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文科”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學科的困境與出路

2023-04-29 00:00:00明琰傅才武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3年1期

我國文化產業20多年來高速增長的社會實踐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提出了緊迫的發展需求。但當前文化產業學科專業建設已陷入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困境:在理論上,至今還未形成學界公認的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式和相對獨立的話語體系;在實踐上,文化產業人才輸出與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調。這既與文化產業發展歷史不長、理論積累不足有關,也與按照工業化社會分工劃分專業的標準化教育學邏輯相聯。由于傳統理論邏輯難以包容新的社會需求,即基于類型技術的學科專業分工邏輯難以兼容文化產業創意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專業性質,這使得本屬于新興產業形態的文化產業學科建設落入了舊工業化社會分工的“邏輯悖論”。因此,要借助國家設立“交叉學科門類”之契機,突破類型技術基礎上的專業分工思路,重建數字信息技術上的集成綜合模式,探尋文化產業學科結合數字信息技術而形成的“新文科”特征,重構“新文科”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學科和專業的新內涵。

新文科;" 文化產業;" 交叉學科;" 數字技術;" 專業課程

G124-A-0031-13

一、 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歷史分期

(一)文化產業學科領域的識別期(1978—1991年)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文化形態也悄然蓄積了巨大的發展能量。著眼于未來國家建設,錢學森教授前瞻性地提出有必要建立一門新的社會科學來研究社會主義精神財富創造事業,對應于研究物質財富生產事業的經濟學,這門研究精神財富的學科被初步命名為“文化學”。①他不僅強調了這門學科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還指明了這門學科在未來進行精神財富創造、文化事業改革及公平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幾乎系統性地勾勒了文化產業學科的初始形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一批學者關注到精神產品作為商品的特殊性②,將其價值特征與物質產品進行了明確區分③,并針對精神產品的消費屬性及相應的市場特征將其劃歸為第三產業中的一部分④,或將其明確為獨立的第五產業⑤。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文化的興起及文化藝術呈現出的產業化發展趨勢⑥,開啟了相關研究對大眾文化消費、大眾文化生產的行業運行機制及其對社會影響的關注⑦。在此階段,將文化納入產業范疇并展開綜合性研究的看法已達成了初步共識。

(二)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合法性構建期【向勇:《學科范式的轉換與身份認同的構建——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目標與對策》,《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第8-12頁。】(1992—2002年)

我國文化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既引發了學界從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視角展開對蓬勃發展的大眾文化的批判性思考【陶東風:《欲望與沉淪——當代大眾文化批判》,《文藝爭鳴》,1993年第6期,第 10-21頁。】,也使得學界對文化市場認知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日益加深【金元浦:《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當代發展》,《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6期,第38-40頁。】。以1998年有關“文化產業”的概念進入政府政策系統為標志,文化產業的合法性構建取得了國家層面認可的階段性成果。肩負推動中國現代化發展、促進文化復興和產業振興的歷史使命【張國鈞:《文化產業的興起與前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1996年第4期,第103頁。】,中國文化產業在明確合法身份后,這個朝陽產業的學科建設問題被提上日程。倡議“建立‘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理論體系,并在少數重點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沈望舒:《關于中國文化產業現狀的思考與建議》,《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第8頁。】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關切。20世紀初,相關學者在深入探討大眾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了經營性文化機構與宣傳文化系統(公益性文化體系)的關系。【金元浦:《文化生產力與文化經濟》,《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年第1期,第141頁;胡惠林:《論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制度創新》,《思想戰線》,2003年第4期,第51-54頁;尹世杰:《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幾個問題》,《經濟科學》,2002年第5期,第126-127頁。】這些研究不僅明確了文化產業在文化體系中的相對獨立性,也使得文化產業學科有了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2002年黨的十六大確立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分途發展的戰略框架,“文化產業”的概念經過較長時間的社會質疑與學術爭論后,終于獲得了合法性身份。

(三)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合理性探索期(2003年至今)

