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家肖邦的樂曲旋律優美、浪漫色彩濃厚,藝術風格更是深受人們喜愛。他年輕時親歷國家和人民為爭取獨立而斗爭,激發了內心的民族感情,而后在巴爾扎克、密茨凱維奇的影響下萌發創作熱情,對文學產生了強烈的愛好。因而他的敘事曲開了鋼琴敘事曲體裁的先河,深深刻上了感情烙印,突出了民俗風格與內在的波蘭民族性,也表現了當時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其實,肖邦的創作受到歷史狀況、社會心理的影響,其敘事曲體現出深刻的思想性與人文主義特征。以肖邦于1841年創作的《第三敘事曲》為例,該曲目音樂聲與鳥鳴、花香相融,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強大力量,沒有明確的標題更是體現了肖邦的抒情幻想。《第三敘事曲》以批判當時社會為主,不過無標題性音樂賦予了人們更多的遐想,對樂曲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事實上,肖邦作為浪漫的愛國者,其音樂滲透著民族解放思想,其嫻熟的演奏更是將鋼琴藝術推向歷史高度。同時,肖邦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在《第三敘事曲》中也有所體現,特別是大膽創新樂曲的音區、節奏、和聲,給人們帶來美妙的音樂享受。如曲目高潮部分,猶如宣泄般吶喊,以寬闊的音域、豐富的情感調動人們的情緒;和聲部分更是讓樂曲多姿多彩,表現了肖邦不可復制的民族意義。文章通過探討肖邦及其《第三敘事曲》的藝術風格,了解作曲家對樂曲的感情,希望可以為肖邦敘事曲的深入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肖邦;《第三敘事曲》;藝術風格;浪漫情懷;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6-00-03
0 引言
“鋼琴詩人”肖邦首創鋼琴敘事曲體裁,他通過鋼琴創作呈現獨特的音樂效果。其實,敘事曲源于敘事詩譜寫成的歌曲,其在肖邦的創作中展現出悠長的旋律、清澈的音響,呈現出波瀾壯闊的場面及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肖邦鋼琴敘事曲的曲式結構較為混合,極富主觀色彩。如《第三敘事曲》沙龍氣息強,體現了肖邦純粹的鋼琴音樂追求,也是大型鋼琴曲的經典存在,值得人們從音響、旋律、和聲等方面反復推敲。此外,《第三敘事曲》運用混合曲式結構,極具浪漫色彩,表現了樂曲背后的價值觀與藝術性,飽含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
1 肖邦及其《第三敘事曲》
結合肖邦的生活處境,他的作品融合了愛國主義情懷、浪漫主義精神,這與他早期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有關。肖邦以鋼琴曲的創作形式賦予敘事曲新的高度,結合鋼琴曲、交響樂、詩歌展示敘事的內涵。再加上肖邦極富浪漫情懷,更是賦予敘事曲寬廣的史詩性,讓其在音樂舞臺上長盛不衰,呈現音樂的不竭魅力,成為人類史上的藝術瑰寶。事實上,肖邦創作的不同體裁的鋼琴音樂,創造性地通過器樂來演奏敘事曲,給人們帶來獨特的音樂享受,也引發了人們對敘事曲的思考。敘事曲中蘊含的藝術風格值得深入琢磨,這對啟發人們欣賞與創作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敘事曲》百年來長盛不衰,既體現了優秀的傳統音樂技法與精華,又展示了肖邦的獨特創新,包括對傳統音樂表現范圍和思想內容的創新。它融合了肖邦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提高了鋼琴曲的藝術高度,展示了作品的藝術生命力[1]。毋庸置疑,藝術發展貴于傳承與創新,肖邦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他既汲取前人精華又勇于創造,因而創作出大量產生深遠影響的優秀作品,為人類音樂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 肖邦《第三敘事曲》的藝術風格
