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兒童讀物中,繪本被廣泛使用,但跨媒介交互性兒童讀物較為缺乏。目前國內親子閱讀時間較少,同時中外兒童繪本呈現出較大差距。文章立足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閱讀需求,研究跨媒介交互性讀物設計。在課題研究初期,收集和整理資料,參閱部分收集到的資料,對立項所涉及的跨媒介交互讀物形成初步認識。然后開展實地考察和繪本市場調研,涉及社會實踐和與論文相關的實地研究。通過對國內繪本市場存在問題的調研,得到傳統幼兒繪本發展現狀以及跨媒介交互讀物的市場數據資料,了解和分析幼兒讀物目前的基本狀況以及未來發展前景。以3~6歲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閱讀特質為切入點,從親子育兒和兒童發展觀的角度創新傳統幼兒繪本設計,探索跨媒介多維融合讀物的可行性,將傳統讀物與跨媒介多維融合的交互讀物結合,從跨媒介交互讀物的應用里找尋與傳統繪本的平衡點,探究兒童讀物設計新范式,拓展兒童閱讀形式,提供多形式、多感官融合的新型閱讀體驗,設計出同時滿足幼兒美育發展需求與親子交互訴求的讀物,以此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增進親子互動與家庭幸福,以最適合的設計手段促進前運算階段兒童全面健康成長。文章對兒童繪本互動性的研究,對家庭和幼兒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前運算階段;兒童;幼兒閱讀;美育;親子關系;跨媒介交互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6-000-04
0 引言
隨著家庭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愈加重視,中國兒童繪本市場越來越大。本文通過分析幼兒讀物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情感需求和交互體驗,從趣味性、互動性、交互性及情感性設計出發,探索幼兒跨媒介交互讀物的設計策略。
1 國內外幼兒讀物的發展與設計現狀
1.1 幼兒讀物的發展歷程
1.1.1 國外幼兒讀物發展歷程
歐美國家的幼兒讀物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萌芽,發展歷史較為久遠。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專供兒童閱讀的插圖性百科全書——《世界圖解》,繪本由此出現。
繪本作為人類近代文明的產物,隨著19世紀后半葉彩色印刷技術和插圖藝術的發展,才真正意義上在歐美誕生。由此,幼兒讀物不再是傳統乏味的純文字描述,書中開始融入豐富多彩的插圖,繪本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20世紀中葉,繪本進入亞洲市場,最先開始在韓國、日本興起和推廣。日本系統完整地引進歐洲繪本,成為亞洲范圍內幼兒讀物發展最早且最成熟的國家。時至今日,日本通過學習海外兒童繪本的長處,并保留和發揚自身獨特的風格,以簡潔質樸又不失精致的特點,使日本繪本在世界兒童繪本市場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
1.1.2 我國幼兒繪本發展的起點和進程
從考古祖先們留下的“圖畫書”,到“五四運動”后中國首次把兒童單獨劃分為獨立的群體,激發了中國兒童教育及讀物的發展。
20世紀初期,我國幼兒繪本創作有了良好開端。伴隨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人們對兒童早期發展的關注越來越多,在這個媒介資訊日趨豐富的年代,制作出與兒童的心理及思維特征相適應的作品,成為國家繪本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讀物,這一積極嘗試為后續幼兒讀物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繪本市場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原創作品。中國幼兒讀物在靈活運用傳統繪畫語言的基礎上,保留了東方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通過獨特的繪畫技法向世界各地的幼兒講述中國民間故事。
20世紀末21世紀初,幼兒繪本在中國內地逐步普及。十年來,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對各國優秀圖畫書進行廣泛的學習、引進,并以此為基礎推動我國繪本市場的發展。進入21世紀,人們學會辨別現有繪本與以前圖畫書的區別,隨著這類讀者群的形成,我國繪本市場也步入了正軌。
1.2 幼兒讀物的題材類別
1.2.1 傳統的文學知識性繪本
文學性繪本包含一定的情節內容,或寫實,或虛構,以豐富精彩的想象廣為兒童所歡迎,也一直是繪本創作的主流(見圖1)。文學性繪本還有一種特殊形式——無字繪本,即用插圖的方式描述故事內容。在無字繪本中,圖片的敘述和解釋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它不受文字的局限,讓較年幼的孩子們也可以獨立閱讀,提升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打破了傳統閱讀方式。
1.2.2 數字化繪本
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異于成人,在了解事物時通常依靠自己的直覺和感受。數字產業的發展使兒童更多通過數字內容學習[1]。數字技術的廣泛普及對兒童繪本的表達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并產生了一種新的兒童繪本創作和出版方式(見圖2)。繪本不再局限于紙質載體,數字技術與立體閱讀設計相結合的形式給兒童繪本設計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也讓兒童有了更多的選擇。因而,數字化時代賦予了兒童繪本設計新的功能:構建兒童繪本的數字化形象、嵌入“紙數互動”元素、展現多形態信息內容、促進教育與娛樂融合、豐富多重感官體驗等[2]。
