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戲劇作為現當代表演藝術的新形式,在我國發展迅速,無論是數量、類型和創新技術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其具有的獨特價值,為戲劇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當中國本土文化與新型藝術表達形式相融互通,使觀眾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情感共鳴和藝術體驗。本文從沉浸式戲劇的藝術特征出發,結合紅色革命故事《曙光》,探討沉浸式戲劇所帶來的多感官體驗,兼顧互動與體驗的同時賦予戲劇的教育意義。
一、沉浸式戲劇的藝術特征
沉浸式戲劇作為一種新穎的戲劇藝術表達形式,它從傳統戲劇到質樸戲劇再到環境戲劇,由環境戲劇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絕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的戲劇表達方式。
沉浸式戲劇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國創新戲劇理論家理查·謝克納的環境戲劇,他針對這一概念強調了戲劇空間、戲劇文本、觀演關系等多方面的新的美學追求。隨著戲劇的發展及語術的拓展,“沉浸式戲劇”這一概念表述所具有的天然感染力,接替“環境戲劇”成為戲劇藝術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名詞。
(一)觀演關系下的沉浸式戲劇
沉浸式戲劇與傳統戲劇的觀演模式有所不同,傳統戲劇演員的表演大多局限于鏡框式舞臺,演員與觀眾會因此產生距離感。在20世紀60年代格洛托夫斯基提出質樸戲劇的原則為:只要有演員和觀眾,就有觀演關系,就可以形成戲劇。因此他通過質樸戲劇,將戲劇從傳統的表現形式中脫離出來,讓演員與觀眾的界限模糊化,從而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在謝克納提出的環境戲劇這一理念中,戲劇不再受鏡框式舞臺的局限,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界限。所以,沉浸式戲劇不再是“演員在臺上,觀眾在臺下”的傳統戲劇觀演方式,而是把演員、觀眾、空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觀眾不再局限于座椅上單一且被動地接受劇情,而是讓觀眾徜徉于戲劇空間之中,沉浸于整個戲劇故事,演員與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交流,因此整個表演由演員與觀眾共同完成,相比于傳統戲劇,沉浸式戲劇所產生的不確定性為戲劇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二)現代化發展下的沉浸式戲劇
隨著沉浸式戲劇的發展,其運用了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例如數字媒體、人工智能等,形成了多種多樣且靈活自如的互動體驗,從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來調動觀眾的感官,使觀眾享受到多感官體驗,將觀眾放置于立體的氛圍中,并與戲劇空間渾然成一體,形成視聽盛宴。
沉浸式戲劇引入中國后,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發展迅速。因此,中國許多戲劇創作工作者,對于沉浸式戲劇理念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在宣傳沉浸式戲劇的同時,應更好地掌握該藝術的表達形式,擴展沉浸式戲劇的應用領域,將中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本土文化與之相結合,創作更優秀的戲劇作品。
二、歷史革命故事的當代詮釋——以沉浸式戲劇《曙光》為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沉浸式戲劇《曙光》中,亦有一批青年演員正在演繹著黨的故事,用藝術形式傳承著黨的精神。
(一)還原歷史原貌" 講述革命故事
《曙光》以1921年中共洛陽組成立前后歷史革命故事作為創作背景。講述了洛陽市隴海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來反抗當時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剝削,他們深信正義和善良終將戰勝罪惡殘暴,民主自由必將掀翻欺壓強迫,熾烈革命烈火必將照亮光明的未來,工人們展開了搏斗,讓敵人膽顫身寒,罷工取得勝利后,隴海鐵路工人思想高度統一,緊緊凝聚在一起,斗志日益上升,中國共產黨火速在隴海鐵路開展建黨活動,迅速建立中共洛陽組的紅色革命故事。
《曙光》讓觀眾穿越時空回到1921年,它不僅讓我們深刻的了解歷史,還讓我們沉浸于劇情中留連忘返,感受劇情和場景的美,同時感受工人們對歷史局勢果斷勇猛、不可阻擋的革命熱血,展開激情澎湃的革命浪潮。《曙光》將沉浸式藝術表達方式和手法展現得淋漓盡致,戲劇創作組為該劇多次赴洛陽市各革命歷史文化公園、革命歷史文化長廊、博物館、紀念館等地收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了觀眾能更好地沉浸于劇情,劇組在觀眾進到劇場前,為觀眾準備了民國服飾和“革命勝利袋”,在袋中裝有車票、探照燈、演講稿等劇情發展中所需要的道具。為觀眾們在場景設計方面,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洛陽機務段修理廠、洛陽工務段修理廠、工人周刊發行站以及工人夜校等眾多前輩為了革命的成功而艱辛奮斗,拋頭顱灑熱血的場景,為觀眾展現最真實的歷史場景和革命事跡。