在獲得政府層面的身份認同后,關于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探討開始轉向學科體系架構、學科建設重點與特色、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學科歸屬與邊界等如何合理化構建文化產業學科的問題上來。關于文化產業學科專業的架構初步形成了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參照國務院頒布的學科目錄,推進“文化產業管理”向管理學門類或經濟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發展,將其與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學科并列。【李志雄:《文化大發展背景下“文化產業”學科體系的建構》,《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第153-154頁。】第二種是強調文化內涵與文化產業學科的關聯度,認為“文化產業”的學科屬性和結構應立足于文化屬性,將文化的公共屬性視作文化產業學科的內核。“我們的文化產業學科的夢想,不是讓人們通過將文化商品化直接去獲取經濟利益,而是視文化產業為對于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深刻的文化責任。”【柏定國:《文化產業學科應以意義重建為旨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17頁,第20頁。】實際上,將文化產業專業作為“藝術學”門類下一級學科予以設立,會使得這一具有產業屬性的學科如此地“例外”。【魏鵬舉:《試論文化產品的公共經濟學問題——兼談文化產業的學科定位》,第二屆“全國高校文化產業研究與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大會發言,2005年5月21日。】第三種是立足文化產業的融合性,將文化產業學的相關分支,分別設立在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相關的文化創意學科中,各個不同分支相互依存,形成一種交叉性的學科群,將文化產業管理作為交叉學科建設(例如武漢大學等)。“文化產業學作為交叉學科,其基礎理論應該是文化產業經濟學,其應用學科則是與管理學 (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相關的文化產業管理學。文化產業學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基礎理論:文化產業經濟學;應用理論:文化產業管理學;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和理論史。”【尹鴻、孫儼斌、洪宜:《“文化產業學”的學科體系研究》,《民族藝術研究》, 2018年第 31期,第54-59頁。】在學科建設特色上,魏鵬舉提出特色化導向的學科建設思路。他認為,發揮不同學校的主體特色來構建文化產業學科有助于將學科專業和主流趨勢進行融合,向學校核心優勢和專業特色靠攏。【魏鵬舉:《基于特色的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之意義》,《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97-98頁。】在學科建設重點上,向勇認為,學科建設的關鍵是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意管理能力的創意經理人,這些能力的獲得需要行業經驗和實際操作,因此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層次重點在碩士階段。【向勇:《學科范式的轉換與身份認同的構建——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目標與對策》,《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第8-12頁。】在學科人才培養方式上,范周認為,應推動產業和產學研合作,將項目、基地、園區作為產業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結合的重要途徑。【范周:《學科與人才: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第52-55頁。】在學科邊界與歸屬的問題上,尹鴻認為,雖然與文化產業交叉的學科領域和專業眾多,難以剝離到統一的文化產業學科中來,但文化產業學邊界不能“泛化”,文化產業應當與泛文化創意學科形成交叉學科并有明確的學科內涵,即要研究文化中的產業問題。【尹鴻:《“文化產業學”可以成為一門學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7月7日,第6版。】在學科未來發展方向上,皇甫曉濤認為,文化產業的實踐進程使得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多個學科發生了重構,自然科學核心技術體系的裂變與創新奠定了認知科學的技術理性基礎,文化產業研究正在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領域和學科群。【皇甫曉濤:《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構》,《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第12-16頁。】柏定國認為,文化主導資本已開始支配世界財富中心轉移,文化資本與文化產業則主導經濟與創新,促使人文社會科學的重構與創新發展。【葉舒憲:《迎接文化資本的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學科面臨的問題》,《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第5-8頁。】當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正面臨著一場“質量革命”帶來的“新文科”發展機遇,面向“新文科”時代,文化產業應該回歸文化本質,促進學科發展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宗祖盼:《文化產業與藝術管理專業的教學與人才培養的機遇及挑戰——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議紀要》,《藝術管理(中英文)》,2019年第3期,第167-170頁。】

二、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困境

(一)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調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時曾明確指出:“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現在文化和技術深入結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長,這既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產業,也是一個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須格外重視。”【張曉松等:《堅守人民情懷,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習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紀實》,《人民日報》,2020年9月21日,第1版。】目前,我國高校開設文化產業本科專業的院校已由2004年的9所發展到2021年的190所【該數據由筆者根據2004—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逐年查詢并統計所得。】,已成為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和輸出的重要陣地。然而在文化產業各行業領域卻頻頻反饋遭遇文化產業“人才瓶頸”:2021年,蘇州市統計局在全市范圍內抽取了涉及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表演、網絡視頻、數字藝術、創意設計、數字出版等產業形態的數字文化企業共60家開展問卷調查,其中占比38.3%的企業表示最緊缺的是復合型人才,33.3%的企業表示缺少高端科技人才,16.7%的企業表示缺少基礎技術人才,13.3%的企業表示缺少營銷人才,6.7%的企業表示缺少管理人才。而且,50%的被調查企業認為人才因素是影響文化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30%的企業認為人才是影響企業發展的唯一因素。【蘇州市統計局:《蘇州市數字文化產業企業調查報告》,http://tjj.suzhou.gov.cn/sztjj/sjfbyjd/202108/04504e94 b1084d8990cabed605856c7e.shtml,2021年8月30日。】2021年深圳文化發展報告指出,“深圳創新能力較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但還未形成高校集聚效應”【王為理、陳長治編:《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9頁。】。現實中,自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準開辦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至今已有17年,但由于在教材、教學、就業對口上學生的專業認可度不高,部分高校自2015年開始撤銷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被撤銷專業的存續時間最長為14年,而且近年來撤銷本專業的高校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見表1)。可見,當下高校培養的文化產業人才不是輸出“量”的不足,而是“質”的錯配,人才輸出與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調。

