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改編自201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葉利貝一家》,兩部電影都從小人物的角度出發,表達人物情感。不同的是,《葉利貝一家》更多表現了社會環境和現實問題,宏觀展現了這個家庭在大社會背景下的境遇與價值。但《健聽女孩》則更關注于對個體生命的表達和獨立人格價值的體現。當然,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充斥著美式主旋律,但是《健聽女孩》在節奏上絲絲入扣,邏輯清晰分明,情緒表達細膩,人物刻畫生動,鏡頭語言獨特,這也注定了這部改編劇能夠優于原劇,斬獲奧斯卡的獨特魅力所在。
2022年,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獎頒給了電影《健聽女孩》。然而,這樣一部看似簡單的“雞湯式”改編電影,如何能夠斬獲奧斯卡呢?
對于這部電影,褒貶不一,有人說它敘事太簡單,缺乏深刻性;有人說它太過陽光,缺乏疼痛感;有人說它表達太過曖昧,缺少尖銳性,影片就像是一碗心靈雞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碗雞湯卻治愈和溫暖了許多人。
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健聽女孩》,一步步剖析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一、人文關懷的敘事視角
《健聽女孩》的英文片名為:CODA,是 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縮寫,意為聾啞人撫育的下一代。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露比生活在一個聾啞家庭,一家四口唯有她的聽力正常,所以她就成為了家里唯一可以幫助家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家人需要她出海打漁,幫助全家人生活;而她自己卻懷揣著歌唱的夢想,希望去就讀音樂學院。于是,故事就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展開。
(一)關于情感的溝通
電影打破了我們長期以來對聾啞人的刻板印象,露比的家人可以做任何事情,唯一有障礙的地方是與人溝通的障礙,所以這也是一部講述人類情感共通與交流的電影。無論是有聲世界還是無聲世界,溝通障礙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電影通過先天的聽力差異激化了這種不同。露比一家與外界需要溝通,而他們與露比也需要溝通。在這里,似乎家就是一個濃縮的社會。他們之間,語言無法溝通,但是愛可以。最終家人們在相互聆聽,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長,露比的家人也支持他們所愛的人追逐夢想,選擇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這里,“家”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個有溫度的詞語,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它帶給人力量,也成為人心靈的歸處。放大到社會中也是一樣,同一片藍天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人們需要彼此理解與溝通,拋棄“分別心”,以“同理心”看待他人。我始終認為,不論是不同的種族、膚色,還是利益陣營,但是人類最本真的情感都是相同的。
(二)關于人格的獨立
這是一個特殊家庭,在普通人看來,這樣的家庭是有缺陷的,但是它卻非常幸福。劇中沒有表現特殊人群的自暴自棄,而是以一種平和、溫暖、勵志的方式將特殊人群的生活娓娓道來,他們能夠做任何事情,他們出海捕魚,依靠自身勞動生活。露比哥哥鼓勵他的妹妹追逐夢想,同時他自己也一直渴望通過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可。而妹妹身上的獨立人格則體現在她大膽走出困境,追尋自身夢想的過程。對于露比來說,家是力量的源泉,但是也是一種羈絆。家庭的責任像一個牢籠,困住了她,甚至有時壓得她踹不過氣。露比掙扎在家庭的責任與個人的夢想之間,幾次猶豫,是繼續過去安穩又無所期待的人生,還是重新打開一扇充滿不確定性的大門?最終露比遵循自我內心,沖破情感束縛,而電影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對小人物個體生命的關注,對其獨立人格的肯定。每一個人都是人生的主角,在人生的長河中,遵循本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二、動人細膩的情感語言
有的電影推動情節靠有聲的語言,而有的則靠無聲的情緒。“無聲世界的有情人生”,是我看到的另一篇影評的標題。《健聽女孩》正是這樣一部電影。影片中他們一家四口的交流基本靠手語,通過形體表達、面部表情、細節刻畫給觀眾帶來不同的人物情感。
我認為全篇的高光段落是露比參加學校音樂會二重唱的時候。本來優美的歌聲,卻突然被抽離掉了所有聲音,導演猝不及防地,硬把我們推進了露比父母的世界。而父母扮演者也就在此時通過細節表現達到了塑造靈魂的高度。他們不能直接聽到女兒的聲音,而是通過觀察現場其他人的反應來感受女兒的音樂。整個片段中,扮演父親的男演員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強硬但又充滿溫情的父親。每一個鏡頭,眼神、表情都透露出不同的復雜情感,表演是那樣的行云流水。而這位父親的扮演者也憑借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演出結束后,父女坐在皮卡車上,父親非常渴望能“聽見”女兒的歌聲,他用手貼在女兒的喉嚨上感受聲帶的震動。很多人認為父親是此時才決定支持女兒的。其實不然,聾啞人怎么可能靠那輕微的震動“聽見”歌聲呢?但是導演卻通過這一設計,將父親對女兒的憐愛與溫情推向頂峰。
這部電影改編自201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葉利貝一家》,兩部電影都從小人物的角度出發,表達人物情感。不同的是,《葉利貝一家》更多表現了社會環境和現實問題,宏觀展現了這個家庭在大社會背景下的境遇與價值。但《健聽女孩》則更關注于對個體生命的表達和獨立人格價值的體現。當然,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充斥著美式主旋律,但是《健聽女孩》在節奏上絲絲入扣,邏輯清晰分明,情緒表達細膩,人物刻畫生動,鏡頭語言獨特,這也注定了這部改編劇能夠優于原劇,斬獲奧斯卡的獨特魅力所在。
三、以愛之名的戲劇沖突
電影看似平和,卻充滿著戲劇沖突。露比和家人們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帶來了強烈的沖突性。電影的戲劇沖突在露比參加大學面試時達到了頂峰。家人需要她留下來,但是她卻希望選擇不一樣的人生。這種抉擇是艱難的,但是她的家人幫她做出了選擇。當家人們在面試當天出現在現場時,給了露比成功的力量。她唱著歌,比著手語,向家人吐露心扉。“我曾那樣注視著云,我從正反兩面看著云……我已從兩個角度看過愛,從付出與回報兩個角度,我只記得愛的幻想,我真的不懂愛……”歌聲中隱含家庭給予她的溫暖,她似乎把父母比作云,現在孩子長大了,要穿過云層去追逐屬于自己的天空,充滿未知和期待。她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與家人的情感,表達對未來人生的期望。
陪伴孩子成長的家人很可能也是阻礙孩子長大的力量,電影用聾啞和健全聽力的對立,將這種沖突推向極致。在這種沖突中,雙方都在成長。孩子需要成長,而父母何嘗不是?電影中,最讓人動容的并不一定是那個追逐夢想的少女,而是那個勇于放手,學會改變的家庭。
影片最后,露比去了音樂學院,沒有她陪伴的家人,也過得很好,我們都以為離不開彼此,其實只是不喜歡分別。但是分別不代表割裂,只要有愛,分別也許會讓我們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