典》中對于過錯推定原則的規定也依上述,“不管法律制度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他不符合正義的訴求,就必須加以廢除或改造[3]。”因此其既能有效的解決傳統過錯責任原則無法解決的問題,保障相對弱勢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又為更為嚴格的無過錯責任原則留下了余地的優點,讓其成為了當代侵權法中特殊侵權的重要歸責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是指不以行為人有無過錯為前提,只要該行為符合了法律上規定的情形之一,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并且行為人沒有法律上的免責情形,行為人就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英國早在17世紀就通過了彰顯無過錯責任原則的“Rylands v.Flechter”案,“我們認為,真正的法律原則是,一個人如果為他自己的目的將某物帶入自己的土地,并收集與管理他們,但這些事物很可能在逸出時造成傷害,則該人必須自己承擔保管好這些物件的風險。如果他沒能這樣做,顯然應當對其逸出造成的自然后果,即損害,承擔責任[4]。”而在當代侵權法中,無過錯責任的歸責事由并非過錯,而是危險與控制力,包括危險責任與控制力責任,也恰好印證了上述“Rylands v.Flechter”案的判決。因此,無過錯責任較之于過錯推定責任對于加害人更加嚴格,實際上“危險責任的根本思想在于不法損害的合理分配[5]。”
誠然,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預測的危害,但相較于危害,顯然利益是我們收獲更多的一方,可同時也難以避免事故的發生。因此,我們適用無過錯責任,正如彼得·凱恩教授所言:“結果責任的思想基礎是,冒險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們進行冒險時,事情有時候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有時候又會變得很糟。由于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時,我們會從中受益,因此,在事情變糟時,我們也應當承擔責任,即使我們無力防止這種糟糕的結果出現[6]。”
二、動物園動物致害時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一)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之理由
1.根據危險責任的三個理論基礎——危險開啟理論、危險控制理論、報償理論,與代替責任的三個理論基礎——控制理論、報償理論以及深口袋理論,都指向動物園動物致害時應適用無過錯責任而非過錯推定,其符合無過錯責任的理論基礎與本質,理由如下:
根據危險開啟理論,危險物品的所有人之所以要承擔危險責任,是因為他們創設了原本不存在的風險,使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處于巨大的危險之下。動物園飼養了大量的危險性動物,創設了本不存在的風險,因此如果發生動物致害,即使是動物使風險得以實現,動物園也應當承擔責任。由此可見,危險責任僅服務于這一目的,即補償那些法律允許的危險在具體場合之特定現實化[7]。著名的7·23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造成了一死一傷的嚴重后果,與之相似的1·29寧波動物園老虎咬人事件也造成了一人死亡的結果。按照“舉輕以明重”的法理,既然連普通飼養的貓狗等動物所產生的損害結果都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那么作為動物園飼養了更多的、更危險的動物,一有不慎即會造成輕則身體健康權利遭到侵害、重則生命權也隨之喪失,顯然其應該具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更應該適用較之過錯推定原則更為嚴重的無過錯責任,以嚴格要求動物園方提高安保措施,保障游客的權益。
根據危險控制理論,“當某人是具有很大危險性的土地或動產的控制者時(當他排他性的使用時),如果他未能照料好這些財產而使他人受到傷害,那么侵權責任便產生了[8]。”作為危險源的控制者,動物園的飼養員、管理者從事動物園飼養行業,就應當具有專門的知識、人力與物力,并且對其所從事行業也就是動物具有最強大的控制力,從而避免危險的現實化。如果僅僅讓其承擔過錯責任,即使是過錯推定責任,對于受害者也是顯然不公平的,這對于提高危險源控制者注意義務的動力是毫無意義,甚至會降低他們的動力。
根據報償理論,“如果一項法律允許一個人——或者是為了經濟上的需要,或者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使用物件、雇傭職員或者開辦企業等具有潛在危險的情形,他不僅應當享有由此帶來的利益,而且也應當承擔由此危險對他人造成的任何損害賠償的責任:獲得利益者承擔損失[9]。”動物園對外開放、收取門票費,并且部分動物園的門票費是相當之高昂的,因此與之對等的就應當具有更高的注意義務,以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由于其并非是無償提供游客觀看,因此本著報償理論的要求,如果對動物園采取過錯推定原則,那么就勢必使其降低其自身對注意義務的要求程度,從而使游客的利益處于更大的危險之中。