文化產業專業就業領域涵蓋了一個較大的行業范疇,按照文化產業《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標準,包括三個層次九大類內容,涉及多個行業、學科與專業的交叉重合。在專業層面上,文化產業管理涉及的內容泛而不專:與新聞傳播學相關的包括廣告、編導、網絡、播音主持,與歷史學相關的包括文化遺產、文物修復與鑒定、文物藝術品交易,與網絡文化學相關的包括軟件、動漫、游戲設計與運營,與旅游相關的包括旅游管理、市場營銷,與藝術學相關的包括藝術理論、平面設計和三維設計。這些領域與文化產業管理都沒有明確的專業界限。雖然就業行業寬泛,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畢業生選擇的工作類型與專業相關度卻非常低,在《2019年中國畢業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排名倒數第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高達38%。

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文化產業的思維和方法(如創意管理、文化產業項目策劃和運營、文化旅游規劃管理等),而這是超越微觀專業層面的人才培養內容。在微觀專業層面,傳統的本科教學往往著力于某一方面的專業能力鍛造,一旦進入到中觀或者宏觀思維和方法論層面就力有不及。文化產業專業區別于傳統學科的優勢主要由文化戰略規劃、創意運營管理和項目運營等經理人(中高層管理人員)素質能力構成,因此文化創意管理、符號經濟管理、產業價值鏈管理、文化資源審美評價能力的培養體現在課程體系上需要兼顧理論性(宏大視野)和實用性(專業性)。文化產業涵蓋的知識體系龐雜,從筆者多年從事教學的實踐看,本科生因為面臨畢業就業的壓力,文化產業的課業設置必須兼顧畢業生就業的能力結構需求。受課表約束,本科學生參與的許多科研項目都較為淺顯,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游離于專業核心課程之外,大多缺乏專業學術訓練和技術培訓價值。在短短四年中,專任教師既要完成理論教學,又要完成實踐能力訓練目標,所以大多數高校不得不在文化產業本科學生的理論素養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培養方案上進行“折中”處理,這導致文化產業本科教學陷入理論和實務“兩不靠”的窘境。

(二)傳統學科框架下難以形成統一的學術話語體系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在傳統學科框架的制約下難以建立專業認同以及形成統一的學術話語體系。目前新設專業主要由教育部進行備案審批,批準后由高校自主決定院系歸屬。由于文化產業研究領域涉及管理學、歷史學和藝術學這三大學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設置往往根據自身辦學條件選擇性地掛靠在人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管理(傳播/創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和藝術管理學院這五大類的不同學院內(參見表2)。根據傳統的學科建設路徑,文化產業學作為交叉性學科既可以歸屬于經濟學、管理學學科,也可以歸屬于藝術學、歷史學和文學(新聞傳播)學科范疇,而在文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一級學科之下,又包含30多種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尹鴻:《文化產業與學科建設》,《新清華》,2012年第4期,第97-98頁。】此外,其他一些老牌專業如新聞傳播學、文學、管理學也紛紛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基礎課程,相關專業之間呈現互相滲透、交織的狀態,加之文化產業自身缺乏區分于其他專業的典型技術特征,導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邊界在傳統學科分科建制下顯得十分模糊,缺乏專業認同的標識性。

由于現有學科體系無法在體制上形成對科研人員的認同與支撐,文化產業管理專任教師的科研道路和職業發展在傳統學科建制下面臨巨大挑戰。現有高校教育和科研體系是以傳統學科門類為基礎的科研管理和學科組織模式,因此,文化產業相關研究在沒有明確學科建制的前提下,想跨學科調動資源進行科研乃至建立統一的學術話語體系是極其困難的。

本文通過統計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領域代表性學者近10年(2012年9月1日-2021年9月1日)在學術期刊發表的相關成果,發現他們發表的相關文章的主要關鍵詞、發表期刊類型較為分散(參見表3)【筆者選擇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36人,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頻次統計數據來源于知網關鍵詞共現網絡中生成的關鍵詞。】。因掛靠不同的學院,各學校的研究者根據自身的研究專長,領銜特定領域的文化產業研究。從文化產業研究方法來看,基于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文藝學的研究范式影響了文化產業管理自身研究范式的形成。在交叉重疊的多學科視角下,跨學科研究只是文化研究在形式上的特點,即使近年來產生了眾多的學術著作,也難以構建類似其他學科那樣完整的學術主線或閉合的知識體系。此外,在傳統學科擴容和跨學科研究的趨勢下,文化產業領域的很多研究對象也被其他學科涉獵,進而導致該領域的話語體系和研究范式愈發難以達成共識。雖然2017年在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下成立了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但目前文化產業研究“依然是不同學者從不同學科出發,進行‘各自為政’的發散性研究,本身并不成體系”【韓晗:《文化產業學科建制化刻不容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7月2日,第4版。】。在學科歸屬不明晰的前提下,文化產業專業尚未形成明確的研究范式,相互之間缺乏自覺的學科認同,研究成果和文章也發表于不同類型的期刊,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主陣地至今仍未形成。

