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戲劇”作為一種劇場觀演的新方式,打破了觀眾與舞臺之間的界限,讓觀眾不再是坐在劇場的座椅之上,而是在一個演劇空間里主動地探索劇情,以求更加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萬物皆可沉浸式”的時代,以沉浸式體驗方式講述紅色故事、發展文旅新業態,可謂是為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2022年5月11日,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國家二級編劇、導演、制作人,沉浸演藝架構師潘乃奇擔任總編劇、總導演的全國首個落地在黨群服務中心的沉浸式戲劇《微光》一經演出就引起文藝界、新聞界、文化界的廣泛關注(詳見《現代藝術》2022年7期),并于2022年11月,在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舉行“光”系列之《微光》創作研討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繼《微光》之后,“光”系列第二部作品《曙光》于2023年1月9日在河南洛陽與觀眾見面。“從基層社區黨建黨課出發而發展起來的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微光》《曙光》作為‘光’系列的前兩部,將戲劇和黨建、紅色主題和沉浸式戲劇融合,煥發出新時代文藝載道與藝術創新創造的新活力。”
“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發掘本土革命文化題材,凝練出蕩氣回腸的革命主題,其中既有接地氣的地方民風民俗、文化符號,也有沉浸式場景體驗、人物角色扮演互動的嶄新戲劇形式,這些豐富的元素匯合為新的藝術創造。如此一來,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可以將革命文化的大眾化魅力更好地釋放,推動文藝大大方方、有力有效地載正道、揚正聲;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在新時代新語境下,與時俱進,抓住年輕一代人的審美趣味、心理特征,發展出深入民心的新藝術,進而拓寬藝術創造路徑,實現主旋律和通俗文藝形式的結合?!彼拇ㄊ∥乃囋u論家協會秘書長白浩表示。
如今,沉浸式文藝作品及產品,琳瑯滿目,內容豐富,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空間的區別,沉浸式景區、沉浸式場館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也涌現出一批演藝新空間。從舞臺藝術角度來看,沉浸式演藝及沉浸式戲劇的實踐越來越強調觀演互動和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既反映出觀眾需求的提升,也表明演藝大范疇內的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從“綜合”向“融合”轉型的潮流趨勢,而文旅融合的行業構想和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刺激而加速演變的線上線下演藝互動,則讓新的戲劇形態浮現出了初步的輪廓。基于此,四川省沉浸式文藝劇本創作協會于2023年3月在成都應運而生。
無論環境怎樣轉變,好的劇本始終是一切沉浸式項目的根基,“本質上還是需要創作者把內容做精,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在演藝部分做好、互動部分做巧,更要將兩者精妙地融合起來。觀演與互動、戲劇與空間、觀眾與演員、人文與科技,這些都需要創作者在一部作品里,將它們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打造一部生命線長遠的沉浸式作品?!迸四似嫦虮究浾哒f道。
為推動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更進一步發展,讓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的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相統一,《現代藝術》本期“前沿”欄目特別呈現“光”系列之二《曙光》的評論文章,與讀者、作者一道探索紅色主題與沉浸式戲劇的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潘乃奇創作的相關作品——沉浸式音樂劇《追光巨星》將會與觀眾見面。該劇講述了在成都這樣一個成就夢想的城市及大運會這樣一個全民性的盛會里,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創造奇跡、實現自己人生逆襲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