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會展行業的發展應遵循綠色理念,這是會展產業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取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戰略目標,會展業迫切需要走出一條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多經濟產出的綠色發展道路。
關鍵詞:綠色會展;可視化分析;對策研究
會展是包含會議、展覽和大型活動在內的集體性經濟活動,是傳播先進科學技術、文化的窗口,也是溝通和開展國內外經濟貿易與合作的橋梁。其經營涉及交通運輸業、旅游業、餐飲業等,產業帶動系數達1∶9,有經濟發展助推器、朝陽產業之稱[1]。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會展業過多注重經濟效益,導致資源浪費、生態失衡,以致會展業不再是“無煙行業”。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戰略目標,會展業迫切需要走出一條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多經濟產出的綠色發展道路。
本文基于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從學術角度梳理并總結了綠色會展研究領域現有的理論研究,對其概念界定、發展現狀、評價指標等進行系統闡發,以期為會展行業的綠色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樣本文獻檢索
(一)文獻檢索
為提升文獻樣本的系統性,本文按照系統檢索策略在中國知網、萬方中文數據庫與Web of Science外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收集、篩選、評估和信息提取,檢索時間限定為2022年5月。本文以“綠色會展”為關鍵詞,以“綠色or生態or低碳or可持續”與“會展or展示or展覽”等作為高級檢索主題詞,結合符合主題的高水平文獻后的參考文獻,提高樣本文獻查全率。
(二)文獻樣本篩選
文獻篩選遵循PRISMA聲明。首次檢索共獲得綠色會展相關文獻2001篇,排除重復后進行納入與排除標準評估(如表1),從中獲得綠色會展相關文獻1505篇,作為初始研究樣本。通過全文質量評估進一步篩選后,共有246篇文獻符合篩選標準與質量要求。從參考文獻中獲得31篇樣本文獻,最終共有277篇文章納入分析。
二、文獻樣本分析
本文基于樣本文獻數據庫,采用數據可視化軟件CiteSpace為研究工具,將綠色會展領域的研究歷程集中展現,并選擇關鍵詞、機構等不同節點,對其發文量、研究熱點及新興趨勢進行多方探討。
(一)發文量分析
本文對2000—2022年綠色會展研究文獻的發文量進行分析并制成時間分布統計圖(如圖1),數據顯示,我國綠色會展研究起步于2000年,2000—2004年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均在30篇以下,2005年起發文量呈穩定增長趨勢,2018年發文量達頂峰184篇。
結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脈絡可知,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生態秩序也遭到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異化,從政府到個人都逐步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共生共榮,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2]。隨著1999年“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未來五十年”《財富》全球論壇的成功舉辦[3],會展業開始轉型升級,國內外學者開始探索綠色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綠色會展研究理論呈逐年增多趨勢。
本文按照綠色會展發展的脈絡,大致將其發展歷程分為兩個時期,即2000—2009年的探索期和2010年至今的發展期。探索期是人們認識到科學發展的必要性后,對綠色會展研究進行初步討論與探索,但基本上停留在宏觀層面。十八大報告從國家層面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后,綠色會展進入高速發展期,涌現了較多研究文獻,其研究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拓展,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趨勢,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向綠色會展理論研究滲透,出現了眾多會展經濟綠色發展的現狀分析、實現路徑以及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
(二)機構與作者分布分析
運行數據可視化軟件CiteSpace進行機構分布情況分析,設定時間跨度為2000—2022年,時間切片為1 year,TOPN=50,獲得節點數N=170,連線數E=57,密度Density=0.004的知識圖譜(如圖2),由生成圖譜可知節點數較大的機構有國家會議中心、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理工大學,說明在我國綠色會展領域下這3所機構的研究發文量較多、學術科研力量較強。連線數代表節點(機構)間的關系緊密程度,圖譜顯示各節點的連線數較少,說明我國綠色會展領域下的機構關系不夠緊密,合作意識不強。
(三)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對論文研究工作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對綠色會展領域高質量論文關鍵詞進行分析梳理后,有利于追蹤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使用CiteSpace軟件LLR算法生成關鍵詞聚類后制作綠色會展研究關鍵詞時間圖譜(如圖3),得到8個關于“綠色會展”文獻關鍵詞聚類標簽,該關鍵詞聚類視圖 Q值為0.6079(Q值為模塊值,Qgt;0.3時表示聚類結構顯著)。按照聚類標簽順序每一聚類S值分別為0.872、0.85、0.827、0.899、0.995、0.922、0.912、0.932(S值silhouette為輪廓值,當Sgt;0.5聚類結果較為可信)。綜上,此關鍵詞聚類結果較優。