當前,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框架展開對文化產業領域的研究是文化產業學科研究的一大特點,但這種研究模式也導致學者間就文化產業基礎理論研究的重點和范圍存在分歧。實際研究中,不同學者因學術背景差異,在基礎理論的適用及研究主題的選擇上呈現了明顯的“文化屬性”或“產業屬性”抑或“管理屬性”的偏好,進而導致文化產業管理的理論體系建構呈現割裂狀態。而在學科泛化的背景下,教材體系、課程體系建設等需要學界共同努力完成的基礎工程也無法得到有效推進。

(三)中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難以借鑒其他國家發展成果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理論范式和話語對象,起源于西方工業社會,經過近80年的學術流變,圍繞文化產業的議題已逐漸形成較為清晰的理論脈絡:1940年代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批判理論形成,1960年代英國伯明翰學派開創“大眾文化”研究理論,經過1970年代、1980年代文化經濟學派的發展,1990年代美英文化經濟理論產生,這包括英國的尼古拉斯·伽納姆的產業價值理論、約翰·霍金斯的文化產業理論、查爾斯·蘭德利的創意城市研究,美國的理查德·E. 凱夫斯的創意產業經濟學和理查德·佛羅里達的創意階層理論以及芝加哥學派的場景理論等。這些理論的發展與20世紀初期以來的工業革命、產業革命息息相關,與學界的“文化工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版權產業”等概念相對應,而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起飛是在1980年代以后。工業化中期以后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在發展時序上要晚于西方發達國家,因此,中國學界關于“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等相關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往往呈現不同的指向性和階段性特征。這種差異在文化產業學科建設過程中體現為高校研究機構一方面雜糅式地借鑒國外經驗,另一方面又要照顧中國文化產業的實踐進程,導致國內學界在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和研究中的概念框架和話語體系紛繁復雜。

國際上,由于各國相關學科所形成的歷史階段不同,中西方“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的形成路徑迥異。西方“文化管理”學科的建設經歷了從“藝術推廣”到“藝術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從商業管理向行政管理的包容演變過程。最初,“藝術推廣”主要是圍繞以藝術家及藝術品營銷為核心的商業管理專業,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各國政府在民族文化傳承以及公民文化身份塑造方面意識的覺醒,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藝術事業、非盈利性藝術組織和藝術機構開始蓬勃發展,這不僅豐富了政府和社會組織對藝術的行政管理職能,也讓“藝術管理”在美國及歐洲發展為一門現代意義上的專業并逐步成型為正規學科。20世紀90年代,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將藝術范疇拓展到整個文化領域,市場和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相關專業由“藝術管理”向“文化管理”轉變。【鄭潔:《世界文化管理與教育》上卷,中華書局,2018年,第25-113頁。】在我國,文化產業學科則是經歷了從“文化事業管理”到“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再向“文化產業管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從行政管理向商業管理融合演變的逆向過程。1987年,我國首次在藝術學門類二級學科增設文化事業管理專業。伴隨中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和文化經濟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1993年上海交通大學探索性地設立了“文化藝術事業管理”(文化經濟方向)專業。同年,教育部進行了相應的本科目錄調整,“文化事業管理”更名為“文化藝術事業管理”。1998年“文化藝術事業管理”作為高校試辦的目錄外專業調整為“文化產業管理”試辦專業,其歸屬也由藝術門類轉為管理類。【沈佳璇:《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12 頁。】2012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才將“文化產業管理(可授管理學、藝術學學位)”劃歸在了“管理學”(工商管理類)下,文化產業學科作為管理專業才取得基本共識。相較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文化產業學科建設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學術發展路徑。鑒于文化發展的雙重屬性以及文化與技術融合的階段性特征,我國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難以像其他基礎學科一樣照搬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

三、 文化產業學科建設面臨困境的原因

(一)文化產業的融合創新性與學科分類形成“悖論”

目前,中國高校普遍沿襲19世紀德國洪堡大學和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單一學科模式,這種模式在基礎研究等非應用型學科(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對基于“類型技術”【關于“類型技術”概念的釋明,參見傅才武:《數字信息技術構建大文化傳媒行業體制的合法性》,《江漢論壇》,2014年第1期,第53-57頁。】基礎而建構的應用學科(景觀園林設計、財務管理、出版管理、軟件工程等)也勉強能夠支撐,但卻無法適應數字信息技術下交叉學科發展的需要。在后工業化時代的語境下,文化產業已逐漸淡化對文化工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不斷融入文化政策、文化科技和文化創意等新元素后,催生了其作為創意產業的新內涵。

