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雙減”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教育規律的堅守和教育生態的重建,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和全民焦慮的困境。“雙減”背景下,對高考化學考試內容進行改革探索恰逢其時。在論述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基本向度的基礎上,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情境”的指認和“四翼”的考查要求,提出了“雙減”背景下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的實施策略:以學習探索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基礎性;以綜合層面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綜合性;以生活實踐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應用性;以學術前沿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創新性。
關鍵詞 “雙減”;高考化學;考試內容;高考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2-0060-0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穩步推進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增強試題的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與“機械刷題”的現象。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指出要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完善考試方式,提升命題質量,防止偏題、怪題和超過課程標準的難題。“雙減”要求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教育評價改革的目標則直指“雙減”落地,兩者相輔相成[1]。由于高考內容改革是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部分,化學學科又是作為新高考的重要科目,因此,“雙減”背景下亟待對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進行探索。
一、“雙減”背景下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的基本向度
“雙減”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布局,是治理教育亂象的一劑良方、一記重拳。“雙減”與高考不僅不矛盾,反而高度統一,兩者同向同行,其均指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深化高考內容改革是落實“雙減”的必由之路。
(一)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考試內容設計框架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高考評價體系》)是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基礎工程、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南,其確立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的“四層”考查內容,集中回答了“考什么”的問題。“四層”是《高考評價體系》的重要創新之一,其通過學科素養這一關鍵連接層實現對知識、能力和價值的綜合考評。由于《高考評價體系》是針對高考所有科目考試內容改革的一項頂層設計和宏觀體系,要實現其應然的價值功能,則需融合各學科課程標準使之學科化、具象化,因此,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應基于其考查內容進行框架設計,見表1。
在表1中,基于《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核心價值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化學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性質的描述,化學核心價值可由學科本體價值、學科教育價值和學科社會價值3個維度來建構。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中學科素養和對《化學課程標準》中學科核心素養的繼承,化學學科素養可由化學觀念、思維方法、實踐探索、態度責任4個維度來建構。化學觀念融合了學科素養中的學習掌握素養和《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等關于化學學科觀念的內容;思維方法融合了學科素養中的思維方法素養和《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等有關思想方法的內容;實踐探索融合了學科素養中的實踐探索素養和《化學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學科實踐內容;態度責任則與《化學課程標準》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相對應,揭示了化學學科的價值追求[3]。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中關鍵能力和《化學課程標準》中學業要求與學業質量的要求,化學關鍵能力可由理解與辨析能力、分析與推測能力、歸納與論證能力和探究與創新能力4個維度來建構。知識獲取能力群包含理解與辨析能力,思維認知能力群包含分析與推測、歸納與論證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群包含探究與創新能力[4]。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必備知識和《化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結構框架,化學必備知識可由化學符號與概念、無機物性質與應用、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反應原理和化學計量與實驗來建構。
(二)考試內容改革與《化學課程標準》同向同行
《化學課程標準》是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的重要依據。其一,《化學課程標準》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其從學科觀念與思維、學科實踐和學科價值三個層面闡述了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是對三維目標的整合與超越,是一個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對高考化學內容改革起到導向作用。其二,《化學課程標準》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是對高中生學習化學后所要達到學業成就的總體描述,其水平劃分為4級,每一級都包含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5個方面,其中水平4即為高考化學或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命題依據。學業質量標準是學科核心素養在學業評價上的具體體現,對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起到規范性作用,無論是對日常教學內容深度的把握,還是對高考化學試題命制難度的把控,都要以此為依據,確保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與《化學課程標準》同向同行,實現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發揮導向作用,凸顯化學教學的核心功能
