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裝和紡織品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衣食住行”,服裝占據著生活的首要位置,其價值不僅在于美觀,還在于實用。從古至今,服裝主要以人的身體為設計核心,人們對著裝的判斷依據主要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與人和人之間形成的社會環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穿著方面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褲裝占據著重要部分,圍繞褲裝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功能性。對褲裝功能性方面的討論,成為對中西方古代服裝探索之中一個無法忽略的視角。褲裝的功能性主要指抗風保暖、散熱耐磨、舒適透氣等有關身體保護的功能,以及在不同的工作場景或相關活動下的身體行動便捷程度。褲裝的功能性是服裝物質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文章以中西方褲裝的功能性為主要視角,以中西方公元5世紀到10世紀時期褲裝的功能性發展為切入點,通過對比該時期中西方褲裝的功能性,以及分析該時期褲裝的地位,展現中西方褲裝在那個時期的同一性與差異性,以期在功能性方面為服裝行業的創意服裝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服裝設計;褲裝;功能性;中西方
中圖分類號:TS94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6-00-03
中西文化的發展歷史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服裝作為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褲裝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功能性是服裝物質性的重要表現之一,這使其成為研究中西方古代服裝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視角。
1 公元5世紀到10世紀中西方褲裝的功能演變
1.1 中國褲裝功能演變
中國在公元5世紀到10世紀經歷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武周、五代十國這幾個朝代,但中國歷史上服裝功能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南北朝時期和盛唐時期。南北朝時期屬于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包容的時期,社會風氣開放,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反復來往使服裝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變化[1]。
首先,部分少數民族在中原處于政權建立初期,為更好地鞏固統治,讓少數民族與漢族都能得到廣泛認可,其開始模仿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原地區的各種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中原地區很多服裝開始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推廣[2]。例如,北魏孝文帝在政權改革中全面推行漢服的相關政策,官員禁止著胡服上朝。其次,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相較于當時的漢服而言,與身體更加貼合,有著更便于從事勞作及相關肢體活動的強大功能性。這一點受到中原地區百姓的喜愛,因此,更加短小合身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在中原地區也開始廣泛流行。
在少數民族與中原兩種文化氛圍的相互渲染下,人們逐漸開始以外穿褲子作為時尚。在魏晉時期,人們開始穿著一種名為“大口褲”的褲子。雖然這種褲子的褲腿非常肥大,但是其褲型非常符合中原文化中“寬松離體”的審美,也兼顧了當時少數民族政權崇尚中原文化的心理,同時在形式上又略帶北方民族風情,因此在當時風靡上下。
然而,大口褲的褲型雖然在形式上符合人們的審美,但從功能性方面來看,給人們的日常勞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此,人們為了便于日常勞作以及從事相關肢體活動,用一條長度大約為三尺的絲帶將膝蓋下面扎住,這種形式的褲子在當時被人們稱為“縛袴”。這種褲型既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又解決了功能性問題,因而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上到官員,下至百姓,都愿意穿著該類型的褲子。在后魏時期,縛袴甚至被作為顯示重要地位的朝服。由此可見,帶有一定功能性的褲裝在這一時期不但成為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日常穿著的服裝,其在穿著方式上也不再僅僅作為內衣穿著,而且在形式上逐漸符合部分禮服。不過,縛袴作為一種美感極強的褲裝,其形式主要滿足了上層社會的需求,底層勞動人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身勞動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將原本褲口寬大的縛袴改造了成緊窄的小口形式[3]。
