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縣中振興是建設高質量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h中振興,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關鍵環節,是滿足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目前,縣中振興存在著優質生源流失、師資力量不足、發展資金匱乏、教育質量難以提升等現實困境。緩解縣中現實困境,應樹立育人為本、特色發展的改革理念;加強經費統籌,完善縣中教育經費分擔機制;提升教師待遇,搭建教師發展平臺;提高校長領導力,加強家校協同育人,從而更好地推動縣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縣中;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2-0081-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教育??h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影響著縣域教育、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2021年12月9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提出:“整體提升縣中辦學水平,更好適應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1]縣中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問題??h中振興不僅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題中之義,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面。本文結合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的相關政策,探尋振興縣域普通高中的價值意蘊、面臨的困境,進而探索引領縣中走出困境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中振興的價值意蘊
(一)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笨h中振興要基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探尋縣中特色發展的路徑,縮小縣城高中教育與城市高中教育的質量差距,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的高中教育,實現教育的起點公平??h中相較于城市高中,整體辦學水平較低。在宏觀上,縣中振興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的傾斜,如增加財政撥款;在微觀上,縣中要完善學校的硬件設施設備,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提升縣中教師教學質量,保證學生享受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資源,保證教育過程的公平。此外,縣中振興要改變“唯分數論”的價值導向,樹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定位的觀念,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發展的同時,兼顧個性化的發展,助力教育的結果公平。
(二)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關鍵
教育是一個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構成的縱橫且錯落有致的生態系統[2]。在以前,縣中聚集縣域最好的教育資源。鄉鎮學生在村里上小學,鎮上上中學,縣城上高中,縣中培養的優秀人才服務于縣城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構成縣域的良好生態系統。但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擴大,城市的“吸虹效應”導致縣中人才外流,造成“縣中塌陷”的結果?!翱h中塌陷”導致培養的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下滑,影響縣域經濟、文化等發展,進而加速了縣域人才流失,縣中原有的教育生態遭受破壞。縣中教育改革是縣中振興的基本途徑,縣域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價值定位在于通過改革教育而實現對縣域社會的改造??h中振興要基于自身所具有的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通過獨具特色的教育改革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同時提高教師待遇,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管理和激勵機制。通過吸引本地的優秀教師回流并扎根縣中,為縣域培養具有鄉土情懷的新時代科技創新人才,實現縣域人才振興,為縣域產業、文化、生態環境建設等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與技術保障,從而構建良好的縣域教育生態系統。
(三)滿足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
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不斷追求的理想目標[3]??h中振興將有助于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其既表現為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素質的發展,也表現為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的發展,總之,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身的發展。《“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縣中振興要堅持深化教學改革原則,構建德智體美勞的教育體系?!盵4]縣中振興必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增強體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縣中振興需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學生的就業和生活打下基礎,以適應未來社會。
二、縣中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優秀生源流失
縣中優秀生源的流失,是內外因素交錯作用的結果。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家庭經濟收入水平逐年上升,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教育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是多數家長的理念,城市中學大多擁有較之縣中更為優美的教學環境、更為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城市中學和縣中的橫向對比下,家長傾向于選擇送孩子到城市中學就讀,產生了優質生源跨區擇校的現象。再加上部分高中跨區“掐尖”招生、部分家長的盲目跟風,加重了縣中優秀生源流失的現象。城市高中、“超級中學”招收到各地優質生源,再加上本身雄厚的師資和優良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因而培養出大批優秀的畢業生。在以“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價值導向下,這些學校因此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教育資源和資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縣中由于教師和優質生源流失,再加上現有的嚴格的教學管理和應試訓練的模式已不適應“新高考”的要求,教育質量下降,具體表現為縣中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數量和質量上下滑,因而在學生、家長中的口碑下滑,從而加劇了縣中生源流失的現象,產生了“馬太效應”。此外,大批學生從初中就開始向外流失,生源流出呈現出低齡化傾向[5]。優秀學生跨區擇校的現象,不僅對就讀于縣中的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縣中教師的積極性。