高考作為一項高利害與選拔性的考試,其考試內容的改革勢必會引導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教學內容方面,課堂教學要依據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合理把握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關聯度,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注重把握化學核心觀念,讓化學知識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其從本原上認識化學知識,形成知識網絡。由于情境是知識向素養轉化的載體,在教學方式方面,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開展“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產生和來源、關聯和結構、作用和價值以及化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達到對知識的深度理解[5]。同時情境素材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學習的真實感與意義感,化知識為素養,以應對新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可以預見,未來高考化學內容在重基礎、重應用的同時,會通過創設不同的試題情境、創新試題的呈現方式等,讓考生在考場上“想”題時間多,看題時間少,著重考查其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因此,高考化學內容改革應與高中化學教學同頻共振,發揮其導向作用,凸顯化學教學的核心功能。
二、“雙減”背景下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的實施策略
“雙減”要求學校教育提質增效,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已然與其相悖。由于當前教育評價仍是以考試分數為主,雖然新高考正在探索“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評價方式,但“唯分數”與“一考定終身”的錄取方式還未徹底轉變,優化考試命題改革應作為高考內容改革的重要方面[6]。因此,“雙減”背景下提高命題質量是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的一條可能且可行的實施策略。
(一)以學習探索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基礎性
學習探索情境是指以化學學科符號與語言,遵循學科知識邏輯所呈現出的形式情境[7],指向化學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調用。在高考命題時依據《高考評價體系》和《化學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標準、學業質量標準,選取貼近高中化學教學實際的學習探索情境,考查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其調動單一的知識或技能就能解決問題。例如,2021年廣東卷第5題即是以學科本體價值為引領、以思維方法素養為導向、以昆蟲信息素分子情境為載體、以分析與推測能力為重點、以有機化學知識為基礎,考查學生對有機物結構與性質基礎知識的掌握。
(二)以綜合層面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綜合性
綜合層面情境是以化學學科符號與概念,按照學科知識邏輯所呈現出的內容情境,是對學習探索情境的深化和拓展,其情境活動是多點的,指向多種化學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以綜合層面情境為載體命制的高考化學試題,著重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的綜合性,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例如,2021年河北卷第12題即是以學科本體價值為引領、以思維方法素養為導向、以番木鱉酸具有抗炎、抗菌活性情境為載體、以歸納與論證能力為重點、以化學計量與實驗為基礎,考查學生對化學計量、碳碳雙鍵和羥基性質等學科知識的掌握。
(三)以生活實踐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應用性
生活實踐情境是指按照日常生活與生產實踐中化學現象與化學變化的內在邏輯所呈現出的真實情境[8],其情境活動是網狀的,指向多種化學學科知識的應用與遷移,強調知識的學以致用,旨在解釋日常生活現象和解決工業生產實際問題等。以生活情境為載體命制的高考化學試題,學生需要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來解決生活實踐中的應用性問題。例如,2021年山東卷第16題第3個問題即是以學科本體價值為引領、以思維方法素養為導向、以非金屬氟化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情境為載體、以分析與推測能力為重點、以物質結構與性質為基礎,考查學生運用多種化學知識或技能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以學術前沿情境為載體,著重考查創新性
學術前沿情境是指以化學科學研究中的新方法、新技術等前沿成果為背景,呈現出的真實情境,其情境活動是開放的,指向學術前沿問題的遷移與解決。面對以學術前沿情境命制的高考化學試題,學生需要在開放的情境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2021年浙江卷第31題第5個問題即是以學科本體價值為引領、以實踐探索素養為導向、以某課題組合成了一種非天然氨基酸情境為載體、以探究與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有機化學知識為基礎,考查學生用科學家思維自主設計有機物合成路線的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情境與“四翼”考查要求有一定的對應性,也有一定的交叉性,在考查創新性時也涉及一定的應用性,在考查應用性時也考查了綜合性,在考查綜合性的同時也有對基礎性考查的要求。
總之,“雙減”政策旨在提升學校教育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教育規律的堅守和教育生態的重建。化學學科在促進科技發展、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雙減”背景下探索高考化學考試內容改革的基本向度與實施策略,全面落實《高考評價體系》和《化學課程標準》的改革要求,發揮高考化學考試的應然功能,使考試評價在知識、能力、素養的考查中透射出育人價值。
(李猛王后雄,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師教育學院,武漢430079;劉純紅,湖北省天門實驗高級中學,湖北天門431700)
參考文獻:
[1]李香玉.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共促共贏[J].教育家,2021(36):15-17.
[2]丁維,邱道芳.“雙減”:與新高考同向而行[J].湖北教育,2022(9):32-33.
[3][4]單旭峰.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化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45-52.
[5]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構成要素及發展路徑[J].教育科學,2020(6):40-46.
[6]李雄鷹,金玉熙.高考評價改革的內容與路徑[J].教師教育論壇,2018(8):11-15.
[7][8]程力,史辰羲.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標準制定的實施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9(7):84-88.
責任編輯:楊揚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