從文化產業延伸出的創意產業、藝術設計產業和數字文化產業形成了一個開放的文化生態系統,其發展的動能源于文化的包容力、新技術的驅動力以及產業化市場活力的多元融合,而這個生態系統連接著社會發展進步和人自身的需求,同時反作用于技術的變革方向。【傅才武、明琰:《數字信息技術賦能當代文化產業新型生態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78-86頁。】文化產業管理作為一個學科的設置,從學科發展來看,絕不是簡單地通過“文化(藝術)+產業+管理”的課程“拼盤”就能造就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各個學科課程簡單相加式(“物理相加”)的學科體系【尹鴻:《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現狀分析》,《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95-100頁。】,難以體現文化產業作為獨立學科設置的基本要求,因而文化產業交叉融合的創新性也就難以在學科專業建設上得到真正的反饋。

1. 人才素質的綜合:從專業技能到融合創意

在文化產業語境中,創意是核心要素。但創意的生成并不容易,它需要形成對不同細分行業深層次的融合,其要求的不僅是專業上點狀的深入,更要求知識面的綜合。這對以創意管理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許多高校的文化產業專業分別開設經濟學、管理學、市場學、文化學、藝術學、文學和傳播學等課程以及影視、傳媒、動漫等創意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各方面的專業技能,但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核心是提升學生對文化產業的專業素養和專業管理能力。專業素養指的是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專業的創意、寫作、表達和交流水平。專業管理能力是指承擔和實施文化產業項目(策劃、組織、生產、分配、消費等)管理和組織實施的能力。專業素養和專業管理能力構成了文化產業學生的身份內涵,是自我和社會(企業)對其個人及其學術共同體進行身份認定的依據。文化產業管理作為具有明顯應用性特征的學科,專業素養和專業管理能力的培養不能離開理論上的學術訓練和項目上的能力鍛造。學術素養的通用技能訓練必須融入文化項目,且要與文化產業特定的專業背景、語境相結合,否則就將難以產生良好的學術訓練效果。

2. 文化和技術的融合:從生產導向到需求導向

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來自新技術驅動的文化生產力更新。20世紀以來,文化科技的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形態發生了兩次蛻變:第一次是電子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電影、廣播、音樂和電視等大眾媒體的發展;第二次是數字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催生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消費方式。技術更新的動力來自迎合用戶的消費習慣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以各行業出現的新問題為導向,文化產業通過科技、創意形成新的價值鏈。始于消費端的產業變革深刻改變了原有傳統產業的發展樣態,使得文化產業區分于傳統學科建構的生產端導向。例如,武漢理工數媒集團基于移動互聯網創立的線上知識生產與消費付費系統,代表了傳統行業向數字創意產業轉型的方向。武漢理工數傳集團借助互聯網企業的平臺優勢,將傳統出版領域圖書產品轉化為線上知識付費型知識產品。以其代表產品RAYS為例,RAYS致力于創造以內容提供商為主要商業價值的數字內容盈利模式。這種模式從圖書和報刊讀者的閱讀場景和閱讀習慣出發,采取不同的應用或者不同的展現方式,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在幫助讀者獲得知識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最大程度地實現了企業的盈利。具體而言,RAYS幫助新聞出版機構重構用戶連接,整合內容資源,基于用戶數據分析技術開展個性化定向投送平臺。通過建設作者、編輯、讀者的交互系統,開展精準知識服務與消費互動的定制化服務模式探索,形成線上與線下內容投送互動。在商業邏輯上形成了一種通過改變用戶獲取知識、傳播知識方式、提供準確服務的途徑而獲取商業價值的知識服務創新。目前,RAYS已被國內200多家新聞出版機構使用,約4700萬冊圖書在使用RAYS系統,實現了10多億元的線上收益。【以上案例來源于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與DCG數傳集團在戰略合作過程中了解的經營模式,詳情參見DCG數傳集團的官方網站:https://dcrays.cn/case,2022年11月10日。】這一事例說明,單純的出版專業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出版行業的實踐進展,必須實現出版專業與計算機專業的交叉融合才能應對甚至引領行業變革需求。

3. 創意型人才特征:強化彈性管理的專業內涵

從“創意”變為“產業”的過程關鍵在于“創意管理”。【向勇:《文化產業創意經理人勝任力素質研究》,《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59頁。】讓富有創意內涵的文化產業管理不同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學科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非標準化管理模式,這類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創意階層并給予其自由的發揮空間。文化產業人才是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的橋梁,是文化生產力的載體。但文化產業人才不是標準化的流水線人才,而是具有個性和創新激情的創意人才,不宜實行“朝九晚五”式的標準化管理。文化產業人才具有與傳統產業人才不同的素質和心理特征,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及綜合素質,還要求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以及具有綜合運用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和藝術設計等知識的能力;文化產業人才富于想象和激情,樂于接受新事物和挑戰,敢于創新創造,敢于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具有強烈的創新動機和自我實現的愿望;與物質激勵相比,文化產業人才更重視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這種人才特征對應于專業設置,就必須要適用彈性管理知識體系來替代原來的標準化管理知識體系。

