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破除技術障目:足夠智慧的城市發展之道

2023-04-29 00:00:00劉淑妍呂俊延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3年1期

技術為城市的階段演化和功能轉換提供了關鍵動能。在技術賦能下,城市的發展形態歷經前工業城市、工業城市和信息城市三個階段,正在向智慧城市的高級階段邁進。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技術手段的過于癡迷容易造成技術障目的幻象,即復雜問題的化約幻象、公民參與的賦權幻象和政府決策的賦能幻象。在技術障目的作用下,資本邏輯和權力邏輯擠壓城市的生活邏輯,使得城市發展本末倒置。為破除技術障目的束縛,城市發展的合理追求是建設一個足夠智慧的城市。具體而言,足夠智慧的城市涵括人民本位、科技向善和數字包容三大核心理念。因此,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合理路徑應是智慧設施的技術適配人民城市的理念,并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共推足夠智慧的城市建設,共創城市的美好未來。

智慧城市; 技術障目; 人民城市; 城市數字化

D630-A-0088-12

一、 城市技術化還是技術城市化:智慧城市的理論論爭

人類社會發展正在經歷一場全球范圍的“都市革命”(urban revolution)[1]。根據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規模的擴大有利于發揮人口集聚效應,提升城市創新潛能。與此同時,隨著人口持續“向城市漂流”,城市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以及秩序維持等方面也面臨巨大的復合性壓力。針對城市問題的日益涌現,城市的技術化被視為一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關鍵戰略。自2012年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后,加大城市技術化設施投入成為我國重塑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然而,十余年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出現了“投入大、收效微”“盲目跟風、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2]。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城市發展理念,注重利用智能技術手段為政府治理賦能、為社會參與賦權,進而打造一個宜居、韌性的智慧城市。

當下,數字技術正在全面賦能城市治理,并以技術化的手段解決城市人口集聚帶來的潛在挑戰。數字時代的智慧城市通過平臺搭建和數據開放使城市更具包容性和彈性,進而使其能夠更快地應對新挑戰。技術已然成為賦能城市形態演化并解決城市治理難題的核心驅動力量。但過于強調城市的技術化容易墮入城市發展的技術決定論傾向。例如,以擁有世界上最多傳感器數量而聞名的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因為缺乏系統性的建設規劃而導致智慧城市建設失敗[3];在印度“智慧城市使命”(Smart Cities Mission)項目計劃建設的一百個智慧城市發起的五千余個項目中,有49%仍未完成,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常常出現混亂和沖突[4]。這一“烏托邦式”信念將應對城市面臨的挑戰寄托于技術的迭代更新。

面對智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反對聲音也日益增大。批評者指出,過于強調城市的技術化容易造成公民參與弱化、政府監控彌漫以及深層不民主等問題[5]。針對片面追求城市技術化的缺陷,以薩斯基亞·薩森(Saskia Sassen)為代表的學者聯名一百多位政商和學界人士簽署了《將技術城市化的宣言》(Call to Urbanize Technology)[6]。技術城市化的核心主張是,智慧城市建設應將注意力從技術的升級轉向城市面臨的實際問題,使得智能化技術用于解決治理的難題并回應公民的訴求。該宣言反對將城市僅僅視為技術優化的平臺,提倡致力于開發能夠促進城市性的技術。

當技術的浪潮席卷城市發展的各個環節并促使智能技術成為一種新的迷信之際,對城市技術化的傾向加以批判和反思也就正當其時。僅靠技術這一單一因素不會讓一個城市變得更智慧,理想的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強化對技術城市化面向的理解。本文首先梳理了技術賦能下城市技術化的階段演化;接著對城市發展技術決定論傾向的表現進行了歸納梳理和原因解釋;最后探討了應對城市治理技術的合理價值取向,并闡釋一個技術適配、足夠智慧的城市建設何以可能。

二、 技術賦能:城市形態的階段演化與功能革新

城市空間和結構形態發生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支撐城市運轉的底層技術發生進步。縱觀技術與城市演變的歷史,城市是歷次科技革命和技術變遷的誕生地和試驗場,而技術又反過來塑造了城市的基本形態。可以說,城市發展的歷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用技術解決城市棘手問題的歷史。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都會變革城市空間和組織形態,進而顛覆既有的城市發展樣態(見表1)。伴隨著新一輪技術革新呼嘯而來,城市從功能簡單、信息密度較低的狀態逐步演化為功能復雜、信息密度疊加的樣態,其城市生命體的屬性也隨之顯現出來。在技術賦能城市發展的同時,城市形態因應技術變革而不斷革新。

(一)手工制造技術與前工業城市:城市容器的功能凸顯

農業革命、手工紡織以及鑄造技術形塑了城市的最初形態。從起源來看,城市最初承擔著禮儀性聚會的功能。史前階段可以看作是人類的“個體進化”階段。城市出現之后,人類進入“集體進化”的文明階段[7]。通過社會性和宗教性的二重推力,城市發揮著吸引人匯聚的“磁體”功能。人的持續聚集與工具的不斷革新使城市容器(urban container)功能漸次顯現。作為流動人口以及多元文化交相匯集的貯藏庫,城市將各種社會成分集中起來,使之能在最大限度上相互作用[8]。因此,前工業城市成為創造與控制的奇異綜合,并被用來貯存和傳播人類文明的成果。

