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而著稱于世的中國雜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技巧表演藝術之一。雜技所擁有的悠遠歷史和豐富文化底蘊,使它成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它在險中求穩、動中取靜,要求表演者有高超的技藝、冷靜的頭腦和扎實過硬的功夫,展現出了絢麗多彩和古樸大方的藝術特色,也被贊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璀璨明珠。
雜技的歷史起源
它的萌芽時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從它逐漸形成為一種比較完整的表演藝術形式時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原始人類在遠古時期的勞動和娛樂中,逐步產生了一些基本的原始雜技動作。如:拋石頭、捕魚等生存技能,通過長年累月地練習,熟能生巧后逐漸演變成手上技巧類節目。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歷盡滄桑,幾經盛衰,多次受到挫折與摧殘,但它深深植根于豐腴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上,因而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一直代代相傳。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4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朝代,漢代第五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別喜歡雜技藝術,并積極倡導在全國推行表演。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為了夸耀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許多外國來客,布置了酒池肉林,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這一時期的角抵戲從內容到表演形式上,都更為豐富多樣。它不僅涵蓋了雜技、魔術、滑稽、雜耍,還包含了音樂舞蹈、曲藝、戲曲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所以這一時期的角抵戲又有百戲之稱。節目中有各式角抵戲的表演,七盤和魚龍曼衍,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節目。值得提及的是在那次盛會上還有外國雜技藝術家的獻技,安息(古波斯)國王的使者帶來了黎軒(即今埃及亞歷山大港)的幻術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馬的魔術節目。這些奇技異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大為驚嘆,深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達到了漢武帝夸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隨著大漢王朝與國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加,百戲的內容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由此百戲達到了鼎盛期。為提高百戲藝人的技藝,在當時還開設了專門培訓藝人的教坊,終于在東漢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于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
牢記雜技本體
中國有句諺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雜技演員看似不可思議的表演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辛苦和汗水,通過無數次的重復與練習駕馭自身、創造奇跡。我想,這也正是雜技藝術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啟示。在時代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欣賞能力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雜技也需要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適應人們越來越高的審美要求。
在雜技表演藝術中,雜技的編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雜技項目眾多,卻沒有一個是專門為雜技劇準備的,所以作為編導就要獨具慧眼。編導的文化底蘊、藝術情趣等是雜技藝術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在創作雜技劇的時候,編導要通過獨特的視角去創造,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絕妙的雜技表演緊密結合,將豐富的故事劇情與精湛的雜技技巧融為一體。現代的雜技表演應擺脫單純對技巧的追求,如果技巧與劇情不契合,難度再高也是不合適的,這門精彩絕倫的藝術,是要讓觀眾覺得好看,而不只是炫技。所以,要讓節目富有感染力,還能展現演員的技術,是編導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任務。
近幾年來,不少雜技團體都針對雜技創新這一重點做了很多嘗試,在節目的編排上添加了許多新的元素。各雜技團為了豐富節目的文化內涵,推出了一系列有完整劇情的雜技劇。但細觀有些雜技節目的編排,尺度掌握不夠準確,劇情過于突出舞蹈,甚至直接有舞蹈演員加入的情況,從而忽略了雜技在節目中的重要性,讓原本輔助雜技表演的配角喧賓奪主,讓觀眾感覺像是看一場帶有雜技技巧的舞蹈晚會。這就是編導忘記了雜技的核心是什么。雜技的核心一定是技術技巧,沒有技巧難度的節目不叫雜技。編導在進行節目編排的時候,在結合其他綜合元素的同時,應該將重點和特色突出,將雜技藝術的內涵高超巧妙地呈現給觀眾。
