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運河的保護與發展背景下,鄉村景觀成為展示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為實現美麗鄉村建設高品質、高質量發展,勾勒出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鄉村景觀設計中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深度挖掘鄉村特色風貌,融入現代設計理念,綜合運用,呈現現代化的運河村落景觀。通過分析常州段運河沿線鄉村設計,探究運河文化村落的景觀表達方法,為今后運河村落景觀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運河常州段;鄉村景觀;景觀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大運河常州段鄉村景觀設計研究”(SJCX22_1302)研究成果。
習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0年7月,常州頒布《常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提出要將大運河常州段建設成為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游長廊。規劃的提出是推動常州運河文化經濟新發展的觸發點,是推動運河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助推手。
在現代化景觀設計范式的影響下,鄉村建設模式逐漸固化,制約了運河文化鄉村地帶的多元發展,讓處于運河文化帶的鄉村逐漸遠離滋養他們的運河。運河傳統文化、鄉村文化作為人類精神延續的命脈,沿線鄉村如何依托其文化打造充滿魅力的宜居特色村莊,成為運河沿線鄉村景觀設計的關鍵。本文通過對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鄉村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期對其他運河鄉村景觀設計有借鑒意義。
一、鄉村景觀是運河文化呈現的重要載體
(一)運河文化是沿線鄉村的瑰寶
鄉村景觀在漫長的歲月中,演變出了不同特色的風貌特征。運河文化,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特定的歷史環境、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為運河文化增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因而運河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印記。常州所屬的江南運河段是最繁忙的運河段,運河水分支出多條毛細血管,滋養了流經的土地,造福一方居民。運河是調節著生態系統的重要單元,是南北經濟的主要傳輸帶,也是不朽的精神文明帶。
(二)鄉村景觀體現運河文化的內在靈魂
生生不息的運河彰顯著民族文化自信,推動運河文化傳承發展和運河地域鄉村的發展,是促進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不固態化、模式化的文化支撐。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需要利用藝術手法將運河文化凝練、提升融入進鄉村景觀規劃建設中。運河文化需要鄉村做載體來呈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也需要依托運河文化,兩者相互交融,共同繪制著美麗鄉村的畫卷[1]。
二、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鄉村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
本次調研設計大運河常州段牛塘鎮丫河村、鄒區安基村、鄭陸鎮牟家村、薛家鎮老西莊村、橫山橋鎮五一村、奔牛史陳家村等六個運河沿線村落。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改善人居環境和調整升級產業,切實提升了村民幸福感,鄉村變得更加美麗,村民生活得更加富足,從而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常州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通過對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部分鄉村的調研,筆者發現依然存在不足。
(一)鄉村景觀建設缺乏特色
經過道路黑化、河岸清淤、建筑改造,鄉村空間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景觀規劃設計中直接的套用讓鄉村呈現出相似的景象。部分鄉村建筑通過統一改造、修復、新建,形成了風格較整體的新農村景觀面貌,表達出新式鄉村建筑符號。如安基村內的戲臺建筑裝飾有“觀音兜”形式的單峰封火墻,展現出村落獨特的文化符號。但在碼頭商業街段的建筑設計中并沒有體現出建筑特征,一幢幢筆直的現代水泥建筑佇立在河邊,顯得格外特殊,并不能和村內景觀風貌融合起來。
(二)產業結構調整不夠優化
受城市現代化進程、旅游文化以及商業利益的影響,鄉村景觀環境空間也在做出改變與革新。調研的鄉村都是一幅現代化旅游村落的樣貌,部分鄉村為迎合游客的需求,村內增設了大面積的硬質廣場、娛樂場地、沿河漫步道、文化游覽區、碼頭商業區等活動設施。從商業觀念上來看,村內全面推廣旅游業,加快土地流轉,同時保留部分農田以營造鄉村風光,在消費主義盛行的風氣下,將鄉村景觀營造與熱門打卡點結合,以滿足吸引客流的需求,鄉村景觀與現代消費觀的結合產生了一種新型鄉村風貌。整個村落產業布局以文旅民宿為主,餐飲類是游客消費的主要場所,將鄉村傳統農業產品端上餐桌,強化鄉村概念。村內有各式各樣的鄉村傳統民俗手工藝,不僅向游客展示了生活方式,也通過售賣紀念品創造了產業價值。但是,這類鄉村景觀與商業的直接結合并不能將村內產業風貌完全呈現,并且在現代商業的沖蝕下,傳統文化的生存也成為問題。從產業結構上來看,由農業向服務業進行轉變可能會為村內帶來更高的收入,但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是又一大問題。