前工業城市的空間規模受到通信聯絡技術以及交通工具發展程度的限制。傳統的通信技術限制了柏拉圖對民主制度輻射規模的想象力,他進而將理想的城市人口規模限定在一個演說者聲音所能達到的市民總數。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柏拉圖所認為的理想政體要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超過城市發展的限度,城市中接踵而來的混亂就會使其功能難以正常發揮。可見,除了禮儀性功能外,城市自誕生伊始還發揮著安全和守衛的作用。與此同時,交通手段的供給不足對城市空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村莊和城鎮的坐落位置。彼時,步行者的需要是壓倒一切的——城市寧可規模小一些,也要盡量做到面對面交流。同時,受到宗教和王權思想的影響,前工業城市形成以教堂或王權為中心的放射狀形態,對于理想化秩序和規律的追求在建筑空間上得以投射。

(二)交通及通信技術與工業城市:資源匯聚流通的功能疊加

工業革命、電氣化以及標準化的機器生產推進了城市化的進程。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城市發展的動力來源轉移到資本的擴張沖動上。無限制的財富追求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使得既有的一切格局都要為快速交通或集聚工廠讓路。19世紀初,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工業生產型城市在歐洲出現。在蒸汽動能的牽引下,以把商品銷往世界各個市場為目標的工廠應運而生,這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和消費者,成為加劇城市擁堵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在技術的加持下,快速的交通工具和瞬息即達的通信手段擴充了城市發展的規模。伴隨著火車以及電車的應用,城市規模不再受限于步行距離的可達性。城市蔓延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從市中心沿著通達的鐵路線向郊外擴展開來。汽車以及相伴而生的汽車公路的擴展使得“集合城市”得以萌興。

另一方面,以工廠為核心的流水線生產和工業的集中生產使得城市的空間結構也隨之發生巨變。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資本主義大生產在工廠手工業基礎上形塑了現代城市的空間格局。電力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推動力量。正是有了電力的生產和傳輸,才創造了各種應用彼此連接的可能性。例如,18世紀90年代,電報便被投入實驗并推廣使用。唯有依賴電力的傳播,電報才能形成網絡,并通過“消滅距離”來大范圍地連接世界。1870年后,隨著電力的普及,電動引擎作為輸出動力徹底改變了工廠企業的運作模式。至此,電動引擎的廣泛應用促成企業以機械化、裝配線的生產過程制造標準化產品,這標志著工業組織中大生產式管理的方式得以萌興。總體而言,以電氣化為標志的工業革命大幅度解放了生產力,城市運行的效率不斷提升。城市化進程愈益成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城市功能分化、分工范圍擴大,資源調配型、總部型城市發展加速。

(三)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城市:全球連接的功能嵌入

信息革命、近代信息通信技術(ICT)以及互聯網的興起進一步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和演變。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全方位發展引致了全球經濟產業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變,也引領了創意城市、共享城市、全球城市等新理念的誕生。20世紀70年代,圍繞信息技術而組織起來的新技術范式(new technological paradigm)驅動了新一輪技術革命,并加速技術對城市社會的產業發展及其場所空間的重塑。一方面,從產業發展來看,以微電子為基礎的計算機輔助制造引致了一種新工業——高科技制造業的興起。這些電子公司是新信息技術設施的生產者,率先采用以信息為基礎的生產過程所容許和需要的區位策略[9]477。在推進高科技發展的產業創新氛圍引導下,各式各樣的“科技城”如雨后春筍般散布全球。全世界重要城市持續累積誘發創新的因素,以期產生合能與集聚的效果。

另一方面,從空間維度上看,伴隨著“網絡社會”的來臨,城市社會已經進入以“信息城市”為特征的“全新信息時代”。【1993年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使得城市與互聯網技術接軌。網絡虛擬空間生成了一個線上的數字城市,呈現出實體城市與虛擬城市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城市發展越來越信息化,并且允許信息從一個離散系統自由流到另一個離散系統,這極大提高了基礎設施的整體運轉效率。信息的高速流動讓先進服務業的區位散布全球,全球城市也應運而生。作為數字信息時代的中心,全球城市具有高度發達的電信基礎設施,并以閃電般的速度傳輸著數量驚人的信息。這一象征“第三千禧年”都市化的“巨型城市”也引發了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對壘,兩股力量始終處于拉鋸之中。“市民抱怨的不僅是失落的歷史本質,還抱怨他們的日常生活空間被壓縮,以迎合全球化城市的工具性邏輯。”[9]524信息化城市在拓展城市發展想象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市民社會的地方邏輯與追趕前沿的全球邏輯之間難以彌合的張力與尷尬。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城市必須變得“更聰明”,并通過使用新技術來改造其系統,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數字技術與智慧城市:數聯世界的功能轉換

智慧城市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創新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城市發展新形態。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持久的系統工程,歷經數據化、數字化、數智化的梯度發展。從城市演化層面上看,智慧城市是集城市治理、產業升級、服務供給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全面發展戰略,是繼信息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從技術支撐層面上看,智慧城市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治理信息的感知、分析與整合,最終對城市的復雜規律實現較精準的計算與識別。從社會需求層面上看,智慧城市是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的復合系統,其目的是提高城市服務能力并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總體而言,智能技術與智慧城市的空間功能和生活場景緊密相關,同時也產生了將城市空間投射到數字虛擬空間的方法。