1.2.3 多形態繪本
多形態繪本在傳統紙質讀物的基礎上改變空間設計,把書頁結構和書中內容巧妙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利用翻、拉、旋轉等動作,營造不同的場景和展現新奇的內容[3],培養幼兒的探索、感知與思考能力,從而實現繪本形態的多形態交匯(見圖3)。
1.2.4 多感官繪本
大腦和感知覺發展是嬰幼兒發展的重點,早期閱讀需要多種感知覺以及思維共同參與,在閱讀多感官繪本的過程中,能夠積極調動幼兒的多個感官,讓身體的不同部位一起參與到敘述中,豐富兒童們的交互感受,從而給兒童們帶來多重的閱讀享受(見圖4)。對繪本外部形態和內在結構等方面進行設計創新,激發兒童的興趣,使繪本的故事情節變得更加立體化。
1.3 幼兒讀物的設計現狀
雖然我國兒童繪本市場逐步擴大,受眾認知有所增加,幼兒教育的受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但是,因為中國的兒童圖畫創作起步晚、底子薄,目前國內優秀原創作品還遠遠不夠,且形式陳舊單一。
1.3.1 本土原創設計兒童繪本較為匱乏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原創繪本和國外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且引進的多為海外得獎的作品和暢銷書。總體而言,具有中國文化魅力的優秀原創繪本屈指可數,內容較為同質化。
1.3.2 形式題材缺乏適應性和發展性
故事源于生活,能讓幼兒產生親近感[4]。針對前運算階段兒童泛化性、游戲性、依附性的閱讀特質,兒童繪本從內容選題、版式設計、書籍裝幀到印刷出版的每一個環節,均須深度考量幼兒的審美以及興趣。
1.3.3 閱讀群體年齡層劃分不清
目前我國大部分繪本都沒有詳細依照適齡兒童來設計,年齡跨度較大。沒有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思維特點、閱讀特點和心理特點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家庭和對親子閱讀的需求。由于對兒童書籍的市場化特征缺少認識,所以忽視了不同年齡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市場分層。
1.3.4 兒童繪本數字化設計趨勢漸顯
目前,主要的閱讀者正處于幼兒啟蒙關鍵期,他們對互動的要求較高。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五花八門的數字繪本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為兒童開展繪本閱讀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其質量和內容有待考量。
綜上,本研究基于現狀進行跨媒介交互性幼兒讀物設計,以解決傳統繪本存在的問題。
2 基于跨媒介交互的幼兒多維閱讀手段
2.1 基于跨媒介交互的幼兒自我閱讀手段
現如今,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兒童的視覺環境和文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適齡兒童正通過多種途徑與數字化多媒體讀物“親密接觸”。讓兒童積極參與到繪本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并通過互動加以反饋,最終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
2.2 基于跨媒介交互的親子互動閱讀手段
跨媒介交互技術作為一種媒介形式,與親子互動閱讀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在傳統的紙質閱讀中,親子互動交流以父母為主、兒童為輔,父母對跨媒介交互讀物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幼兒的閱讀行為和效果。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為親子互動教育提供有效手段,提升家長陪伴兒童開展家庭教育的質量。
跨媒介交互技術可以為親子互動閱讀提供更多元化、更生動有趣的內容,從而引導親子間的互動教育。家長要有意識地設計與幼兒的互動交流環節并靈活運用[5]。具體而言,在看電子書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觀看動畫、聽聲音、閱讀文字,同時還可以與孩子互動,引導孩子思考和回答問題,這些互動方式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增進親子間的交流。另一方面,親子互動閱讀也可以對跨媒介交互技術的使用進行引導和監督,避免孩子沉迷于電子設備。家長可以通過對交互讀物的設置,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長,從而引導孩子在科學合理的時間范圍內以正確的方式利用跨媒介交互技術進行閱讀。
2.3 基于跨媒介交互的多維融合閱讀手段
基于跨媒介交互的多維融合閱讀手段指的是融合應用AR技術、紙質媒介、實體教具、親子互動等多媒介多形式的閱讀手段。隨著跨媒介交互技術在幼兒閱讀中應用的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多維融合交互類型愈發多樣。而AR技術的出現使許多AR學前教育產品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AR交互類產品通過掃描讓畫面“活”起來,運用動畫、視頻、圖片等視覺元素交互。幼兒可以通過觀看、點擊、拖動等動作操作,亦可通過身體運動與屏幕產生交互。AR技術帶來的沉浸式體驗,對兒童來說有強大的吸引力,非灌輸式的學習更易激發兒童的無意識記憶,使知識記憶更為持久。而幼兒通過翻看紙質繪本,產生最直接、最原始的交互。此外,玩教具作為兒童智力開發和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幼兒閱讀活動中同樣有著重要作用。幼兒可以通過手指、手掌等身體部位與玩教具接觸,實現玩與教的結合。在兒童使用教具的過程中,身體作為發出和接收交互信號的載體,通過身體與教具間的關聯為大腦帶來感官體驗,這些感官刺激經由大腦思考和內化,最終形成穩定的認知[6]。此外,幼兒可以與其他孩子、家長或者虛擬角色等,在互動式故事、社交游戲等應用中實現跨媒介交互。