(三)精神文化展現不充分
通過調研,發現很多村莊都在村內建設了村史館,這很大地提升了歷史文化底蘊。而部分鄉村在進行歷史文化闡述時僅僅是利用展板形式為游客進行展示,缺少文化體驗感,導致文化在鄉村的整體感受度低,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共情景觀。因此,鄉村文化在景觀規劃設計上的體現不僅僅是潦草的謄寫,而是在人的心理認知上給人們帶來鄉村文化氛圍的感受。
三、大運河常州段鄉村景觀設計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以及陸地、天空交通的發達,運河作為交通運輸的職能逐漸減退,運河沿線鄉村大多只能享受到運河水的農業灌溉價值,運河作為景觀的觀賞價值也隨之消減。在運河文化振興的美麗鄉村景觀設計背景下,景觀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視覺景觀感受,還要滿足居民的需求與精神上的充實,因此要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設計中,尤其是不得破壞當地多年以來的生產、生活、生態肌理,這就需要整合鄉村特有資源,依托當地文化,背靠當地產業進行設計。同時要具有“反規劃”的設計思路,將生態自然、文化資源放在設計的關鍵一步,反對以經濟利益作為設計規劃的最終目標,而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根本追求。運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需要得到重視。在村落規劃設計中,需要發揮運河常州段沿線地域特色,遵循基本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進而建設文化深厚、自然和諧的運河文化村,打造出別具特色的新時代運河文化鄉村[2]。
(一)經濟產業發展的循環性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而鄉村卻面臨著受農業技術阻礙、資金基礎薄弱、自然資源匱乏等難題,低效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困擾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建立優質的產業循環模式,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是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起始點。景觀規劃設計時需要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各類產業協同發展,對鄉村發展做出科學定位。協調好農業生產、旅游業、服務業等產業結構的比重,加快村落轉型升級。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特色文化節、民風民俗展示活動,展現當地民俗文化,突出村落中的場所精神,使村民、外來游客能夠獲得強烈的心理感知,加深文化民俗記憶,拓寬第三產業中的文化廣度與文化內涵。運河常州段擁有歷史悠久的文脈特色,因此鄉村建設能夠最大限度依靠常州段運河文化長廊優勢,將運河文旅產業與鄉村建設相融合,充分發揮運河名片效益,將常州段運河千百年來孕育的紅色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等文脈內涵融入進鄉村設計中,促進“運河+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做大做強鄉村文旅經濟,使運河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經濟效益。如老西莊村在村內設置的初心小院、紅領巾館,將紅色教育基地融入村內活動空間,既豐富了村民業余生活,又吸引了游客進行游學等活動,延伸了鄉村旅游產業鏈,推動了鄉村經濟產業發展,實現村民多渠道就業、多元化增收。
(二)鄉村肌理的多樣性
運河沿線的鄉村肌理承載著運河的歷史,保存著歲月的痕跡和記憶,具有生態文化的保護價值。但是,由于部分工業化、產業化的生活和生產模式對原始村落環境的干擾,原有村落肌理受到破壞,使得鄉村環境丟失了原始韻味,導致運河文化無跡可尋。鄉村肌理是分辨場所區域的形象圖示,北方與南方鄉村肌理相比不盡相同。南方水網密布的農田,從空中俯瞰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不同鄉村之間各具特色,失去原有的肌理將會失去地域特性。因此,保護運河地段生態肌理,保持生態多樣性及地域特色,是運河沿線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重中之重。
(三)傳統文化的繼承性
運河貫通了南北,不同地域的運河文化反映出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村莊風貌。如江南運河段繁忙的船運至今還在流轉,而北部運河接近枯竭或已經消失。運河不僅是船運與經濟交流的紐帶,同時還見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豐富飲食文化、民風民俗文化。在鄉村景觀更新的框架下,強化對運河文化融入的設計,更需要保持整體繼承性,尊重運河文化的內涵和與鄉村景觀的交流共生 [3]。
(四)景觀空間的科學性