智慧城市在更好地明晰城市管理復雜性的基礎上,采用智能化技術以實現城市合理化治理的承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之下,社會基本構成要素從原子變為比特,而比特累積形成的數據成為重塑城市發展形態的驅動力量。智慧城市通過創建更復雜、更廣泛、更細致的數據庫以對城市治理進行實時理解和動態把控。一方面,智慧城市有望解決治理主體的條塊分割和治理事件層級協調間的困境。例如,發端于上海的“一網統管”改革借助智能技術實現了整體智治的治理革新。“一網統管”搭建跨層級、跨部門的共治管理平臺,最終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實現城市治理中的“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另一方面,“數據驅動”的城市發展將重塑既有的交通發展格局,傳統的城市交通體系也將面臨“大洗牌”。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慧交通將改變傳統的通勤習慣,使得城市布局趨向分散化,進而對城市形態的變遷產生深遠影響。

三、 技術障目:城市技術化發展中的三重幻象

新技術的發展使過去難以企及的城市治理能力逐漸成為常規。在技術賦能下,城市治理也迎來了革命性突破。但更多時候,技術在城市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種自命不凡的虛幻的“彌賽亞”。智慧城市建設中層出不窮的技術場景應用,帶來了以技術“善智”促進城市“善治”的美好想象,儼然一切治理難題都可以通過采納新技術加以化解。在技術決定論的加持下,城市主政者往往將硬件設施的升級迭代視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卻忽略了技術效能發揮所需要的適應性社會環境。技術在賦能城市治理的同時,也因組織結構的形塑作用而變得不再純粹。其深層邏輯在于,智能技術打造的美好幻象常常遭遇既有治理體系的碰撞與反彈,因而通過技術變革實現城市治理美好愿景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一)技術障目術一:復雜問題的化約幻象

隨著新一代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技術嵌入治理并助推城市復雜問題的化解已然成為勢不可擋的熱潮。在城市治理的各個場域,智能技術的應用無所不在,儼然成為解決一切棘手問題的“萬靈藥”[10]:“城市大腦”讓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和決策;“一網通辦”推動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進一步科學化和智慧化;“接訴即辦”使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和精準化程度都得到了實質性提升。在上述智慧化治理方案的加持下,作為“平臺”的智慧城市輔以多源流的數據、精細化的模型,正在助力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服務供給等多項城市問題的化解。然而,智慧城市在給我們帶來美好承諾的同時,也暗含著將復雜的城市問題誤解為純粹技術問題的傾向。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平臺治理、高效計算以及智能響應,為城市復雜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智慧方案,但對技術的盲目追從又疊加了新的治理復雜性。

第一,將城市治理難題的解決等同于提升治理技術。智能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延伸了權力的觸角,提升了公共服務的效率,但在無形中也助長了對技術治理萬能的“迷信”。一些智慧城市建設過程過多強調技術發展屬性,弱化了制度更新和組織適配的重要性。對于此類唯技術論者而言,城市治理中涌現的所有亟待解決的問題皆可歸因于技術手段的不完善。城市治理中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s)都暗含技術上的軟肋,并且這些治理中的“疑難雜癥”皆可通過技術段位的升級來化解。對技術萬能者而言,城市就是一系列簡單優化問題的集合,聚攏的數據越多,技術手段越高,治理難題便自然迎刃而解。復雜的城市實踐可以分解成定義整齊的問題,可以通過數據計算來解決或優化。然而,在城市治理過程中,復雜動態的社會樣貌、個人意識和內在精神難以被有效測度和計算。對城市治理清晰化和簡單化的極端追求,極易造成對地方性實踐和知識的抹殺[11]。與技術問題相比,管理體制是治理創新面臨的主要挑戰。如果缺乏對城市復雜系統的深入理解,城市就會陷入提出錯誤問題和追尋錯誤答案的泥淖。

技術治理的單線邏輯與城市社會的復線邏輯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張力。技術障目者用理性和效率思維去思考城市治理,常常將復雜的城市系統簡化為單線條的技術維度。但是,城市這樣“有序復雜性”的系統充滿了無數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這一復雜的巨系統很難徹底理性化,執意為之只會簡化并扭曲既有的城市有機體,最終陷入理性化的牢籠而食其惡果。技術障目者放大了技術的功能,將城市治理聚焦于技術手段的迭代更新,進而選擇性地診斷那些便于通過技術工具來化解的難題。然而,在城市一線實踐中,那些隱性的利益和價值觀沖突才是矛盾生發的源頭。技術障目者誤入歧途之處在于,他們對源于社會和政治動態發展的障礙閉目不見,而將表面的技術工具視為問題化解的核心。他們心懷“技術吸納治理”的信念,堅信每個棘手問題的解決方法都可以變得“智能”,而沒有認識到制度變革才是根除治理痼疾的要旨。

第二,對深層次系統變革的漠視。作為“容器”的城市,是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地理等多種因素的集合。對技術賦能城市單一維度的過分渲染無助于智慧城市的建成。技術治理的萬能幻象容易使城市建設者過度關注技術維度而拒斥其他補救方法或擠占其他維度的資源投入,最終以技術方案掩蓋多重路徑抉擇的可能性。【這種把一切城市問題都視為技術問題的立場被密歇根大學本·格林(Ben Green)教授形象地稱為“技術障目鏡”。在他看來,戴著技術障目鏡的人相信每個問題的解決辦法都可以變得“智能”——網絡互聯、數據驅動和算法依據——以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名義。[5]】多數城市問題的化解沒有“簡潔方案”,其復雜性和矛盾性致使單純依靠技術解決的治理方案終將無濟于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城市問題的結構性、制度性因素需要同步解決,單靠智慧化的建設容易陷入技術障目的漩渦。當忽視城市貧困、數字鴻溝、社區脆弱性等問題的解決時,智慧城市常常與脆弱城市相伴相生[12]。這種任由技術“裸奔”的治理程式猶如“塞壬之歌”——它消解了整體改革的壓力,將城市治理中的機制創新長期鎖定在風險系數較低的行政技術層次上[13],最終的結果便是以技術手段的革新遮蔽制度乃至體制的變革。