根據圖3可以得出2000-2022年國內綠色會展研究關鍵詞熱點詞主要有綠色會展、低碳經濟、會展場館、低碳會展、綠色設計。在這8個聚類中,中心性比較高的關鍵詞為綠色會展、低碳經濟、綠色設計、低碳會展、發展現狀與對策等。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收集到的樣本文獻關鍵詞進行突發性探測分析,并以表格形式對探測結果進一步梳理匯總、對比與分析(如表2),可以發現早期綠色會展的研究重心主要聚集在循環經濟的運用、會展場館的構建等宏觀層面。隨著理論研究不斷深入與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研究重心發生漂移,主要集中在低碳會展、綠色會展對策研究等方面。從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看,隨著國際、國內局勢的轉變,綠色會展實踐路徑和產業轉型升級引領了新時代我國綠色會展研究熱點??傮w來說,2000-2022年國內綠色會展研究熱點聚焦的主要學術領域是低碳理念在會展業的運用、綠色會展發展與實現途徑、綠色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
三、我國綠色會展研究進展
基于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得出綠色會展領域研究熱點,并結合文獻樣本對理論研究進行進一步分析與歸納。
我國會展經濟發展之初是由政府強勢主導。2004年后,政府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并相繼頒布了許多放寬會展項目審批制度的政策。2011年發布《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明確展覽業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功能定位應遵循的基本方針;2021年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發〔2021〕4號),提出了促進會展業綠色發展的對策和建議,引導建立會展產業綠色標準和促進辦展設施循環利用。以上政策法規的發布大力推動了我國綠色會展的高速發展。
(一)綠色會展的概念界定
綠色會展的概念界定是研究的基礎,涉及其研究理論框架的精確和科學確定以及評價體系構建問題。目前綠色會展的概念尚未形成普遍性共識,其最初被視為一種利用綠色特裝建造、控制展會上各種資源的新型會展方式。
不同學者分別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對綠色會展概念做了進一步的解讀與補充。Pasanen[4]、Woord[5]、張宏遠[6]、肖志慧[7]等學者從地區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闡明會展活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應,并對其中存在的協調關系進行研究與探討[8]。陳宜平[9]、胡平[10]、姜璐[11]等學者基于會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分析綠色會展活動的組織運營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著重探討了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可持續會展項目的認識,充分考慮了會展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可持續性。隨著對理論研究的深入,更多學者從會展細節出發,提出更多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技術研究。如任曉璐[12]等學者認為要控制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魏雅莉[13]等學者認為要設計綠色生態的展示道具,等等。
綜合上述觀點可知,國內外學者大多從會展效益、政策、能源利用、技術等多角度分析會展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績效指標[14],理論研究探討的重點使得綠色會展概念界定的側重點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我國的綠色會展是基于會展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兼顧社會、經濟及環境等三大因素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需要會展項目的組織者、執行者、參與者等多方合力共同實現會展項目價值的最大化。
(二)我國綠色會展發展現狀
由于會展發展呈現出較強的系統性、綜合性和交叉性,國內對于綠色會展的研究更多地是借鑒管理學、旅游學及其它學科理論和方法指導實踐,當前在我國會展業生態化發展中已經初見成果,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一是綠色會展的理念已被社會各界普遍接受,綠色化和專業化、品牌化、智能化和國際化的新趨勢已成為今后會展業發展的方向[15];二是綠色會展設計日臻完善,綠色會展在選址、設計、材料和搭建技術上逐步規范;三是綠色會展標準體系受重視程度得到了提升。
但相比已經制定具有實際操作性研究理論的國際會展強國,我國的綠色會展研究仍有較大發展前景。行業協會眾多學者對綠色會展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探析(如表3),問題主要包括場館規劃、項目運營與管理、思想認知、制度建設和供應鏈建設6個層次。從會展項目縱向脈絡來看,表現在會展項目前期策劃不到位、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如運營期間的粗放經營、供應鏈體系的不健全、資源利用率不高、展會后期垃圾污染等。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1.綠色觀念淡薄。綠色會展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晚,會展業快速發展和人才培養滯后之間存在矛盾,大部分會展項目設計仍停留在傳統模式。且綠色觀念尚未具體落實到會展項目全周期的實踐中。
2.經濟利益驅使。會展項目存在長、短期利益的分歧,其高回報、高收益特質直接和間接地拉動了辦展區域交通、旅游、廣告、裝修、餐飲、零售、表演、媒體及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這一特質驅使利益相關者過多地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選擇經濟成本較小的非生態環保材料。