“重復”——是雜技演員的關鍵詞。對于雜技演員而言,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心理素質也很重要,練習高難度的動作,再加以戲劇、舞蹈等綜合藝術的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雜技藝術家,才能夠擔當起一部好的雜技劇目的角色。近日,雜技界實現了雜技劇在白玉蘭獎中零的突破,王懷甫的雜技劇《戰上海》和吳正丹、魏葆華的雜技劇《化·蝶》獲得白玉蘭戲劇獎提名,這是雜技界第一次被戲劇界提名的兩位雜技演員,他們的優秀得到了戲劇界的認可,這是歷史性的突破。從今年起雜技劇進入戲劇比賽評選,所以對雜技演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雜技演員們再也不是雜耍演員,而是藝術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更多的雜技藝術作品在戲劇界大放異彩。
藝術精品的創作思考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文藝事業,偉大的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每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是新時代文藝繁榮的見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引導文藝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和做人處事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
文藝是社會和諧的陽光,要更好地滿足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就雜技藝術創作而言,是沒有捷徑可言的,不僅需要演員刻苦訓練,還需要演員以及創作人員豐富的文化底蘊。堅持守正、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用心打磨的誠心之作才能打動觀眾。戲劇因為雜技而更具觀賞性,雜技因戲劇更具故事性。雜技既要根據劇情設計合理的技術,更要使技術為劇情服務。為了確保技術在劇中的相對完整,對劇情合乎邏輯地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劇情和技術兩方面著手,用對位法、排除法、融合法對每一個章節的劇情與技術進行理解和融合,達到技術與劇情的高度統一,使技與藝完美結合。通過對技術的解構,重組對技術可塑性的判斷,對新技術的研發、道具的改良以及演員表演的引導達到對技術多樣性的探索,讓技巧的展示更具有語言、情感。大膽改革傳統雜技的表演形式,以不破不立的決心在繼承中更新雜技藝術觀念,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作品。
由于互聯網的發展,雜技的視頻資源在網上較為豐富,呈現出了眾多多樣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產品。這也是文藝工作者遇到的新問題,在創作優秀作品的同時,還要加強對雜技門類、演出團體和藝術家的宣傳,通過網絡影響力吸引更多“粉絲”,同時為雜技門類帶來更多的愛好者,讓雜技門類趕上互聯網時代的浪潮,煥發新的生命力。
立足雜技本體" 創新藝術表達
長期以來,雜技的本體語言以“技”為基本語言,不善敘事,較難進行精神層面的表達。而雜技劇《時空之旅》則令人驚喜地發現,過去單純炫技的雜技,也可以有抒情、立意的功能,也能體現其核心價值觀和時代價值。雜技劇《時空之旅》是以雜技為核心,集其它姐妹藝術為一體的新型的綜合藝術樣式,極大地豐富了雜技藝術的觀賞性,使人耳目一新,給雜技藝術開啟了新的天地。編導的思路也有了轉變,從原來只關注技巧是否豐富轉變成了表演內容是否貼切劇情,傳統的雜技節目被解構,劇目與雜技技巧有機融合,融技于戲、以技帶戲,于無言中達到了敘事的目的。這些雜技藝術手段的創新都是為了使雜技表演更好看,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
一部戲的成功自然不只是單個人的付出,演員的綜合能力尤為重要。雜技演員不僅要學習最基本的雜技技術,還要學習文學、戲劇表演、舞蹈、音樂等綜合藝術門類,以此來提高演員的整體素質。表演者也應該注重自我創造的能力,不僅要向觀眾展示雜技的驚、難、險、美等特點,還要提高自己的共情和感悟能力,將故事中的情感通過自己的精彩演繹傳達給觀眾,使觀眾也達到共情。
雜技劇《時空之旅》運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充滿驚奇和魔幻的神奇效果,采用特殊裝置以及聲、光、電、水幕、煙霧、特效等現代化手段,使舞臺立體化、多維化。其獨創的大型水幕、全息投影等多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與劇中人物共同經歷,觀眾被精彩跌宕的劇情所吸引,時而開懷撫掌,時而平息凝神,完全沉浸在雜技藝術古老而震撼的審美享受中,進入了物我兩忘、渾然一體的境界。
結語
中國雜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是燦爛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最具活力、最貼近群眾的一種國粹藝術,中國雜技以技為核心,挖掘演員潛能,強調對自身和客觀事物的特殊駕馭能力。
回顧與中國雜技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從學生到演員,從教練到編導,從單一的技巧到獨立的節目,又從傳統的雜技專場到復合型雜技劇目,雜技人將自己的一生都扎根在這份事業當中,身份也在不斷地轉變,形式亦是在不斷創新,而不變的是,雜技人內心對雜技事業永無止境的執著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