在城市的技術治理中,物理性技術的效能發揮需要有政治與社會技術的適應性變革。當技術治理維度中物理性技術壓倒組織性技術時,對政治與社會領域的變革訴求便逐漸被“遮蔽”。在智慧城市的盲目迷戀者看來,假如科學方法可以設計出城市問題的最優解,政治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他們關注的是智能技術可以釋放出來的價值,并企圖利用智能技術改變具體的城市運作規則。然而,如果不能有效實現技術與制度的適配,這些價值也很難彰顯。畢竟,智慧城市的構成要件不僅是技術,還依賴于對城市社區的社會投資、改變公民行為、促進公民參與等社群活動。城市治理的技治主義不僅忽視了深層次變革,還有可能模糊城市主體的治理責任,將結構性、制度性問題單純歸結為技術性問題。長此以往,城市治理難題的解決便被鎖定在簡單的技術應用層次上,并傾向于就技術層面進行歸因問責。當城市隱患爆發時,城市主政者假借技術做“盾牌”,將問題的癥結歸咎于技術手段不成熟或者技術工具使用的錯位。

(二)技術障目術二:公民參與的賦權幻象

技術的躍遷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治理提供了工具準備,漸次打破了權威者對城市管理的壟斷。信息技術降低了政務數據的傳送成本,為政府工作透明化打開了方便之門;互聯網技術則進一步降低了多元主體協作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和影響政策議程的能力。在數字時代,公民線上參與平臺的搭建為實現城市民主描摹了一張美好的藍圖。其通過為公民賦權、供給參與硬件渠道等方式,改變了公民與政府的互動方式,為多元主體就公共議題展開協商對話提供了可能。然而,科層制治理的矛盾不會因為技術工具的改進而自行隱遁。技術剛性與既有的結構壁壘共同作用,使得技術在賦權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路上充滿了梗阻,甚至形成以滿足民生服務替代公民參與的治理實踐[14]。當人被分解為一個數據序列用以治理時,很容易只是作為治理體系的客體而存在,此時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重要性也被淡化。

第一,技術障目者將城市治理問題視為一個效率問題,認為可以用基于理性的邏輯推理加以解決。這種“信息謬誤”式信仰沒有解決城市公民參與背后的根本問題,而是將其誤診為低效或者參與渠道受阻等技術上易于改進的原因[5]54。其后果是,政府部門中以維護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價值使命被那些為了提高效率和獲得顧客滿意的行為所遮蔽。這是因為線上公民參與鼓勵一種政府和公民間的“交易型交流”[15],能夠快速、簡便地促進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其參與程序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公民互動,并將提交請求最小化,進而忽視了用戶深層次的參與和社區互動平臺的創建。對高效的公民訴求回應的重視使民意反映的渠道便利化,卻也鼓勵了參與的有限性和對本地化訴求的狹隘關注。長此以往,參與被簡化為官方對公民訴求的回應,而非促進更廣泛的公民間聯系或者獲得更有意義的雙向反饋。此外,對回應效率的過分重視也極易導致忽視居民橫向之間的關聯,進而造成社會資本培育不足的窘境。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是由“身體”(建筑環境和基礎設施等硬基建)和“靈魂”(城市文化和社會資本等軟基建)形成的統一連貫的混合體[16]。一個塞滿智慧設施的城市,某種程度上定會松動一些象征“靈魂”的社會紐帶,甚至有可能降低人格化交往的需求。

城市政治涉及多主體間利益的分配,其核心就是利益沖突與協調。從這個意義來看,城市治理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但由于技術障目,線上參與渠道極易將不同主體間利益分配的問題變為低效和信息不足的問題。對效率的過度關注,分散了城市治理者對權力結構和公民程序系統排斥某些群體聲音的注意力。不同用戶群體在線上平臺的活躍程度不同,進而造成使用“數字足跡”刻畫整體行動樣本時出現偏差。一些老年群體甚至因無法進行線上參與而淪為“數字難民”,這也會造成大數據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不具有代表性的問題[17]。可見,城市治理存在一個“效率悖論”,即:當技術的嵌入使高效的治理成為追求的目標后,“有益的低效”[18]或許是一個創造線下交往空間、擴大彼此信任關系的可能路徑。