(二)類型技術構建的“專業分工—學科分類”體系阻礙了交叉學科的發展

現代社會專業分工體系形成于工業化發展過程,該體系合理運作的背后是類型技術支撐下由專業分工與學科分類進一步強化而形成的“產學研”閉環邏輯:類型技術的運用使得傳統的勞動分工得以在專業化路徑上深化發展,專業化的分工實踐通過“干中學”“實踐中改進”等形式進一步推動專業內技術(類型技術)不斷革新【亞當·斯密:《國富論》,唐日松譯,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6-18頁。】,而在類型技術的加持下,專業性的提升及生產迂回程度的加強進一步導致技術性行業壁壘的形成;隨著類型技術帶來的生產率提高及利潤增長帶來的收益遞增、市場容量的擴大,專業分工擴增了專業化人才的市場需求,也為基于類型技術進行學科分類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經濟合法性;類型技術在賦予學科分類教學研究專業內涵的同時也獲取該模式下專業內涵的研究性改進,完善了“類型技術型”行業閉環。在此發展邏輯下,一批應用型專業和學科得以成立,并最終形成了學科分類的專業內循環邊界(見圖1)。

在類型技術—學科分類邏輯下,文化產業學科在宏觀理論層面缺乏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在微觀實踐層面又缺乏相對獨立的技術范疇,因而一旦進入類型技術應用層面就與行業應用性較強的新聞傳播、電影編導、動漫制作、創意設計等專業出現重疊。我國文化產業至少涵蓋了廣播電視電影、新聞出版發行、文化藝術、文化創意和設計、文物藝術品復制流通、文化信息傳輸、文化休閑娛樂、工藝美術等行業。而這些文化相關行業在多年的積淀中已基于類型技術分類發展成型,不僅設立了不同的專業性崗位,匹配了相應專業性人才,且所謂的“專業事專業人做”的用工理念已成為工業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共識。目前高校學科體系為應對專業化需求,已逐漸形成專業對口的應用型學科,以支撐專業分工體系下細分行業的發展。圍繞分工體系中的專業性要求,學科建設中的課程設置都是針對學生的某一類專業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學生專業能力的標準化逐漸成為進入人才市場的通行證,最終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往往淪為對市場變化與需求的消極響應。

基于類型技術構建的學科分類而造成的交叉學科在科研上研究的碎片化,導致這些科研成果僅能在某個特定領域形成一定的解釋力,而對涉及人文、經濟、社會多個維度的真實社會實踐則缺乏預測力和指導性。此外,在專業人才培養上還存在專精和通識的矛盾,“這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高校教育與產業需求基本脫節,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基本脫節,師資質量與教學要求基本脫節,學術研究與專業教學基本脫節”【姚偉鈞:《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創新的思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14-16頁。】。基于類型技術構建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思路,整體上難以適應新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未來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

(三)數字技術的發展引發對人文社會學科的新挑戰

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歷史可視作科技與人文“對話”形成的產業實踐。縱觀文化產業學科的發展歷程,其專業形態變化與技術演進的路徑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將文化傳播領域的技術進行階段性劃分,可分為前技術(表演藝術)—專業技術(出版技術、音影技術、試聽轉碼技術)—數字技術(數字化傳播技術、智能分發技術)三個階段。在新技術不斷嵌入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形態經歷了“藝術管理”“產業管理”“創意管理”的發展過程。當前“數字技術以一種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攜帶文化內容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極大擴展了文化對社會的滲透度和影響力”【江小涓:《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文化》,《中國社會科學》, 2021年第8期,第 4-34頁,第204頁。】。傳統的商業管理或行政管理邏輯對數字文化產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調試將不再適應于新的技術環境,以數字文化產業經濟為起點延伸出的文化權利、社會關系、數字經濟、數字確權問題也將導致其他人文社會學科面臨系統性的挑戰。進入大數據時代,不僅是文化產業學科,人文及社會科學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隨著技術環境的劇變,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范式及其支撐的解釋框架越來越難以系統回應當今社會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基于數字信息架構的平臺技術已逐漸突破了類型技術的專業性藩籬,為各行業領域智慧融合、行業跨界發展提供基礎性平臺條件,使非線性的思想和更廣泛的領域納入經濟社會研究對象成為可能。

