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該領域隨著課程標準的修訂、完善、頒布而不斷更新。全面回顧與系統分析該領域研究取得的進展與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的課程標準研究進行前瞻性思考,對于課程標準理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主題主要包括課程標準內容解讀、特征分析、效果評價及實施策略等,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進展。基于新的形勢要求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研究應當增強課程標準研究的問題意識、拓展課程標準研究的視角、改進課程標準研究的方法和重視課程標準研究的學科貢獻。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學校體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識別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40
引言
課程標準是指導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準則,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發展的根本遵循[1]。課程標準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發展,隨著國家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高度重視,課程標準的構建成為了學校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陳出新的重要產物。課程標準的不斷修訂、頒布與實施,不僅引領我國基礎教育與健康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改善和核心素養提升、體育教師專業化成長、學校體育創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課程標準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探討課程標準的結構特點、變化趨勢等問題,旨在幫助學校體育一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其理念、目標、內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嘗試梳理國內課程標準研究的學術文獻,總結我國課程標準既有研究發現并總結經驗,以期為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一、課程標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標準研究視角不夠豐富
目前,在學校體育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歷程中,課程標準不斷推陳出新,日益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建設規律和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要求。但課程標準實踐研究顯得動作緩慢,難以跟上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需求,這不僅是落實國家綱領性文件的問題,也是課程標準能否形成研究領域的問題。從已有相關研究看,課程標準研究成果缺乏學科視角、研究立場及研究范圍三個維度的全面分析,研究視角略顯單一,因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質量,具體表現在:其一,課程標準的研究主要聚焦教育學和體育學兩個學科;其二,學者在探討課程標準實施問題時主要選擇從宏觀視角展開研究,缺乏從中觀和微觀層面闡釋課程標準的落實方略;其三,從研究范圍來看主要聚焦課程標準內容的解構與分析,且都取得了不少相關研究成果。因此,課程標準的研究不應局限于是什么樣研究,更多是解決怎么做和做得怎么樣的實踐問題。需要提出的是,目前成果多集中于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研究,而忽略了中職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究。這可能與2020年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首次問世有關,但為了提升研究成果覆蓋學段的全面性,今后應將研究目光向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有所傾斜。
(二)課程標準研究方法不夠全面
近年來,課程標準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通過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進行定性地剖析,其中不乏優秀成果。課程標準雖不能明確界定為某種社會現象,但其衍生出的體育教學等內容就是一種需要深刻認識的社會現象。因此,通過定性研究可以更好地傳播課程標準的核心要義,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課程標準的價值。相比之下,定量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更注重客觀事實,更能夠深刻地厘清變量間的關系及交互關系。甚為遺憾的是,課程標準研究成果較少應用定量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這使得課程標準研究成果缺乏實證主義元素,因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理解的科學性、客觀性。因此,任何研究方法都不具備絕對優越性,只存在與研究問題匹配的適切性。面對這一現實,課程標準的研究應根據實際研究問題的特點,科學合理地選用研究方法,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增加實證研究,實現研究方法的優劣互補,進一步推動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出。
(三)課程標準研究內容不夠深入
從已有文獻來看,不少學者基于自身研究視野開展了課程標準領域多個主題的研究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價值。不過,從學理層面來看,相關研究成果并未進一步聚焦研究主題、對有關問題展開深入地思考與探索。學者在研究課程標準的內容組構和特點時,既有精準地解讀課程標準內容與特色,也有動態地比較我國不同時期頒布的課程標準的特點,但缺乏對課程標準在體育教學中究竟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一核心問題的深層思考。例如,2001年,課程標準頒布后,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展開了對課程標準實施效果評價的大量研究,但缺乏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課程標準實施效果的連續性研究,實施策略體系化的研究內容,特別是缺乏針對不同教育階段課程標準貫徹的策略探究。再如,有學者既歸納總結了不同國家課程標準的內容特色,還提出了其對我國課程標準制定的啟示與建議,但缺乏對我國課程標準與其他國家課程標準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深層分析,進而不利于對課程標準的優化與改進。