第二,技術的賦權作用具有不均衡性。城市對技術工具的采用創造了大量有利于政府和企業的信息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企業和公民因不等量的信息占有而形成權力位差。智能技術在給政府、企業賦權的同時,也存在對公民縛權的風險。由于政府具有采納和應用技術手段的天然優勢,技術可能會不均衡地為政府增力擴能,并鍛造一個不受約束的“利維坦”。智能技術的采用,可能會助長權力的恣意蔓延,促發大量的過度治理[19]。比如,對公民生活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可以增加對治理客體的了解,但也因公民大量隱私數據的外泄而引發人被作為抽象治理數據的倫理困境。此外,在技術的梯度賦權作用下,可能會形成新的壟斷權力,如平臺型權力的勃興。智慧城市建設將極大擴張大平臺企業數據收集的規模和范圍。這些平臺型企業利用技術優勢成為公共治理信息的占有者,進而擁有價值分配和權力支配的優勢。當技術賦權的天平過于傾向政府和企業一端時,處于弱勢一端的公民則陷入了數字化民主的幻影。智能技術暗含“技術霸權”和“算法利維坦”的隱患,其在將權力意志傳遞給公民的同時,也反向形塑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形式與內容。對于大多數公民而言,新技術的采納帶來的是難以逾越的“信息鴻溝”以及俯拾即是的“信息弱勢群體”。伴隨著政府決策對大數據以及算法分析的應用,公民會愈加感受到技術對人的“反制”力量——政府借助公民日常活動的數據進行自動決策,而個人則漸次淪為數據池中微不可見的數據點。

(三)技術障目術三:政府決策的賦能幻象

城市治理搖擺于清晰的事實與模糊的現象之間,而對高質量信息的獲取和分析是影響城市問題決策科學與否的關鍵。新一代智能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質量。城市治理對智能技術的采納可以將模糊的現象清晰化處理,并通過循數而治與計算式治理[20]的模式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然而,那些試圖提升政府決策效能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科層體系的意圖,又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政府決策公共性的初衷。

第一,利用大數據挖掘到的信息可能內含歧視和偏差。當智能化技術長驅直入,覆蓋到城市“肌體”的“毛細血管”之際,利用機器算法輔助政府決策便成為政府部門的必然選擇。然而,每一項技術都由運用它的人和機構所塑造,這就使得智能技術在賦能政府決策過程中可能無法革除官僚歧視(bureaucratic discretion)的問題。公民和服務用戶在使用和獲取數字技術方面存在不平等現象,這反過來又在智慧城市的數據收集過程中造成了偏見。就城市治理中的算法應用而言,算法運作過程有其內在的技術邏輯,它體現了創造者的信念、優先級和設計選擇。看似由技術驅動的政府決策變革,實際上恰恰依賴于長期規劃的努力以及非技術的文化理念革新。希冀用純技術提升來賦能政府決策,往往難以捕捉到社會的全部復雜性。倘若不加批判地將機器學習預測的結果作為決策依據,便容易視社會歧視的產物為理所應當,其得到的結果可能只是過去的映照。此外,并非所有與決策相關的行為都可以被合理量化。基于有限的樣本量對成員行為進行數字化測度,使得使用數據訓練集擬合的模型忽略對個體化情感等未知數據的汲取,造成小樣本謬誤和信息挖掘偏差。決策數據獲取的不充分降低了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科學性、合理性,也有損于政府公共決策的合法性。

第二,機器算法輔助決策存在技術黑箱。機器算法輔助下的決策技術并非如技術專家描繪的那般“包治百病”,而是一把充滿不確定性的雙刃劍。算法決策在數理建模的基礎上改變了傳統決策所依循的知識邏輯,并以數理邏輯的加持推進智慧化決策[21]。但算法為政府決策提供的智慧化方案目前還是一個尚未打開的黑箱,依賴此種技術段位下的算法做出的決策很難保證客觀公正與完全尊重事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算法都很不透明,且難以分析或解釋。這種隱秘的算法構成“數學殺傷性武器”(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其本質是將問題分析的部分外包給程序員和統計師,而他們的原則通常就是“機器說了算”[22]。再加之人工智能系統輔助下的決策存在技術壁壘,使得算法驅動下的政府決策容易逃脫公民對其內容的監督。就算公眾對算法程序有所了解,也難以對算法決策過程施加影響。

第三,平臺型權力干擾政府決策的公共性。在智慧城市場景開發中,應用程序和智能平臺的直接開發者不是政府部門,而是作為第三方的企業平臺。作為智慧城市平臺建設的深度參與者,數字龍頭企業掌握著技術話語權,是形塑城市“智慧”形態的主導敘事者。一些數字領域催生的超大型平臺企業極易形成壟斷性權力,并憑借技術上的優勢干擾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政府部門決策,使得公共部門在維護法律規則、政治中立、民主問責等方面越發乏力。此外,數字平臺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形成委托合同關系,因此當算法平臺決策出現偏差時往往難以問責至企業層面。其內在困境在于,作為技術資源占有者的平臺公司“既未經選舉,也無法問責,卻被賦予了決定市政實踐和優先事項的重大權力”[5]136。這種治理主體的“權責分流”無疑會給政府決策的過程追蹤與責任追究帶來全新的挑戰。

四、 技術失配:影響智慧城市有效推進的三重邏輯

作為承載技術進化的城市,是諸多關系發生的場域。其中,資本邏輯、權力邏輯和生活邏輯三者的排列組合和優先次序決定了城市的具體屬性和施政策略。資本邏輯追求發展與擴張,并運用市場機制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權力邏輯謀求秩序與穩定,并在政府的高位推動下滿足官員的晉升動機;生活邏輯面向宜居與宜業,并在最大限度上為公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23]。受發展階段和歷史慣性的影響,當前城市發展更多地受到資本邏輯和權力邏輯制約。在技術障目的作用下,資本邏輯和權力邏輯擠壓城市的生活邏輯,進而偏離城市發展的人本取向。其最終導致城市發展用目標迎合治理手段,而不是將技術作為解決治理難題的工具。

