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東
號六一,別號老石頭。拾璞軒主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師從蘇百鈞、賈廣健、莫曉松先生。中國國家畫院青年藝術中心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美術研究院國畫院秘書長等。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并獲獎,被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家收藏。曾在多地舉辦過個人展覽。
每每靜坐,翻看先賢們的佳作逸品時,總是無比嘆服。縱觀宋元時期的工筆畫作,在精微中透出樸實,給人莊嚴,但輕松自然的感覺。神韻十足,故每讀必嘆之。也因此我時常會冒出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追求工筆畫的寫意性。
工筆者,工細也,故名之。因為具有“三礬九染”之類的傳統技法,若把握不當會使畫面產生“板滯”和“匠氣”。畫者:能見其形,稱能品;能得其神,是妙品;能得其意,方為逸品。白石先生曾講: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也常聽師長們說:寫意、得意。
確實,繪畫更應該注重表現形以外的東西,不拘定法,適時應變,突出表達情感,用心去經營畫面的意境和韻味,這樣畫面才可能輕松起來。
韻,最早指聲音。《說文解字》中說:韻者,和也,指各種聲音的和諧組合。后來“韻”漸漸從作為聲音上的美感深入到了視覺、聽覺、感覺等綜合美感的集中表達。唐代,文學繪畫就開始強調意境和韻味。宋代歐陽修等又重申:“古淡有真味”“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更將意境和韻味推向了一個高點。
在研究傳統工筆技法的同時,我也作了一些其它的課題,比如:寫書法。從線條的輕重緩急,橫豎點畫中汲取營養。在長期的學習和創作過程中,我把傳統的沒骨技法和書法融入到我的創作中來,用富有變化的線條來表現南方一種常見且生命力極強的藤本植物——荊棘。在筆墨和線條的表現中,呈現出一種與書法和傳統工筆不一樣的藝術形態。它輕松、靈快,有彈性、有張力,我想我找到我的藝術語言了。沒骨法是一種游刃有余的活性技法,兼得了工筆的嚴謹與寫意的靈動,若能張弛有度,控制好“火候”,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尤其受恩師賈廣健先生的影響,對沒骨的體會就更深,創作的熱情就更強了。我可以用線條自由盡興地表達,起稿時的那種率性是我很享受的創作狀態。撞水、撞色、接染并用的沒骨法很容易將復雜繁瑣的細節處理得統一概括。大有信手拈來的暢快淋漓卻不乏內里乾坤,其境其韻自顯。我創作的題材大都是麻雀、荊棘、湖石。湖石的古樸、厚重;荊棘的蓬勃、旺盛;麻雀的輕盈、活潑。加之沒骨法,畫面就更錯落有致,富有變化了。這樣,也讓我的工筆畫有了寫意的輕松與靈動。
至于,一個畫家到底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一個好的畫家,是在把“畫什么”“怎么畫”做好的同時,還要有責任、有擔當。生活中的事和物都能夠深深地打動我們,那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感知呢?作為我個人,只要我繪畫著,我就快樂著,便也收獲著,可以找到一條適合我自己的道路,我滿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