3.政策保障缺失。就全國而言,國內發達城市在會展發展上出臺了相應制度、規范及獎勵政策,但對于綠色會展的優先發展、關注力度還有待加強。此外,綠色會展并非單一體系,與周邊產業供應關系緊密,在展館、參展商、專業賣家、賓館、會展配套服務公司等方面尚未形成綠色環保政策監管體系。
(三)我國綠色會展實踐對策
發展綠色會展是一項立體的系統工程,有眾多會展機構、研究人員在分析我國綠色會展環境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實踐對策。較多學者認為,為推動綠色會展在我國的良性發展,需運用政府、企業及公眾層面上的多方合力,對綠色理念體系進行全方面研究,具體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探索:
1.會展理念綠色化
與傳統會展“邊建設邊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相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會展理念綠色化是會展產業踐行生態經濟取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媒體應借鑒國內外有關科研成果和成功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對綠色會展(如奧運會、世博會、進博會)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全面報道和深度發掘,使綠色會展概念深入人心,從而為中國會展業迅速邁入生態發展通道,提供有力的輿論引導和社會支持[16]。
2.會展政策綠色化
建立和完善綠色會展政策,對其健康有序發展至關重要。一是政府應根據我國會展實際,借鑒現有綠色會展標準,在市場監督、設計規模、環保材料循環使用、能耗及噪聲標準方面做出清晰闡述,促進會展業良性發展。二是要健全綠色會展管理、技術標準與評價指標,積極推進第三方認證工作和綠色評級審查制度,完善綠色會展供應體系,加大供應商綠色建設力度,對提倡資源節約、減少污染的會展企業,利用政策傾斜給予大力支持。三是應繼續強化生態化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轉型,實現節能減排、再循環、清潔能源等技術的革新發展。
3.會展規劃經營綠色化
擁有綠色環保水準的展覽場館是發展綠色會展的先決條件。為此,首先要全程把控場館規劃的各個方面,制定中、長期的合理分期建設規劃,從場館選址、內部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都要強調生態化。其次,會展企業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低碳經濟為目標,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會展設計,最大限度地杜絕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最后,會展組織者應將綠色發展理念納入會展場館開發經營方案之中,制定周密的資源節約實施方案,統籌規劃并考察檢驗會展項目材料、技術、裝備、人員等方面,防止以破壞環境為前提的會展經營管理方式。
4.參展行為綠色化
會展組織者要積極引導參展企業、觀眾配合實施綠色展覽措施,在綠色會展理念設計、行動監督等方面形成全民參與態勢,提高公眾參與綠色會展的積極性,為會展業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此外,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后疫情時代數字展覽具有發展可行性,可將實物展覽與數字展覽結合,提高會展范圍、效率及收益,降低企業成本,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從而促進我國綠色會展的深入發展[17]。
四、我國綠色會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實現“綠色會展”最基本的前提之一是要從整體上把握會展產業發展現狀,因此,需要科學、完善的綠色會展評價指標體系,相關組織機構及研究人員嘗試性地構建綠色會展評估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會展經濟的綠色發展。
國外關于綠色會展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目前關于綠色會展比較有影響力的標準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事件持續性管理體系(ISO 20121:2012),該標準基于可持續性原則要求在會展全生命周期中控制和平衡會展活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會展產業理事會等協會共同制定的APEX/ASTM綠色會展標準,為會議組織者、會展企業和相關服務部門提供住宿、交流與營銷、展品、現場管理等9項內容直接相關的流程提供參考標準;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制定的活動組織者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規范了會展項目場地選擇、交通運輸、人員培訓等關鍵因素,并初步建立了展后綠色評估框架。
雖然國內會展的綠色發展起步較晚,但在評價標準制定上仍有較多成果。目前關于綠色會展比較有影響力的標準有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2015年聯合發布的《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31598),該標準以《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為藍本制定的國家標準,總結了可持續管理的12個步驟,要求在會展組織的各環節體現出可持續性原則,并以此標準申辦、舉辦了2022年冬奧會。該標準可以為所有種類的大型活動提供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與指南,因此綠色會展針對性不強。同時,我國發達城市陸續出臺了區域性綠色會展評價體系,如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綠色展覽會運營導則》(DB31/T 1112-2018)、浙江省會展行業協會發布的《綠色會展標準體系》指南》(T/ZCEIA 002-2019)、成都市會議及展覽服務行業協會發布的《綠色會展評價規范》(T/CCESA 001-2021)、成都會展聯盟發布的《綠色展會評價規范》(T/CECU 001-2021)等。