除了南北朝時期,唐朝也是中國褲裝功能性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所以充滿異域風情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在唐朝被廣泛接受。在唐朝的褲裝文化中,褲子的形式不僅有中原風格,還囊括部分異域元素。受到北方少數民族“胡服”著裝方式的影響,褲腳上有收口的小口褲在這一時期十分流行[4]。這種褲子在功能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從上層官員到下層百姓,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對小口褲情有獨鐘。自唐朝開始,為了方便活動,人們逐漸開始接受在褲裝上開衩。唐代的開衩較以往更長一些,顯得更加飄逸、豪放[5]。
談到褲子的功能性,各朝代軍隊的褲裝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內容。在軍隊中,褲子的貼合性和活動性等功能尤為重要,因此其比一般百姓的褲裝要更為考究,也更能夠體現每個時代的特征。
在南北朝時期,步兵一般身穿錦緞或者野獸皮制作的褲褶,這種褲子相較于常規的褲子,更加緊實且便于活動,褲子的長度僅到膝蓋部位,這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士兵的作戰需求。唐代為了區分不同職位,要求將帥將褲子穿在里面,外部以袍服加以遮蓋,而士兵則是短上衣配褲子。再到宋朝,著裝因不同的功能有了更加廣泛的分類[6]。宋朝軍服主要分為步兵服和騎兵服,且不同季節所穿的褲子存在很大差異。步軍春著白絹夾褲,冬著白絹綿襪頭褲,馬軍同樣如此。
1.2 西方褲裝功能演變
公元前6世紀之前,由于突厥斯坦山區的氣候非常寒冷,生活在那里的波斯人只能采用狩獵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生活物資的來源。他們的服裝既要保暖、結實,還要保證其從事狩獵活動的便捷性。因此,他們的褲子一般采用狩獵得來的獸皮制作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制作經驗的積累,他們制作皮革的相關技術逐步變得熟練,到后來,他們已經能夠裁切出更加貼體的褲子。由于部族的相關原因,部分波斯人由原來的地區遷徙至兩河流域。同時,他們把先進的服裝制作技術也帶到了西亞地區。由于居住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的生活方式逐漸發生改變,由原先的狩獵逐步轉變為農業和畜牧業。同時,由于制作材料變得更加豐富,他們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褲子。波斯人進入西亞以后,雖然與其他的民族服裝元素進行了部分交融,但原先的緊身褲和寬松褲仍然是男性的主要服裝。
公元6世紀,受到波斯人的影響,褲子成了拜占庭帝國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早期,各式各樣色彩華麗的褲子主要是波斯宮廷丑角的服裝,但是這種風格在審美上非常貼合拜占庭人的興趣。于是,這種褲子開始在拜占庭帝國中逐漸流行,平民、大臣甚至皇帝都以穿這種褲子為時尚。寬松褲和緊身褲在拜占庭帝國十分受人青睞,而且他們喜歡在褲子外面穿著長斗篷。
公元5世紀到10世紀是歐洲文化的黑暗時期,以游獵生活為主的日耳曼男子是穿著褲裝的主要人群,他們的褲子一般為長褲,并在膝蓋以下的部分使用皮革綁帶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纏繞整個小腿。他們的下裝可以拆分為褲、襪、裹腿布三個部分,褲子也分為內用和外用兩種,有的褲管可以將腳套在褲子中。后來,日耳曼男子的短上衣與緊身褲的組合因合理的機能性占據了歐洲服裝的關鍵位置。而在接下來的羅馬式時期,歐洲人對日耳曼人的褲子進行了改造。男性下身穿著褲子布萊(Braies)和襪子肖斯(Chauses)。布萊是從日耳曼人的外衣演變而來,褲腿比較寬松、無襠,只有兩條褲筒,上口用繩子系在腰里,面料多樣,除了棉麻之外,還有毛織物和軟皮革。而肖斯則隨著時間的流逝越變越長,到了哥特式時期,肖斯變成了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長褲,而布萊則變成了短褲。
從西方的軍隊著裝來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服裝都采用包裹、纏繞等穿著方式,這導致其服裝較為寬大,不利于活動,因此古羅馬時期的士兵會穿著褲子。隨著古羅馬帝國的向外擴張,褲子逐漸在惡劣環境中顯現出更為優秀的活動性與機能性。因戰爭需要,身著褲子的士兵在羅馬軍隊中的占比逐漸增加。但即使在軍隊中,很多士兵仍然不愿意接受這種蠻族的服裝,因此古羅馬軍隊的軍人主要還是穿著白色的短袍和盔甲。
2 公元5世紀到10世紀中西方褲裝發展對比
2.1 中西方褲裝發展的相同點
從出發點來看,人們穿著褲子的主要原因都是保護自身不受寒冷氣候的侵襲。由于環境的影響,功能性在環境惡劣的地區尤為重要,因此也更加明確。而生存環境較溫和的文化發達地區則更注重著裝的美感,缺少對褲裝功能性的強調。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存環境較好的文化發達地區被前者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深。但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文化發達地區接受褲子的過程都是艱難且緩慢的。