(四)課程標準研究成果的應用程度還不夠高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是評價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指標,從已有相關研究看,課程標準研究成果不少,但成果的應用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其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研究成果理論性過高。課程標準是指導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從宏觀上對規范體育教學活動的程序及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訴求具有深遠影響。而課程標準的執行者多為一線體育教師,研究成果的理論剖析能夠很好地幫助多數教師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但部分體育教師由于受年齡、學歷等因素的影響,仍然難以理解課程標準的研究成果,因而未能很好地將這些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植入體育教學實踐活動。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強。盡管我國有關課程標準問題的成果隨著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不斷提升而日漸增多,但這些研究成果缺乏必要的操作性,因而在體育教學中難以實施。為了推進課程標準研究成果能夠真正用于解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際問題,課程標準的研究應協調好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兩個層面的關系,更加凸顯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二、課程標準研究的前瞻
(一)增強課程標準研究的問題意識
提出課程標準的相關問題是課程標準研究的起點,課程標準研究的創新和研究價值的體現依托于問題的提出。對課程標準如何實施策略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挑戰等關鍵問題的忽視與回避,顯然不利于課程標準理論與實踐的優化。因此,能夠優化課程標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應該是實施課程標準的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
首先,在課程標準與體育學科的交互中發展問題。遵循體育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以體育學科的發展邏輯為提取真問題的關鍵點,將學科與課程標準統一起來,明確課程標準落實過程中的真實需求。
其次,在人才培養目標中點出問題。課程標準的研究中應將國家人才培養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統一起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課程標準研究的可操作性。
最后,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的反思中析出問題。面對實踐活動中模棱兩可的問題,可以嘗試在研究中進行澄清,進而辨析課程標準研究問題的“真偽”。
(二)拓展課程標準研究的視角
研究視角作為串聯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的重要途徑,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不僅可以填補經驗性認知不足的缺憾,還可以彌補研究內容邏輯分析的不足。針對課程標準研究這一認識活動而言,一是可以從不同的學科的視角展開研究,促進課程標準研究的學科交叉與融合,有助于開拓研究的學術視野,還可以實現創新,為破解體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進而大大提高課程標準研究成果的質量;二是從研究領域的立場實施研究,多角度的研究課程標準可以全面、清晰、真實地認識問題,并為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三是從研究范圍的角度進行研究,課程標準的解讀、課程標準的實施策略及課程標準實施效果的評價等應當成為課程標準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拓寬課程標準的研究范圍,有助于推動課程標準在體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指導作用。
(三)改進課程標準研究的方法
課程標準研究目標的實現有賴于研究方法的豐富,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剖析問題方面呈現不同的優勢,未來的課程標準研究應采取多元化的方法。一方面,加強實證分析,在課程標準研究中致力于事實和證據的探究,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層次[3]。另一方面,實施行動研究,針對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其應用于教學的觀察、分析和反思,調整教學計劃,采集數據,診斷評估課程標準的實施效果,改進和優化課程標準實施過程,提升課程標準的可操作性[4]。總的來說,沒有哪一種研究方法是萬能的,也沒有哪種方法明顯優越于哪種方法之說,只有某種研究方法更適合解決某類研究問題。因此,加強課程標準問題的實證研究,或者是基于理論思辨式的增加實證研究顯得至關重要。
(四)重視課程標準研究的學科貢獻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體育學理論與研究的核心內容。一方面,課程標準的研究能夠為體育學科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課程標準是經過多年的研制與修訂,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的“掌舵手”,引領著體育與健康課程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也正是體育學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體育學科的發展需要課程標準的研究積蓄能量,無論從理論邏輯角度考慮還是從實踐操作層面而言,重視課程標準對體育學科發展的研究,理應成為未來課程標準問題研究的努力方向。
三、結語
我國課程標準研究已歷經二十多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步形成了課程標準研究的理論體系。同時,這些成果也為促進我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和推進體育教學的優化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該領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后續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面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課程標準的研究者任重道遠,需要明確自身新的使命,尋求更新、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季瀏.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22,42(5):3-17+67.
[2]汪曉贊,楊燕國,徐勤萍.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繼承與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5):513-524.
[3]袁振國.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3):4-17+168.
[4]陶宇煒.具身認知視域下雙線混融教學促進深度學習的行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1):66-73.
基金項目: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自籌課題,項目名稱:“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幼兒園體育活動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XSP2023JYC145)
作者簡介:陳娟(1991.1-),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