此外,較多會展領域的研究人員嘗試性地提出了綠色會展評價體系標準。學者宋冰雪基于循環經濟理論和會展項目的綠色發展情況和運營模式,從社會效益、項目管理、經濟效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5個方面,細化成24個緯度下的67個指標,建立了綠色會展評價指標體系[18];孫根緊、張潔琳、王丹學者通過主成分分析法,賦值基礎數據與指標,基于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層次,從展館設施、細化展覽設計、組織運營、資源管理4個方面入手,細化構成28個基礎指標的綠色會展評價指標體系[19]。
總體而言,綠色會展領域的理論研究對構建評價體系的關注度日漸提升,國家、行業、企業和地方陸續出臺和完善了綠色會展評價標準、運營規范,推進了會展業綠色生態發展。但政府的扶持力度(政策、資金等)仍然較弱,使得綠色會展標準化建設進展緩慢,行業協會對綠色意識有待提高,測算方法、項目管理、績效評估等方面還面臨著較多挑戰[20]。
五、結語
整體上看,針對我國會展業的綠色發展,已有不同角度的理論研究問世,盡管其進展滯后于會展發達國家的水平,但為綠色會展在我國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分析文獻樣本發現,我國已普遍認識到綠色會展是會展業發展和創新的必由之路,較多行業機構、學者將綠色會展與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聚焦會展項目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提出了其發展方向與策略。
但會展業的綠色發展仍受到諸多其它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障礙,促其發展。一是會展執行者、參與者需提升綠色理念認同度與社會責任感;二是需要健全政策保障與社會監督;三是會展綠色化需要會展利益方開展更為緊密的合作。此外,綠色會展在我國的發展層次隨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為此需根據城市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科學的綠色會展發展規范,并加強綠色會展產業鏈的聯動作用,在旅游文化、特色資源、社會安全等其它領域進行深入挖掘與開發。
參考文獻:
[1]彭伊婧.綠色會展發展途徑研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9(3):87-90.
[2]王心竹,郭慧萍.我國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會展業發展對策研究[J].才智,2012(21):18-19.
[3]李力,余構雄.近十年來國內會展旅游研究回顧與展望[J].旅游論壇,2010(3):324-329.
[4]Woord,E.H.Meas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Local Authority Ev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5(1):37-53.
[5]Pasanen,K.,H.Taskaninen,J.Mikkonen.Impacts of Cultural Events in Eastern Finland-Development of a Finnish Event Evaluation Too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09(2-3):112-129.
[6]張宏遠,孫明貴,王春明.基于循環經濟的會展開發模式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S1):94-95.
[7]肖志慧.淺析綠色思潮下的會展設計研究[M].藝術教育,2016(1):214-215.
[8]蔡萌,邁克凱恩,唐佳妮.國際綠色會展的概念與實踐評述[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5(4):37-47.
[9]陳宜平.發展我國綠色會展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國際商務研究,2011(2):75-80.
[10]胡平.節約型社會中的綠色展覽發展途徑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姜璐.綠色展覽館標準建立的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12]任曉璐.低碳視角下體育館及會展建筑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13]魏雅莉,鐘蕾.低碳設計中綠色展具的創新思維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4(22):139-140.
[14]肖龍,劉慧英,等.中國綠色會展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優化對策[J].商展經濟,2021(4):4-6.
[15]韋夷.廣西西江經濟帶會展旅游經濟發展的角色定位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2):153-154.
[16]韓尚宇.論我國綠色會展設計的實現途徑[J].大眾文藝,2017(21):128-129.
[17]張樂民.全面理解和深入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J].理論學習,2016(2):7-10.
[18]宋冰雪.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綠色會展評價指標體系與綜合評價方法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19]孫根緊,張潔琳,王丹.綠色會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4):66-73.
[20]陳澤炎.關于綠色會議和會展活動的碳中和問題[J].中國會展,2021(12):12.
作者簡介:
方雯,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鄭曦陽,碩士,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及其理論、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