根據無過錯責任理論基礎的另一理論,替代責任理論,也能推導出動物園動物致害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
根據控制理論,大致同于危險控制理論,動物飼養員與動物之間存在“命令—服從”的關系,類似于雇主與雇員的關系,飼養員對動物也存在著強大的控制力或者說控制權的關系。因此,責令動物園為動物致害承擔無過錯責任,有助于動物園更好地承擔監督、管理之職責,更好的避免動物侵權行為的發生。
根據替代責任的報償理論,享受利益者承擔風險。動物園的動物是在為動物園的利益而活動,如果在動物園內發生動物致人損害的事件,部分國家有著傷人動物應當處死的規定,這對保護動物而言是不理想的;對于動物園來說,如果發生動物傷人的事件,短時間內游客量勢必大幅度減少、收入也將減少,這樣動物園保護動物、提供文化供給的能力就會減弱。因此,動物園既然享受了游客帶來的利益,那么適用無過錯責任,提高動物園的高度注意義務,對于動物園、游客來講都是極其必要的。
根據深口袋理論,對于動物園動物致害事件發生時,由于動物并非民事主體,其不承擔賠償責任,只有動物園方能夠進行賠償。補償功能作為侵權法的首要功能,若不責令有完全能力承擔賠償責任的責任人承擔,顯然對于被害者的權益保障是不到位的。如果不讓動物園適用無過錯責任,那么受害人也是很難得到相應的賠償。
2.動物致害問題的主要責任基礎是危險責任,因此在比較法上多將飼養動物致害置于危險責任體系當中[10][11]。動物園負有高度注意義務去防止游客進入動物園飼養區內,與之類似的是高度危險區域損害責任。所謂高度危險區域責任,是指受害人未經許可進入高度危險活動區或者高度危險存放區而遭受損害時,該區域的管理人依法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那么動物園動物飼養區屬于高度危險區域嗎?由于《民法典》未對高度危險作出實質性的規定,因而高度危險的概念依賴于立法者的解釋與學者的觀點。美國法律研究院在第一版《侵權法重述》中如此規定道,“第一,活動蘊含著嚴重損害他人之人身、土地或動產之危險性,且此危險性,即使盡到最大注意,也無法避免。第二,活動在性質上非屬通常做法。”《民法典》規定動物致害的理論基礎就是動物所蘊含的特殊危險性,更遑論動物園之動物?如果不是對其存在控制力的飼養員進入,恐怕其他任何進入之人都將面臨著嚴重損害自身人身權利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推定動物園中動物飼養區屬于高度危險區域,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推論并非意味著本段討論的情況應當直接適用高度危險區域責任這一法律規定,而是推斷出動物園飼養區與高度危險區域具有等質性。
另外,在歸責原則上也應當予以等質的歸責原則,即適用無過錯責任,只有在游客“未經許可進入”與“管理人能夠證明已經采取足夠安全措施并盡到充分警示義務的”才能夠存在減免責事由。因為不同于高度危險區域責任,法律對于這樣的規定重點已經不在于如何避免高度危險對人身造成損害了,而在于避免人進入到高度危險區域。所以,動物園有警示和阻止游客進入動物飼養區的高度注意義務,適用無過錯責任旨在提高動物園對待這一高度注意義務的重視程度,以在最大限度內減少高度危險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損害。
(二)對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之駁斥
國內部分學者對于《民法典》中動物園動物致害時采取過錯推定原則解釋的主要理由是“其是國家建設的,是以公益為目的,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對其使用較為嚴格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失公平。”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并不合理:
首先,如果動物園是以公益為目的,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的所以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請試問:高度危險責任當中的核技術、民用航空器事業、高壓電、鐵路運營等事業,無不是國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發展的必需品,同樣承擔著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較之動物園更重要的角色,如果因為動物園是國家所有,并且承擔著對人民有意義的重任而適用較輕的過錯推定原則,那么上述高度危險責任則更應當適用過錯推定而非無過錯責任。