因此,在由數字技術催發的知識生產方式的革命中,傳統的學科范式、研究對象及其話語體系、傳播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出版行業為例,過去20年,數字化和平臺化對出版行業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從線下付費方式(購買紙書)到線上付費方式(購買知識服務)的轉變,推動了基于類型技術的出版行業向互聯網出版產業轉變。經濟方式的轉型傳導到教育教學領域就引發了學科專業適應性變化的壓力,倒逼出版的學科結構和專業課程進行相應調整,迫使以類型技術為基礎的傳統知識結構升級為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知識結構,使得基于傳統的文字編輯與交流能力培養的學科專業模式轉向由新技術新媒介支撐的網絡數字出版培養的新專業模式。未來20年,數字技術支撐下的媒介形態將從基礎的信息交流方式轉向虛擬空間的場景交互方式,其經濟形態、社會形態也會在新的維度重新形成邏輯閉環。數字技術的革命催生了文化產業領域的組織變革以及社會產業革命。從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四次科技革命,西方發達國家借助技術和資本的力量主導了現有世界體系格局的形成,構建了當前以傳統學科專業為基礎的科研教育體系。當下,數字信息平臺技術的發展以更迅猛、更廣泛的方式沖擊和迭代傳統的經濟秩序和社會形態。近年來,電子商務、數字貨幣結算等平臺技術的迅速普及,深度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這些新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現象和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傳統人文社會學科的解釋框架,如果不迅速改變條塊化的學科科研和教學思路,傳統的人文社會學科將很難應對數字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下催生的產業需求以及社會問題。

四、 “新文科”背景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出路

(一)“新文科”:基于數字信息技術重建綜合型文科的合法性

300多年來,深植于工業社會分工的專業主義傳統使高校的學科設置長期以來維持著學科界線分明、學科壁壘森嚴的學科與專業分工結構。盡管近年來,一些高校嘗試設置了文理兼容的學科和學院,但學科之間存在的藩籬并未發生整體性改變。張福貴教授認為,“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以降,人類文明的幾次重大變革幾乎都是以新技術革命為先導的,而每次浪潮襲來時也幾乎都是人文學科向技術致敬和靠攏,盡可能從中認領份額和尋找空間”【張福貴:《技術主義道路與傳統文科的發展路向》,《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149頁。】。從整體來看,數字文化產業目前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沿方向,已經突破了過去基于類型技術發展所形成的行業分工格局,基于創意內容與數字技術賦能的即時生產、即時消費、即時傳播的生產端變革已徹底打破了以書、報、廣電為代表的“舊體系”繼續通過消費端電子化、平臺化延續行業內改革的幻想,并將通過產業變革顛覆建制化的專業教育模式。現在任何一個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真實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跨學科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因此要適應數字文化產業顛覆性的發展趨勢,學科建設必須形成基于文化與科技交流的平臺式對話以突破過去局限于類型技術的學科條塊劃分式的教育模式。

數字信息技術在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現多學科交叉協同(如機器行為學、計算社會科學)。數字信息技術對文科的全面滲透產生了社會計算、空間計量經濟學、計算語言學和量化歷史學等新興專業,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形成了文理交叉、文醫交叉、文工交叉等新興領域,也形成了數字信息環境下文科教育的新內涵。因此,文科建設迫切需要打破專業的壁壘和界線,在數字技術架構上建立“新文科”體系。正如埃隆·馬斯克所警示的,“阿爾法一代(從2010至2025年出生的孩子)將不得不學會如何在比前幾代人更短的時間內運用他們的技能,他們需要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在各種新情況下運用批判性思維,這些孩子將與機器人互動作為學習工具。我們所知道的是,人類與人工通用智能(AGI)——一種與人類能力相當的人工智能之間的未來合作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現實”,“但大多數國家目前的教育體系沒有為未來的勞動力和領導方式做任何準備”。【Susan Fourtané,“Elon Musk’s Astra Nova School Lead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astra-nova-school-following-elon-musks-ad-astra-school-experiment-leads-the-future-of-education, 2020-09-09.】由大數據技術、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所支撐的計算社會科學范式已逐步顯現,也更加迫切地催促著傳統社會學科實現研究范式的轉型。而這種轉型必須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中涉及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領域,并基于這些交叉領域的新興學科重構綜合性文科的合法性。

(二)形成基于數字信息技術的“立體交叉學科”

我國文化產業學科目前整體呈現為一種“平面交叉”的學科特征(見圖2),大致涵蓋文化(藝術)、經濟、管理幾大學科門類。文化藝術學科包括:藝術表演團體管理、藝術管理、票房營銷、博物館管理、圖書館管理、文化館管理等。經濟學領域學科包括:文化經濟學、藝術經濟學、遺產經濟學、創意經濟學等。管理學領域學科包括:文化政策學、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市場學、文化消費學等。這三個領域的交叉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學科結構體系。