3 前運算階段兒童跨媒介交互讀物設計
3.1 跨媒介融合的交互閱讀
基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閱讀特質,運用多維載體交互理念,設計系列以前運算階段兒童為閱讀者的紙質閱讀物與跨媒介閱讀物,創新閱讀載體,拓展兒童閱讀形式,提供跨媒介融合的交互閱讀手段。改善前運算階段兒童對傳統電子交互產品過度依賴的情況,提升跨媒介交互讀物的適用度,增進親子互動,發揚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創造多種媒介有機融合的載體,以此更新繪本的閱讀形式和體驗方式,促進前運算階段兒童全面健康成長。
3.2 多感官運用的新型閱讀體驗
前運算階段是幼兒成長關鍵期,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對世界更多的認識,對語言、思維、審美等方面的健康積極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多形式、多感官融合的新型閱讀體驗的創新很有必要。運用“主動參與式、內容再生式、交互敘事式”閱讀體驗的新型跨媒介多感官,以系列繪本設計和輔助軟件進行應用。
3.3 兒童友好型的輔助閱讀功能
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根據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內容,設計基于家庭親子互動閱讀場景的兒童友好型輔助閱讀功能。
此跨媒介交互讀物以十二生肖為IP,基于兒童日常作息、生活習慣、語言學習、興趣培養,打造電子讀物。例如,通過掃描電子出版物中的二維碼,可觀看視頻教程,快速學習;左右滑動、切換十二生肖IP(見圖5),增強幼兒的新鮮感,增加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早期認知。
針對國內圖形用戶界面泛濫引發的系列用戶體驗問題——違背行為規律、產生空想性錯視、產生依賴感、閱讀碎片化、影響視力、容易沉迷等。具體而言,可以在讀物中隨時切換親子模式或者寶寶模式(見圖6),在獨立學習與親子互動間自由選擇;語言自選,且聲音分貝可調,雙語模式便于幼兒學習;自定義時間功能,家長靈活設置屏幕使用時間(見圖7),幫助保護兒童視力與身體健康;設置幼兒屏障,防止幼兒誤觸改變界面設置(見圖8);增設填色繪畫、拼圖游戲等環節(見圖9),滿足前運算階段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設計手指提示功能,模擬兒童手指點擊,引導幼兒正確閱讀,鍛煉幼兒的獨立自主能力。
9 游戲界面
除此之外,還在此自主性和引導性認知的學習工具中進行了一些改進。兒童可以自由選擇IP形象進行娛樂化學習,可以通過家長的設置開啟聲音以及選擇中文/英文/雙語模式,從而每點擊一個物體,自動播放物體名稱。例如,選擇雙語模式后,點擊臟亂的房間,會自動播報“messy臟亂的”(見圖10),然后點擊衛生工具可以將房間打掃干凈,通過娛樂化的語言學習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認知。
APP界面設計中視覺設計同樣重要。視覺的傳達通過圖片、布局、排版、角色和顏色實現,對用戶使用體驗起到關鍵作用,體現出APP界面的可用性和影響審美性[7]。界面演示選擇小虎作為主形象,整體視覺風格充滿童趣,色彩輕快明麗,故事性較強。使界面更顯活力,以黃色、紫色這一對互補色凸顯可愛活力,符合產品屬性的設計調性。界面icon設計為規整圓滑的觸感,接觸面積較大,便于幼兒觸控,且更具親和力和溫度。界面大多為手繪完成,簡約明了,符合幼兒富有童趣的審美。
4 結語
兒童繪本對兒童在成長階段的認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設計出優秀的適合兒童(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不同階段的讀物至關重要。在繪本設計中做好這一步,不僅能大幅提升兒童繪本的影響力,還可以促進家庭教育弘揚優良傳統。因此本文立足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閱讀特質和認知特點,調研分析兒童繪本在幼兒和家長中的接受度,參考調研數據,結合多媒介有機融合的電子出版物設計了一款符合前運算階段兒童發展觀的讀物,但在兒童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閱讀內容適應性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劉洋,姜維忠.基于感性教育的學齡前兒童早教APP數字內容設計[J].設計,2020,33(23):144-146.
[2] 高聰蕊.數字化時代兒童繪本設計的功能與趨勢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2(4):56-59.
[3] 寇雅寧,熊紅云.新媒體時代下幼兒繪本互動形式的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8,2(5):33-34.
[4] 趙帆.幼兒傳統文化啟蒙教育中情趣敘事樣式之探討:以近三年《阿笨貓》(純美故事版)主題為例[J].新聞采編,2022(4):46-49.
[5] 胡璇.幼兒電子繪本閱讀策略探析[J].教育觀察,2021,10(20):51-53.
[6] 胡鴻,周洲鋒,金玉鑫.多模態交互視角下的學齡兒童教具設計研究[J].設計,2021,34(11):88-91.
[7] 賴潔穎.基于學齡前兒童認知發展APP界面設計探析[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9):47-48.
作者簡介:王念(2002—),女,湖南南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曹意(1989—),男,上海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劉璇(2001—),女,山東臨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