從功能形式來看,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歐洲的日耳曼人一樣,由于都是狩獵民族,所以他們都會想辦法將褲子的褲口減小,并且出于保暖性和耐磨性的需求,會將褲子分為兩層,內用為一層,外用為一層。
從性質上看,中西雙方都經歷了由內而外的穿著方式,以及從軍隊的功能性服裝到時尚服裝的演變路線。隨著時間的流逝,中西方社會逐步開始變得文明化,褲子在中國由上層階級的內穿逐步轉變為外穿,而西方則對褲子外穿的接受程度較高,西方上層階級的男性普遍將褲子外穿。對中西方中下層階級而言,褲子外穿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穿著方式。此外,無論中國還是西方,褲子都是軍隊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褲子被文化發達地區接受的重要原因。以軍隊為媒介逐步進入人們生活的褲子,漸漸開始往時裝的方向發展。
2.2 中西方褲裝發展的差異
從功能性來看,中西方褲裝雖然都是對人的腿部進行包裹,但是中國與西方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中國的褲子為了便于活動,雖然在關鍵位置進行了收縮,但整體版型仍然較為寬闊,腰、腿、襠三個部分的放量相對較大。而西方的褲子則把重心放在人體的曲線上,因此即使西方褲裝采用了比較寬松的款式設計,但褲子的腰部和襠部仍然比中國的褲裝更加貼體[7]。
再看中西方褲裝的發展,中國的褲裝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有脛衣、開襠褲、合襠褲等褲裝共同存在的現象,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同的穿著需求。西方褲子的發展歷史則要單一很多,自從合襠褲在西方出現以后,開襠褲就逐步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同時,以中原漢文化為主要文化的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軍事上雖然受到過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但是少數民族文化并沒有出現足以與中原文化媲美的力量。雖然北方少數民族曾征服了中原的土地,但其統治者不愿大力推行少數民族文化,反倒被燦爛的中原文化吸引。正因如此,中原文化并沒有像西方文化那樣出現明顯而又長期的斷裂時期,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沒有因為各時代政權的更迭發生較大的變化,中國的思想文化依然以儒學為中心,同時兼容釋道文化。這種文化的連續性和包容性直接促使中國褲裝呈現出多種發展形勢[8]。西方社會也經歷了沒有褲子、褲子內穿和褲子外穿這樣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自日耳曼人將褲子帶入西方社會以后,褲子外穿在經過了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以后才被人們廣泛接受,褲子也由最初的與腿部分開、無襠,演變為后來的合襠褲。
3 結語
從公元5世紀到10世紀中西方的褲裝對比來看,中西方褲裝在環境相對惡劣的條件下的出發點不盡相同。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褲裝的發展始終以保證便于從事勞動等肢體活動的實用功能性為原則。功能性作為人們服裝的特征,同時也是服裝一直往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而且經受了漫長歲月的洗禮。經歷長時間的打磨,如今保留下來的褲裝種類與款式,都通過各種錯綜復雜的環境進而接受了相關功能性的檢驗。但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以及人類體型的差異,所以無論是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中西方對服裝的需求存在差異是必然現象。因此,要從更深層、更專業的角度探尋中西方服裝文化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王曉光.試論實用功能在中國古代服裝發展中的作用[J].藝術研究,2007(2):36-37.
[2] 王文娟.服裝功能對服裝設計發展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6(2):216-217.
[3] 馬艷.“中國風”研究: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D].無錫:江南大學,2010.
[4] 劉妙.胡服騎射與絲綢之路[J].語文學刊,2017(5):1-13.
[5] 高磊,陳瑩.中西服裝開衩比較研究[J].絲綢,2012(7):69-73.
[6] 張颷雪.胡服的發展及其對宋代服飾文化的影響撮要[J].蘭臺世界,2015(27):144-145.
[7] 范麗,肖宇強.淺析中西方人體包裝的異同及寓意[J].中國藝術,2014(1):102-103.
[8] 蘆茵.中西方褲子文化比較[D].北京:清華大學,2005.
作者簡介:胡浩淼(1997—),男,四川眉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
倪韜(1997—),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