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理論支持下的文化產業學科應該重新建立“立體交叉”型的“新文科”(見圖3)。數字信息技術作為平臺技術將驅動文化藝術、經濟和管理三個學科實現“立體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學科專業內涵與形態。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于文本創造和流通的專業知識;(2)關于創意和知識管理的專業知識;(3)關于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變遷機制的專業知識。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數字信息技術分化出兩種力量——內向涵化力與外向融合力。內向涵化力可促進各個專業課程(知識點)的深化,讓課程內容實現信息化內涵,讓信息技術進入課程內容。外向融合力可促進“文化”與“產業”之間的連接,為不同學科間“面知識”的拓展提供技術融合平臺。

在進入數字信息時代之前,人們對于世界的感知(技術和藝術把握方式)主要體現為一種單向感知把握方式,人們借助于藝術和技術的渠道接受外界信息,然后轉變為主體性的知識框架。這種感知方式屬于“主—客”兩分結構下的單向信息連接。進入大數據時代,數字信息技術作為平臺技術建構了一種萬物互聯的文化空間場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模糊了“主—客”的天然界限,形成了線上和線下空間相融合的網絡意義結構。如果按照約翰·霍金斯“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徹底顛覆了原創物和復制物之間的階層式主仆關系”【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如何點石成金》,洪慶福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第68頁。】的說法,數字技術的發展將導致藝術品市場的巨大變革。這反映在學科領域,就意味著以文物藝術品為基礎的系列課程(包括文物藝術品拍賣等)將會發生調整,數字文物和數字藝術品的專業知識(課程)將進入文化產業的學科之中。數字信息技術提供了文化產業作為交叉學科建設的可行通道,同時數字技術創造的新文化產品將形成新研究對象和新的課題內容,并成為文化產業課程的核心內容。例如,基于數字技術的“虛擬偶像”消費行為,如日本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和中國的虛擬偶像“洛天依”等,作為新的研究對象和新的知識體系已然超出了傳統藝術學或經濟學、文學的范疇,同時也動搖了基于“類型技術—專業課程”的傳統學科分工的合理性。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對傳統學科的融合要求,建立文化產業學科的專業知識結構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全國學科專業框架還沒有產生結構性變化的情況下,要解決文化產業的學科歸屬問題,需要基于數字信息理論,打破按照類型技術進行學科分類的傳統原則,從平臺技術重新界定文化產業與文學、哲學、歷史、新聞、經濟、計算機等學科的關系,在將文化產業學科上升為一級學科的同時,盡快建立文化產業的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系。

(三)重構“新文科”中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的中國特色內涵

中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與西方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因為文化產業學科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深度關聯國家的技術發展水平和文化積淀深度,是科技深入文化并以產業化推動社會變革的發展路徑。隨著21世紀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城市”“數字文化產業”等議題不斷豐富著文化產業管理的內涵,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也涉及文化行政、文化經濟、城市文化、文化空間、數字文化等多個范疇,技術的更新迭代及產業聯動讓生根于工業時代的文化產業理論與新的文化產業發展實踐不適配,如何從最初因理論匱乏而不斷借鑒歐美國家的“西化”模式走向多方位產業創新實踐與文化科技融合的“東西互鑒”【解學芳、胡晨楠:《 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研究譜系與演進:從“西化”到“東西互鑒”》,《藝術管理(中英文)》,2020年第 3期,第 20-30頁。】,批判地利用西方文化產業相關理論并進行本土化的調試與創新將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新方向。伴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國內文化市場的日漸成熟,西方在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下興起的文化消費研究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管理研究的視野,以居民文化消費為導向的文化消費側改革試驗在中國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開展,文化消費政策的提升也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文化消費理論領域啟動的經濟學和藝術學理論創新進程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文化市場成長以及文化體制改革轉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不僅帶來了文化產業管理研究的“中間理論”轉向【傅才武、何鵬:《文化消費理論本土化進程中的“文化管理學”轉向》,《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92-93頁。】,同時也深化了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的中國特色內涵。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Cultural Industry Discipline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MING Yan, FU Caiwu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ever-increasing social practic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has created urgent needs for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Howeve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has fallen into a dilemma in ter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not yet recognized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aradigm, or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ourse system; in practice, there is a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the output of talent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rket demand. Such dilemma is partly related to the shor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rux, however, remains in the standardized pedagogical logic of dividing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industrialized society, which no longer accommodates new social needs. The logic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division based on “type technology”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re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aus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belongs to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form, to fall into the “logical paradox”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old industrialized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rough the idea of 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type technology”, remodel the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idea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Liberal Art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isciplines and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construct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new liberal arts; cultural industry;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digital technology;professional cours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址|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午夜日b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aaa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一区色| 日韩美毛片|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看网站| 青草精品视频|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91视频|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国产99在线|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亚洲看片网| 亚洲精品va|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色综合手机在线| a毛片免费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洲黄色成人| 欧美精品xx|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97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91亚洲精选|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理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无码国产伊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麻豆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91视频青青草|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