優秀生源向外流失,一方面會使部分學生對縣中的教育水平持懷疑態度,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而且由于缺少尖子生的驅動效應,學生安于現狀,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衰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另一方面,中考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生源質量下降,課堂教學效果欠佳,教師的職業效能感和成就感下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降低,直接影響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發展資金匱乏
縣中的資金關系到縣中振興教育改革的可持續性,包括教學設備設施的更新、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師人員配備和保障及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我國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縣級政府擁有資源分配權,其制度供給能力和意愿決定了縣域內教育生態演變的方向、形式和主導因素?!队媱潯诽岢觯骸案饔嘘P部門把縣中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支持開展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學校建設。”[6]文件中對縣中發展的資金來源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有些縣缺乏產業支持,在經濟總量不高的情況下,即便提升教育經費投入的比重,資金短缺仍是縣中振興的困境之一。新高考、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縣中發展資金的缺乏,難以為縣中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此外,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智慧教室等教育教學資源設施短缺,學生、教師發展平臺受限,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加大。一方面,縣中教師培訓經費不足,教師缺少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另一方面,縣中教師緊缺,導致縣中教師的工作量加大,而縣中資金的短缺使縣中教師應有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陷入“生活”與“情懷”的兩難境地,挫傷其工作積極性。
(三)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專業水平不高
教師是縣中振興的基層力量??h中的師資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數量不足,教師專業素質不高兩方面。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縣中中層領導、骨干教師出于自身待遇、專業成長機會以及子女教育的考慮,從縣中辭職而向城市中小學涌去,導致學校師資結構失衡,同時影響留任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教學投入不夠,形同“隱形流失”??h中的中層領導在學校管理體系中,起著溝通校長和教師的橋梁作用。中層領導的流失,導致領導和基層教師間的信息流通不暢,影響學校管理等。骨干教師在縣中教師群體中發揮著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升離不開骨干教師帶領教研團隊開展校本教研、開發校本課程??h中骨干教師數量不足,亟須引進新教師,但由于縣中的待遇和環境的局限,導致招聘困難,新引進的教師中重點師范院校畢業生的比重逐年下降。即便招聘到重點師范院校的新教師,大部分也將縣中當作跳板,之后通過調崗、教師招聘考試等方式,回到城市、家鄉學校工作??h中的教師短缺,再加上新進教師缺乏教學經驗,直接導致學校教育質量下降。此外,目前縣中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具體體現為:縣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缺少研究的意識,教學研究能力較差;縣中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教育信息化水平較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較薄弱。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縣中的辦學水平下滑。
(四)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教育質量是一所學校的名片,教育質量的影響因素有內因、外因,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例如,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家長因素等,這些因素對于教育質量的影響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縣中優質生源的缺失,師資數量不足,在職教師專業素養不高,資金匱乏等因素,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校長的領導力及家長的配合也不可忽視。目前,縣中存在辦學理念滯后、管理方式僵化、校園文化建設乏力等問題,這都與縣中校長的領導力息息相關。有些縣中缺乏對自身發展的清醒認識和準確定位,單純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評價教師的工作績效,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7]。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導核心,校長的專業素質和理念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队媱潯诽岢?,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組織區域內優質普通高中與薄弱縣中開展聯合辦學、對口支援,每所優質普通高中至少托管幫扶1所薄弱縣中[8]。但部分縣中校長教學管理能力有限,缺少學校的實際情況的考量,直接移植城市優質普通高中的經驗,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教育質量無明顯的提升[9]。
三、縣中振興的策略研究
(一)樹立育人為本、特色發展的改革理念
實現優質生源回流是縣中振興的關鍵突破口。優質生源回流,除了深化招生管理改革,著力構建規范有序和監督有力的招生機制,堅決杜絕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之外,最根本的是提升縣中的吸引力。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核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學校特色發展是世界范圍內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趨勢,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路徑。一方面,縣中應立足學校實際,扎根當地文化資源、民族特色、學情,通過開發校本課程等方式,探尋學校特色發展的路徑。如湖南懷化市芷江一中通過聯手高校,開發科技、藝術、體育等特色課程,探索人才培養的特色發展思路與途徑[10]。另一方面,縣中應堅持育人為本的改革理念,扭轉“重育分,輕育人”的應試教育觀。積極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加強課程育人主陣地建設,改革創新學校課程設置、教學組織、育人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11]。縣中應基于學校的生源狀況,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例如,山東省章丘四中從高一下學期開始的“人生規劃課”已經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必備營養餐”,生涯規劃教育已成為該校一張新的名片[12]。樹立以人為本,特色發展的教學理念,是縣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強經費統籌,完善縣中教育財政分擔機制