(一)資本邏輯:智慧城市的轉型升級與企業的謀利動機

第四輪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以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力學等為代表的數字生產力成為引領基礎設施代際革命的新動能。新基建作為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可重塑傳統產業并孵化新興產業,進而擺脫低端發展陷阱,實現城市發展的轉型升級。新型基礎設施的興建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開啟了資本向數字化投資的廣闊市場。智慧城市建設在為公民提供便捷化公共服務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中暗含的資本邏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撬動進一步消費的“人造環境”,可以幫助資本流動,使之得以生產、流通、交換與消費。

智慧城市項目的落地具有強大的價值升值和價值創造功能,借以推動數字經濟、智慧產業規模化發展。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創造全新產品服務等方式,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將創造出新的商業機制。許多技術上領先的軟件服務和硬件開發公司正借機大力推進智能城市議程,并將城市數字化場景視為有待開拓的市場。借此涌現出的平臺型企業憑借自身掌握的技術、數據和資本優勢,儼然已掀起新一輪的“淘金熱”。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公民的工作和生活被轉換成具有交換價值的數據。公民日常活動很容易作為數據被追蹤、儲存、分析,然后被平臺型企業加以使用。許多企業也盡可能地挖掘更多數據,力圖將數據貨幣化,進而衍生出數字化轉型場景中全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權力邏輯:政府的高位推動與官員的晉升激勵

中西方在推進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具體模式雖然存在差異,但具有一個共性,即均離不開城市領導力的謀劃與推進。智慧城市首先要打造“數據驅動”的智慧政府,其中,領導力是其最重要的推動力。在智慧城市繁榮建設的背后,許多城市往往只停留在技術上的推陳出新,搭建一套“城市監測平臺”便聲稱建設了“智慧城市”,尚未實現智慧城市回應公民訴求的初衷。對其中大部分的地級市和縣級市而言,其城市規模和經濟水平也并不足以撐起一個全方位的智慧城市建設。

在晉升激勵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設在部分地方演化為城市間資源、績效的競爭。如果智慧項目做得出色,就能被樹立為全國模范,進而獲得自上而下的資金支持[24]。以智慧安防為例,同一轄區內不同部門都爭相加入治理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中。由于監控攝像頭的產權主體不同,每個部門都要搭建系統,安裝攝像頭,造成大量智能設備重復建設的問題。再如,在治理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各個部門都在打造自己的信息系統,逐步催生數字時代的“系統叢林”和“數據壁壘”。經常可見的情況是,對同一人員的信息數據,基層工作者需要將其分別錄入多個信息平臺。這就使得在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前期過程中,一些信息平臺非但沒有讓治理更簡單,反而加重了基層負擔。智慧城市建設若不是“用戶導向”,忽略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就極容易出現“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如僅是打著“智慧城市”的旗號,仍進行著資源競爭的競賽,我們便喪失了除“智慧”外的其他多種未來的可能性,最后只能是無限的智慧工程墮入舊有治理邏輯的漩渦。

(三)生活邏輯:社會的技術盲信與居民的服務訴求

人類正在進入一個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迅速模糊的世界,世界正在實現這個“奇點”。隨著傳感技術、物聯網、先進算法及以上三者的融合,再加上數據分析的出現,當前公民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去描繪城市的細節。城市網絡可為所有的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利于降低成本,優化運營,并帶來效率。城市居民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希望城市的智慧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務的可達性并增加城市生活的安全性。他們樂享智慧城市中的智能設備,并希望有更敏捷的智慧交通、更便利的智慧醫療以及更具韌性的智慧社區。智能技術為城市的進階提供了美好承諾,也極大地滿足了技術崇拜者對智慧生活的憧憬。

科技進步旨在減少人們對自我和環境認知的不確定性,從而可以在一個無序的世界中獲得更多的確定性、安全感以及預知場景。由此,人類進入了一個個性釋放和數據爆發的時代。隨著感知現實的精確度不斷提升,在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之外,公共服務的質量概念也得到重視,城市管理者需要精準遞送公共服務。技術能力的強化給城市治理難題的化解提供了支撐,也給人類帶來了某種信仰——對技術工具的盲信與崇拜。技術崇拜者認為所有技術都是好的。然而,這種思考方式限制了他們對減少數字技術缺陷和提升智慧城市惠民水平等議題進行公開討論的能力。最直接的例子莫過于機器算法創造出越來越智能的虛擬助手,其精準的預測能力使得公共服務的受眾臣服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推薦。城市居民對技術的“俯首稱臣”給了資本滲入和權力妄為一定的存活空間,技術障目術隨即貫穿于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之中。

五、 人民本位:建設足夠智慧城市的價值訴求

當下,智能技術正扮演著與歷史上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類似的革命性技術的角色,城市發展也正處于智慧城市建設的轉折點。智慧城市建設將政府與數據治理平臺結合起來,不僅推動了城市政府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公共物品,而且使地方政府借助治理平臺直接服務人民群眾。隨著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我國數據驅動的治理變革從最初的數字技術應用轉向了治理流程重塑、數據體制變革等“深水區”,不斷觸及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