(二)歌頌紅色文化" 追憶紅色事跡
為《曙光》定制的原創音樂在該劇中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因為音樂能烘托戲劇表演的氛圍,也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演員融入角色,而戲劇表演的舞臺空間有限,道具、場景會根據戲劇表演故事情節的變化而隨之改變,難免會出現硬件設備缺乏和不足,硬件設備發揮的作用有限,所以音樂在戲劇表演中的巧妙靈活運用,可以將有限的舞臺空間所蘊含的信息無窮無盡增強擴大,有利于配合演員打造一個充滿沉浸感的舞臺。推廣曲《洛陽紅》不僅傳達出對洛陽這片土地的熱愛,更通過歌詞描繪出對洛陽革命者的追思與贊頌。展現出較高的藝術價值,其在劇中也能增強觀眾的畫面感,發揮渲染力,達到情感的共鳴。
該曲主創吳瑜婷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創作過程中以“紅”為核心。“紅”不僅僅是一種色彩,更是中華名族的精神底色。在《洛陽紅》中“紅”是一種精神、一個劇場、一種夢想。在紅色氛圍的熏陶下創作出的歌曲讓人回味無窮,以此來深刻紀念和歌頌革命英雄的先進事跡,并表達對洛陽這片充滿文化氣息和具有歷史意義的土地深深的摯愛。這部沉浸式戲劇是為秉承紅色文化,發揚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激發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三、感知與體驗塑造《曙光》藝術特色
《曙光》將中國共產黨的紅色革命歷史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通過現代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中國紅色革命歷史故事,將創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革命歷史故事相結合,以沉浸式戲劇的形式進行演繹和表達,秉承紅色基因,弘揚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紅色精神。以沉浸式戲劇形式進行演繹,使戲劇內容更完整充實,場景和人物的表達更加刻畫入微,形式豐富多彩,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沉浸式戲劇形式的運用,就觀眾而言,不僅僅能欣賞到演員的表演,而且能夠參與到整個過程當中。在《曙光》里設置了三次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分別在“曙光工人周刊”體驗印刷、在“晨曦餐館”進行洛陽民俗知識問答、制作罷工游行運動所需的條幅,這些互動的環節中使觀眾置身于戲劇劇情,走進故事情節,體會內心真實的感受,以此來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體會沉浸式戲劇的獨特魅力。
《曙光》的藝術表達形式,最大限度上增大了戲劇的觀演互動和置身于劇情之中的體驗,在觀演的過程中,展現出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藝術色彩,營造如夢如幻的舞臺空間。觀眾在劇中形成戲劇符號,通過發現線索積極主動加入戲劇故事,并收獲獨特的戲劇體驗;空間打造與原創音樂相互配合,形成多感官體驗,使觀眾身臨其境;此外,還增加觀眾觀演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最終讓觀眾與場景相交相融,渾然天成。其中,演員與觀眾的極佳互動效果是沉浸式戲劇《曙光》的一個閃光點。
四、結語
文旅融合、數字賦能、提升審美、全新體驗是戲劇改革的新觀念,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科教融合在沉浸式戲劇中廣泛運用,通過豐富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體驗來提升戲劇觀賞價值。
沉浸式戲劇《曙光》在創作上進行了重大改革,運用紅色革命歷史事跡,用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呈現出來,讓觀眾沉浸在時代背景當中,根據劇情發展引導觀眾積極主動地探索、領悟紅色文化。將紅色革命歷史故事和沉浸式戲劇這類新型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打磨創作出完美的藝術產物,是黨史工作者和戲劇創作工作者的新突破。《曙光》使觀摩者在體會和感受這種嶄新藝術的同時,將記憶拉回到民國時代,使觀摩者能夠領略過去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可敬可佩的英雄故事,明白建黨初期英雄人物為黨、為民、為國臨危不懼、奮不顧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偉大革命精神。
《曙光》的教育意義不僅包括了傳承和弘揚革命英雄,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義無反顧等偉大的革命精神,還告誡世人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艱難險阻也絕不輕言放棄,勇于克服困難,為此實現人生的理想;新時代的新青年理應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愛黨愛國,在黨的指引下,開拓進取謀發展,與時俱進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