2.1 故事更具戲劇性,體現了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敘事曲基于文學敘事發展而來,而敘事通常作為文學體裁進行應用,如文學史上的敘事詩通常是融合了傳說與歷史事件寫就的。在音樂領域,敘事曲(拉丁文“Ballare”)猶如舞動的音樂,展示了樂曲的優美與浪漫。而肖邦的鋼琴敘事曲無標題,卻富含濃烈的個人情感與風格,如《第三敘事曲》,其樂曲結構更富戲劇性,表達的內容具有故事性。肖邦大膽革新敘事曲體裁,進行音樂創作構思,在《第三敘事曲》上有機運用變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增添樂曲的華彩性。如該曲目的第二主題以變奏呈示段落,第三主題旋律輕巧、裝飾華麗。
事實上,肖邦對鋼琴敘事曲的創作,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環境及文學與音樂的熏陶,包括浪漫文學、傳統敘事曲、地區音樂與詩歌傳唱、敘事詩。生活、浪漫文學賦予肖邦豐富的想象,肖邦充分參考密茨凱維奇的《希維德什揚卡》完成《第三敘事曲》戲劇性故事的音樂闡述,以希維德什湖的傳說展示敘事曲的戲劇性[2]。《第三敘事曲》呈現了這樣的故事:年輕男子漫步湖邊與神秘愛人幽會,即使他對愛人一無所知,也擋不住他炙熱的感情。而女子剛開始認為男子以美貌取人、感情為虛,而后被男子的追求打動,并約定一個月不相見,若男子感情忠貞,則與其成婚。后來在女子離開的日子里,男子在湖邊獨自徘徊,思念愛人。就在男子的耐心被磨掉之時,湖邊又出現一個更為溫柔的女子,男子無法抗拒誘惑而跑去追求新女子,并在新女子的引領下走到結冰的湖中央,最后被咒語詛咒沉入湖水。原來新女子就是男子的愛人,她怒斥負心漢的背信棄義。由此可見,戲劇性的故事給敘事曲增添了色彩,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此外,當時的波蘭被列強分割,民眾為了謀求獨立,團結一致推動民族解放。當時的文學愛國性強,肖邦從小就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學習波蘭傳統的音樂與舞蹈,感受波蘭音樂的唯美之處,包括民間獨特的音調、節奏等,豐富的音樂生活仿佛巨大的素材庫,給肖邦的音樂創作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其中,《第三敘事曲》展示了當時波蘭人的不屈不撓,音樂中對愛情生活的渴望、對國家獨立的期盼都通過豐富的旋律表現出來,敘事曲猶如一幕幕和諧的波蘭田園生活劇情呈現在人們眼前,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
同樣,《第三敘事曲》以六拍子為主,節拍輕快,這與西歐聲樂敘事曲是分不開的。通常,這類聲樂敘事曲是作為舞蹈歌曲而存在的,特別是波蘭的音樂,一般是通過三拍子展示舞動的音樂,都具備極強的舞蹈性。因而,肖邦融合三拍子創作敘事曲,通過搖擺的律動節奏展示樂曲的舞蹈性,展現其樂融融的波蘭生活圖景,表達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事實上,肖邦的作品蘊藏著力量,實現了波蘭民族音樂與歐洲音樂的融合,從而提高了波蘭音樂的影響力。
2.2 音響氣質典雅,旋律呈現歌唱性
肖邦《第三敘事曲》的音響較為典雅,以8個小節展示男女之間的優雅對白。此時鋼琴弱奏,給人一種神秘而寧靜的音樂享受,而后旋律線條晃動,給人輕盈之感。《第三敘事曲》敘事性強,雖然沒有引子,但是8個小節猶如故事開場,高低音互轉像極了兩人的溫柔對話,從而展示出第一主題的語言表現力。事實上,《第三敘事曲》氣質典雅的音響除了第一主題的對話外,還體現在第二主題嘆息式的演奏方式,此時鋼琴的旋律線條起伏晃動較為溫和平緩,旋律與八分休止符互相促進,從而營造出輕盈、有風度的境界。