21世紀技術的飛躍發展徹底顛覆了社會結構與城市生活,其賦能城市治理、改善城市生活的力量也是勢不可擋的全球趨勢。技術是解決城市問題的重要工具,但并非一勞永逸解決所有治理難題的萬能工具。這是因為,技術無法自成體系,而僅是城市復雜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起作用的好壞,取決于社會集團對其利用的好壞。”[25]智慧城市建設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應該將其當作制度變化的一個復雜過程,并承認技術賦能治理暗含的政治性質。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破除單純工具理性的追求,結合文化理念和人文關懷來體現城市發展的價值訴求。身處一個智慧化的時代,需要時刻反思的是:當我們以智慧城市為理論依托觀察城市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關系時,如何使城市不陷入技術障目的牢籠,真正實現人民本位、科技向善以及城市包容等目標。

(一)足夠智慧的以人為本之城

足夠智慧的城市建設需要理解居民生產與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并創造性地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一城市建設范式不會把城市問題視為優化的對象,而是把政策目標放在首位,并充分認識到人和制度的復雜性,進而從整體上考慮如何更好地滿足公民的需求。足夠智慧的城市不是要人民適應技術,而是要技術適應人民;不是要調整社會目標與價值標準來迎合技術,而是要讓技術服務于社會需求與政策推進[26]。相關智慧設施的更新應立足于本地居民的生活體驗,而非權力當局和技術公司自上而下的理性規劃。以人的體驗感和獲得感為落腳點,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初心所在,亦是檢驗其成功與否的衡量標尺。

足夠智慧的城市建設需要確保城市智能化能夠促進民主價值,并要著力培育智慧公民,提升公民數字素養。城市的智慧化升級不是人民的他組織被動參與,而要注重人民的自組織塑造城市系統,最廣泛地吸納公民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27]。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性可用資源來建立在地性參與網絡。只有充分調動城市中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才能在對話、協商與反饋中促進地方性知識生產和社區能力建設,進而將“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落實到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之中。智能技術確實是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但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還是城市居民。市民作為城市生活的主體積極參與和使用智慧設施,可以讓技術真正釋放出能量。

(二)足夠智慧的科技向善之城

足夠智慧的城市建設需要警惕那些極力鼓吹技術可以超越歷史和政治創造最優方案的人。技術是中性的,它的好壞取決于我們如何使用它。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應著力避免使城市淪為技術至上主義的犧牲品。在具體的數據治理過程中,要遵循公開、透明和可溯源的原則,努力構建一個安全與高效并重的數據治理制度體系,并對數據擁有者及時予以必要的權益保障[28]。智慧城市的本質屬性是服務于居民的需求,要遵循城市社會的運作邏輯而非智能技術的算法邏輯。智慧是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對技術關注的重心應該順理成章地轉向技術試圖解決的社會需求。

城市是一個復雜而待完善的巨系統。技術要想適配城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實施的環境與方式。最優的智能系統僅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發揮最大效能。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所表現出的屬性特征各有差異,需要依據城市經濟社會環境需求適配相應的技術,進而通過對技術的有效嵌入和融合,以及對制度環境進行改革,實現技術價值的最大釋放。智慧城市的建成,必將通過變革城市政治和權力格局,而不是通過創造任何形式的技術烏托邦加以實現[5]12-15。對城市智慧的過分追求可能阻礙城市的有機發展,使城市最終走向被科技異化的“異托邦”。城市的高效發展不在于采用高尖端的技術,而在于使用與社會類型相匹配、與治理環境相適應的“恰當技術”。

(三)足夠智慧的數字包容之城

足夠智慧城市中的服務供給要明確區分能夠被自動化的公民與不能被自動化的公民,實現數字化服務的異質化群體包容。如果不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包容不同的人群上,“數字鴻溝”有可能成為地區、階層和種族的鴻溝。智慧城市中公共服務數字創新的目的不該局限于提升服務效率,而應將目標錨定為促進整體智治和實現城市正義。因此,決策者需要謹記智慧城市中不該有“局外人”,其利用技術手段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初衷也應該是確保服務提供的包容性。

新技術的普及具有顯著的群體不均衡性。囿于技術發展水平與城市治理能力間存在“異步”的困境,數字鴻溝因缺乏有效的干預機制和救濟渠道而不斷加深。城市智慧化的轉型升級本身要以造福生活為宗旨,并切實契合“美好生活”的方向。以“用戶視角”而非僅僅局限于“技術視角”來打造一個更加包容的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旨。

六、 結 語

伴隨著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個技術應用上無遠弗屆的智慧城市被視為技術賦能城市進步的全新形式。而海量的治理數據、強化的計算能力支持了這一愿景,世界各地的城市正變得更“智慧”。在技術的賦能下,城市插上了技術的翅膀,在歷經前工業城市、工業城市、信息城市的演化后,正逐步邁向智慧城市。自古至今,無數的思想家從不同側面對不同歷史階段的城市進行過定義,“自由”“開放”“新穎”等字眼有之,相伴而生的“沖突”“混亂”“緊張”等字眼亦有之,其中所蘊含的城市流變中的生活邏輯、經濟邏輯與權力邏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推動著人類文明變遷的步伐。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一書中展示了對城市盲目技術化的憂慮,他認為:“我們現在的機械——電子設施大規模地擴大,而它的社會目的絲毫未改,也不試圖把它們的產品轉化為較高的人類聯系的項目上來,其前景仍然是不祥的。”[8]578城市蘊含著人類最初、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然而囿于過度的資本、工業、技術等外部因素,城市現代生活的塑造正逐漸遠離人類最本質的訴求。

當下,城市數字化轉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迫切需要追問數據驅動的智慧城市如何產生與應用。如果對智慧城市建設缺乏足夠的反思,未來的智慧城市可能只是反映了某些利益群體的愿景,而不是更廣泛的社會期盼。智慧城市建設究竟是善徑還是歧途,關鍵是其建設過程中是否以人為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設萬不可眼中有“數”,心中無“人”。對于城市治理來說,價值驅動和技術驅動缺一不可。人民城市解決城市服務的動機問題,智能技術解決城市治理的能力問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合理路徑應該是智慧設施的技術適配人民城市的理念,并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共推足夠智慧的城市建設。

LEFEBVRE H. The urban revolution[M]. Robert Bononno, trans.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2] 郭昊,商容軒,米加寧. 智慧城市:理論緣起、進展與未來方向——基于文獻挖掘的發現[J]. 電子政務, 2022 (1): 63-73.