鄉村景觀空間結構與地理位置關系密切,在運河沿線村落景觀更新設計時,需要符合當地已有的道路、水系、村落等形成的圖地關系,促使景觀廊道、景觀斑形成的合理性[4]。鄉村公共空間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由活動廣場、特色民宿、精品菜園、黨員教育基地、鄉村博物館等構成,滿足了村民活動、娛樂、休閑和游客游覽、體驗、交流的功能需求。因此在規劃設計中需要考慮到村民的活動范圍及使用率,以線(運河沿線)穿點、以點帶面地打造村內游覽、休憩、文化景觀帶,使運河文化的融入更加和諧,分布更加科學。如安基村依靠大運河文化帶并依托“燈具之鄉”產業優勢,根據“運河慢村、時光碼頭”的市場定位,構建了“一帶六區多點”的景觀結構。一帶是指運河文化風光帶,六區包含燈具文化創意區、歸園田居民宿區、半畝菜田認養區、森林拓展體驗區、水上燈市休閑區和高速公路生態保育區。“燈”與“運河”成為了安基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題元素,產生了一系列連續不同的景觀空間。以安基食堂、“那個碼頭”為特色的商業餐飲鏈,以菜園、花海為主題的生態農旅鏈,以濕地公園、運河生態廊道為依托的休閑景觀鏈,以燈博館、文創基地為平臺的文化文旅鏈。以“黨建+文化+旅游”為主題,讓運河文化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開發具有安基特色的黨性教育陣地。安基村多角色、多參與、多入口的鄉村景觀規劃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塑造出能夠融入自然、彰顯運河文化的鄉村景觀。
(五)資源利用的合理性
鄉村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運河文化是其中燦爛的一支。合理、經濟、生態化地利用資源,是鄉村景觀規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原有鄉村農業文明背景下,將運河文化置入其中,建造運河文化鄉村博物館、運河文化民俗館,可以展示運河在時間、空間上的歷史變化。開發運河文化中的民俗活動、美食、工藝品,恢復運河興旺時的樣貌,吸引游客前來觀光,讓游客感受到大運河作為世界遺產給人民生活的帶來的巨大變化。將運河資源整活,既可以促進經濟消費,又能提升大眾的精神文化素養,讓大眾在游玩、體驗、品味中增加對于運河的了解。資源在鄉村活了起來,流淌在鄉村的血液中,才能真正使鄉村愈發興旺。
(六)人居環境的地域性
傳統村落是人類發展的起始點,運河是傳統村落賴以生存的重要交通命脈,鄉村人口仍是人口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現代城市生活的污染加劇,人們越來越向往鄉村生活環境,人居環境的改善是提高鄉村生活質量的重要準則。鄉村聚落中建筑的分布、構造、肌理與質感都是一個地方地域文化的獨特呈現。運河由北向南流淌,不同河岸區域的建筑構造皆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感能在心理上給人們帶來對比,使人們對不同流域的鄉村文化產生不同的認知。通過對文化景觀系統及節點要素的梳理和維護,繼承和發揚傳統民居風格,彰顯地域特色[5]。
(七)植物利用的本土性
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要以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植物品種為主。在調查的鄉村中可以看到部分鄉村保留了當地原有的銀杏、桂花、水杉、垂柳、香樟等鄉土樹種,保證了物種的多樣性,增強了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同時,考慮到視覺景觀效果,運用大面積的波斯菊花海、籬笆等獨特的景觀,利用孤植、叢植、群植、林植等種植造景手法,合理處理陸生植物與水生植物的搭配方式,并且配以不同形式的花壇、花架、花鏡進行點綴,打造不同氣氛的景區,營造出具有多種形式的鄉土植物景觀效果。另外,考慮到鄉村的農業生產情況,村莊內許多地方都有經濟農作物的景觀營造,如果園、花圃等,將農業生產與當地自然風貌融為一體,形成了物種豐富、生長良好、造景形式多樣、具有經濟價值的鄉土植物景觀群落。在農業景觀方面,安基村地理區位靠近近郊,水土富饒,綠樹成蔭,有非遺特色品牌蘿卜干產業,在安基村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為村莊的文旅產業注入新活力,也進一步拓寬了村強民富的渠道。通過增加本土植物,以達到平衡生態系統的效果,同時對景觀空間的優化節約了經濟開支,降低了植物維護成本,形成了安基村獨具鄉村特色的綠色景觀帶[6]。
四、結語
運河沿線鄉村景觀建設在滿足人們現代生活需求的同時,還需要在營造過程中創新地融入文化特色來彰顯鄉村的獨特氣質。在當前城市商業化的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氛圍逐漸游離,因此在構建新型鄉村景觀的進程中,需要考慮多方因素。以“產、農、人、文”一體化為導向,合理規劃布局,升級產業結構,提煉鄉土文化,尊重、保護自然,打造適宜人居、吸引游客、產業發達、繼承傳統、自然和諧的運河鄉村景觀聚落,使運河沿線鄉村能夠在新時代通過更和諧且保留傳統地域特色的方式呈現,有利于早日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林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16-24.
[2]俞孔堅,李迪華,李偉.京杭大運河的完全價值觀[J].地理科學進展,2008(2):1-9.
[3]謝花林,劉黎明,李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園林,2003(3):39-41.
[4]王向榮,韓炳越.社會、生態與藝術的融合[J].中國園林,2005(1):13-19.
[5]翟永真.鄉村文化旅游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6]王麗潔,聶蕊,王舒揚.基于地域性的鄉村景觀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園林,2016(10):65-67.
作者簡介:黃晨,常州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通訊作者:劉蘇文,常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