充足資金是縣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以縣政府為主的教育投入機制,不能保障縣中發展所需資金的充足,因此要建立多主體分擔的經費投入機制。首先,中央對財政存在困難的縣中要予以專項資金支持。其次,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研究,科學核定普通高中辦學成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立完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學費標準定期動態調整機制,適時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水平[13]。最后,縣中所在地政府要根據縣域的經濟狀況,合理增加縣中的教育經費投入,并鼓勵縣域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向縣中投入發展資金,助力縣中教育改革,進而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秀人才。
(三)提高教師待遇,搭建教師發展平臺
縣中振興需要教師發揮其主體作用,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因此,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縣中教師補充力度,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堅持“向外引進”和“內部提升”相結合。教育部門應擴大免費師范生培養學校范圍,支持本地師范院校面向縣域高中定點培養免費師范生,補充高中師資隊伍[14]。人才要“引得進”和“留得住”,關鍵是提升縣中教師的薪酬待遇,吸引重點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優化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縣政府應提升當地教師待遇,尤其改善骨干教師的工作待遇??h中應著力優化教師的工作環境,從減輕教師非教學工作量、適當降低教師教學工作量、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三個方面入手減輕教師負擔,讓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課堂,同時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給予其充分的教學自主權利,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發揮作用。此外,縣中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聯合省、市級重點高中,搭建教師教研、備課互助發展平臺,實現教學資源、技術的共享,拓寬縣中教師的視野,提升縣中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增加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分享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提升縣中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四)提高校長領導力,加強家校協同育人
縣中振興需要高中學校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創新。我國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全權負責學校的教學管理??h中振興需要提升校長的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首先,縣政府應通過聘任制,嚴格選聘縣中校長,基于《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定期對縣中校長的工作進行考評,以推動縣中校長與時俱進,終身學習。其次,縣域教育部門要定期選送縣中優秀校長到優質高中學習、交流,深入學習高中特色發展戰略,同時順應新課改、高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新趨勢,學習管理及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創新探索經驗[15]。最后,縣中校長要明確學校發展的長遠目標,重視激發教師的積極性,鼓勵和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性,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校本教研等活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共同走出縣中發展的困境。總之,縣中校長應在縣中管理上堅持育人為本;內容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方法上基于教師充分的自主權;效果上關注長遠的發展[16]。
家庭教育是促進學校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提升縣中的教育質量,加強縣中的吸引力,要加強家校聯系,完善家校協同育人機制。首先,縣中的學生父母多為農民和工人,教師通過上門走訪等方式,與學生、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反饋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家長對學生的期待等。其次,根據學生具體的家庭情況制定不同的家校協同方式。對于父母在家務農的學生,教師要定時進行家訪;對于進城務工的學生家長,教師主要借助微信、釘釘等方式取得直接聯系。在與家長的聯系互動過程中,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正確認識教師和家長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17],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發展。
(王士歡郝琦蕾,廣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4)
參考文獻:
[1][4][6][8]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和《“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21-12-14)[2022-1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
[2]劉麗群,張文婷.振興縣中: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6):8-13,21.
[3]程從柱.勞動教育何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人的發展觀的考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6-26.
[5][14]王新鳳.高等教育機會獲得視角中的縣中困境及其應對[J].教育學報,2022(5):95-105.
[7]中國教育新聞網.縣中振興關鍵是提升學校自主發展力[EB/OL].(2022-05-14)[2022-11-21].http://www.jyb.cn/rmtzgjyb/202205/t20220514_693048.html.
[9]吳秋翔.從“縣中塌陷”到縣中振興:高考專項計劃如何改變縣中困局[J].中國教育學刊,2022(2):8-14.
[10]中國教育新聞網.做新時代縣中辦學治校的“大先生”[EB/OL].(2022-03-02)[2022-11-21].http://www.jyb.cn/rmtzgjyb/202203/t20220302_681431.html.
[11]教育部.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11-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zt1818_bd/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12]教育部.保障縣中提升發展的“密碼”——山東強化機制保障促進縣中發展提升[EB/OL].(2022-02-26)[2022-11-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2/t20220228_602965.html.
[13]杜曉利.推進縣中發展的政府責任解析[J].人民教育,2022(Z1):73-76.
[15]王坤.從知識貧困中突圍:論縣域普通高中的塌陷與振興[J].中國教育學刊,2022(2):1-7.
[16]雷望紅.我國縣中發展的運行邏輯與振興道路[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6):14-21.
[17]周秀平.跨越“縣中困境”的路徑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2):15-21.
責任編輯:劉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