[3] EUKLIDIADAS M. Smart cities that failed along the way[EB/OL]. (2019-11-27). Tomorrow City, https://tomorrow.city/a/smart-cities-that-failed-along-the-way.

[4] GULATI P. 49% of over 5,000 projects for smart cities unfinished as deadline nears[EB/OL]. (2021-07-04). Business Standard,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article/current-affairs/nearly-49-of-smart-cities-incomplete-targets-distant-as-deadlines-loom-121062500133_1.html.

[5] 格林. 足夠智慧的城市:恰當技術與城市未來[M]. 李麗梅, 譯.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0.

[6] SASSEN S. et al. Call to urbanize technology[EB/OL].[2022-11-21]. https://urbanai.fr/call/.

[7] 焦永利. 城市進化與未來城市:回溯與展望[M].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21: 86.

[8] 芒福德. 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 宋俊嶺, 倪文彥, 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7-9, 88, 578.

[9] 卡斯特爾. 網絡社會的崛起[M]. 夏鑄九, 等, 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0] 韓志明. 技術治理的四重幻象——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技術及其反思[J]. 探索與爭鳴, 2019 (6): 48-58.

[11] 斯科特. 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M]. 王曉毅,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 487-490.

[12] DESOUZA K, SMITH K, 王奎明. 追趕智慧城市潮流:我們是否已迷失方向[J].探索與爭鳴, 2018 (8): 4-10.

[13] 黃曉春. 技術治理的運行機制研究——關于中國城市治理信息化的制度分析[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8: 29-30, 254.

[14] 肖唐鏢. 技術型治理轉向的中國實踐[J]. 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 2021(5): 3-12.

[15] HAN H. How organizations develop activists: civic associa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95.

[16] WAHLSTRM M, KOURTIT K, NIJKAMP P. Planning cities4people—a body and soul analysis of urban neighbourhoods[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20, 22 (5): 687-700.

[17] LFGREN K, WEBSTER W. The value of big data in government: the case of “smart cities”[J]. Big Data amp; Society, 2020, 7 (1):1-14.

[18] GORDON E, WALTER S. Meaningful inefficiencies: resisting the logic of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in the design of civic systems[M]// GORDON E, MIHAILIDIS P. Civic media, technology, design, practi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6:" 245-255.

[19] 呂俊延. 精準扶貧場域下技術治理異化的表征與生成[J].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 2021(1): 103-111.

[20] 闕天舒, 呂俊延. 智能時代下技術革新與政府治理的范式變革——計算式治理的效度與限度[J]. 中國行政管理, 2021(2).

[21] FINN E. What algorithms want: imagination in the age of computing[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7: 6.

[22]" 奧尼爾. 算法霸權:數學殺傷性武器的威脅[M]. 馬青玲, 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8.

[23] 陳水生.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生產的三重邏輯及其平衡[J]. 學術月刊, 2018(5): 101-110.

[24] 于文軒, 許成委.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理性與政治理性——基于147個城市的實證分析[J]. 公共管理學報, 2016(4): 127-138.

[25] 芒福德. 技術與文明[M]. 陳允, 等, 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9.

[26] 鄭磊. 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內容、路徑與方向[J]. 探索與爭鳴, 2021(4): 147-152.

[27] 劉淑妍, 李斯睿. 智慧城市治理:重塑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模式[J]. 社會科學, 2019(1): 26-34.

[28] 唐皇鳳. 數字利維坦的內在風險與數據治理[J]. 探索與爭鳴, 2018(5): 42-45.

Breaking the Tech Goggles: Constructing a City

That Is Smart Enough

LIU Shuyan, LYU J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key kinetic energy for the stage evolution and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cities. With the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y, cities have successively undergone the development forms of pre-industrial cities, industrial cities and information cities, and are now moving towards the advanced stage of smart citi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obsession with technical means can easily lead to the illusion of tech goggle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illusion of simplification of complex problems, the illusion of empower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illusion of empowere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Under the effect of tech goggles,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the logic of power can jointly squeeze the logic of urban life, making urban developme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In order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tech goggles, building a smart enough city is a reasonable goal for urban development. A smart enough city should include the three core concepts of people orientation, technology for good and digital inclusion. The logical wa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ies is to combine the technology of smart facilities with the idea of people’s city, and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rt enough city and build a better future for the city.

smart city; tech goggles; people’s city; urban digitaliz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色网在线视频| 青青操国产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在线欧美国产|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黄色一级片| 91丝袜乱伦|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亚洲色图狠狠干| 狠狠干综合|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在线精品自拍|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www.国产福利|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色天堂无毒不卡|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欧美在线三级| 1024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久久香蕉国产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毛片| 久热精品免费|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日本午夜影院|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青青|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va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偷拍|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无码一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