其次,“動物園是國家所有的,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國家利益大于個人利益,所以不應對動物園適用苛刻的無過錯責任原則。”筆者認為這是不符合現代法治國家所追求的法律價值觀的。要明確一點,民法是私法,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是民事權益。“人權在自然狀態下就存在,就性質來說是一種固有權利,這些權利是基于人作為自然之物的本性的需要,人們在自然欲望、自然需要和自然情感的驅動下享有自然的平等和自由,因此,不依賴于任何政治法律條件,在沒有公共權利和政治制度之前,人權就存在[12]。”這是西方著名學者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對于人權“先于國家”狀態的描述,近代民法以個人主義作為它的思想基礎,正如本文上述所言,侵權法更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新中國建立以后,侵權法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的,我國的侵權法是仿照蘇聯的侵權法而編訂的。但即使是蘇聯,也有著“無疑,在蘇聯,蘇聯政府的損害賠償責任總的是朝著增加政府責任的方向發展,這個趨勢迄今不衰,學者們力主以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而不是有利于保護政府機構的條文來填補現行法律的空白處[13]。”的表述。而在我國,即使是在侵權法這樣的私法當中,當國家所有的動物園發生動物致害時,還試圖減輕其責任、給予其寬待,這實際上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觸角伸進民法領域的最集中表現,這對于我國力求建立的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的意愿是相沖突的。退而求其次,即使按照我國的國家權利大于個人權利的論斷,當發生動物園致害時,個人權益會發生巨大的損害,而即使動物園承擔侵權責任也不過是金錢的賠償;而對于個人遭受的損害,其后果對于一個家庭是不可估量的。“民是國家的主人,君、官是民之仆人,所以,君、官所執掌的國家權力應尊重和保重人權[14]。”因此,為了保障公平正義原則,責令動物園承擔無過錯責任也并不苛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動物園發生動物致害時,無論是根據過錯推定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理論基礎的法理以及實踐的要求,還是高度危險理論的推論,都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以提高動物園的高度注意義務,從而盡最大程度避免侵害結果的發生。即使這種情況發生,也能最大程度保障被害人的權益,以彰顯民法的公平正義,這是符合現代法治社會對于保護人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云生.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0-6.
[2]米健.推定過失的比較觀[J].中國法學,1988(5):21-27.
[3]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
[4]馬蒂亞斯·萊曼,萊茵哈德·齊默爾曼.牛津比較法手冊[M].高鴻鈞,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版,2019:1020.
[5]Karl Laren,德國法上損害之賠償責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87.
[6]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M].汪志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6.
[7]Schwarz,Wandt.Gesetzliche Schuldverhaeltnisse[M].4.Aufl.,2011,S.406.
[8]沃倫·A.西維.侵權法的原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0.
[9]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M].張新寶,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
[10]埃爾溫·多伊奇,漢斯-于爾根·阿倫斯.德國侵權法——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及痛苦撫慰金[M],葉名怡,溫大軍,譯,劉志陽,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77.
[11]吉村良一.日本侵權行為法[M],張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72.
[12]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53.
[13]唐納德·巴里,吳嚴.環球法律評論[M].1985(5).
[1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十四)——答某君問法國禁止民權自由之說[M].中華書局,1989:31.
作者簡介:陳俊丞(2002.12-),男,漢族,重慶忠縣人,本科,研究方向:侵權法、刑法;
通訊作者:呂匯(1970.4-),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刑法、犯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