當然,肖邦敘事曲的旋律具有獨特的歌唱性。全樂曲都貫穿著歌唱性,包括柔和部分、強動力部分,更是增強了旋律的靈活多變性。如第二主題以憂傷回憶為感情基調,演奏過程中寬闊的音區完美呈現音樂跨度,即右手呈現莊重的音樂,左手則是憂傷的旋律。在裝飾音方面,《第三敘事曲》通過區別于傳統的方式呈現,舒緩如羞澀少女,奔放則如洶涌激流。同時,裝飾音與旋律相互融合,突出樂曲的靈活大氣,即使是豐富的音群形式,也沒有打破兩者的平衡。此外,裝飾音對展示浪漫色彩、旋律歌唱性都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和聲的波動、旋律的平穩讓敘事曲更加神秘且浪漫。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別于古典時期,裝飾音是通過不規整方式突出柔美的境界。
《第三敘事曲》以小快板節奏為主,和聲織體以八度推動、和弦分解相融的形式,旋律則以左右手轉移的方式,營造流水嘆息的音響場景,突出敘述旋律的歌唱性[3]。同時,《第三敘事曲》穿插不同聲部,可以擴展和聲的色彩、填充樂曲內部的和聲,從而推動旋律的高潮發展,清晰地展示出音響色彩。例如,樂曲開頭高低音問答的情景對話以重復旋律進行擴充,融合了不同聲部與和聲織體,突出旋律的表現力與波蘭民族音樂特色。《第三敘事曲》的旋律裝飾音雖然華麗,以大量聲音組的形式展示出來,但基本線條是優美的,裝飾音圍繞主音隨機變換,從而呈現出旋律的不同方面。
2.3 曲目結構復雜,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肖邦的敘事曲包括特點主題、附屬主題,以擴大敘事曲的表現范圍。不過這也會增加作品的結構,對此,肖邦通過布局完美呈現敘事結構,并且結合和聲、節奏反映主題。《第三敘事曲》以混合曲式結構呈現出敘事的邏輯性,通過主題變奏、旋律化突出敘事曲的獨特形式,猶如傳統與新式的創新發展。
其實,《第三敘事曲》的框架以奏鳴曲式為主,第一主題敘事性強,猶如戀人溫柔的對話,高低音變換改變了主題色彩,可嘹亮,也可深沉。而第二主題則是生活圖景,節奏如船歌般搖蕩,中間穿插變奏主題凸顯音樂的強有力。其中,第157~164節情緒激烈,猶如天降大雨,氛圍較為緊張,而后八度低音情緒低沉、節奏凌厲,猶如悲憤宣泄[4]。第201節和弦厚重,氣勢猶如狂風閃電,再現第一主題。第231節出現“鋼琴花腔”主題,高潮氣概豪邁。不同弦的高音賦予音響強烈變化,猶如醞釀暴風雨,而后戲劇性爆發出現低音,后續小節漸強推進到高潮。由此可見,肖邦熟練把握了音樂邏輯思維,綜合展示出混合曲式的不同特點。事實上,肖邦巧妙應用主題展開、變形手法,樂曲開頭抒情,主題開始平鋪敘事呈現音響色彩,主題中段豐富變奏及增強音響推向高潮,結尾以華麗音響和聲完成演奏,從而強化敘事曲的敘事性、抒情性,突出強邏輯性與浪漫色彩。
當然,肖邦敘事曲凸顯了其創作風格,形成了“肖邦特色”。通常,肖邦會結合個人情感譜寫音符,通過獨具匠心的音樂語言創造及鋼琴表現,呈現出敘事曲的藝術、思想內涵。因而,人們總可以在《第三敘事曲》中感受音符再現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并被作曲家深深感染。縱觀肖邦一生的創作,他的敘事曲常常向人們訴說其熱烈的生命和豐碩的內心,他的音樂語言豐富、轉調精致、終止式極富主觀色彩[5]。《第三敘事曲》和聲結構、主旋律、終止式等不同形式的變化,都透露出肖邦對情緒的理解,展現出音樂的浪漫主義。如漸強漸弱的情緒,可以通過和弦、較弱樂句處理,以實現情感的表達。
2.4 藝術風格多變,突出唯美的浪漫情懷
《第三敘事曲》第33~35小節配以高低音,通過八度上行實現和聲織體的增加,從而擴充樂句,增強音響效果以達到高潮。同時,音域范圍高低變化,和聲變化趨向于豐富,更凸顯了敘事曲的浪漫。其實,和弦變化可以修飾和聲織體的音響效果,豐富和聲的旋律,而高低音對比則凸顯音響色彩的明暗效果。因而,《第三敘事曲》第一、第二主題節奏須統一又有區分,第二主題搖擺音律應平穩又有動感,以增添樂曲的魅力和情趣。通常,第二主題須保持極快的演奏速度,以弱拍突出重音,突出敘事曲的高潮部分。
《第三敘事曲》的藝術風格是多變的,在力度層次上也有所變化,以歌唱性促使旋律典雅,從而呈現浪漫主義色彩。不過力度體現的音響色彩、和聲走向是不同的,強弱需要力度變化,既保持對比性,又呈現漸進變化,給人一種順其自然的情緒變化。當然,《第三敘事曲》后面的5個小節需要回歸主調和聲,通過下行八度強化音響效果,以華麗的氣氛結束敘事曲的表演。肖邦的鋼琴聲猶如歌唱聲,全曲音色優美、力度適中,在理性的基礎上表達濃烈的情感,散發出浪漫氣息,特別是第二主題的聲音較為溫婉,猶如起舞的蝴蝶。
此外,19世紀浪漫主義盛行,藝術追求浪漫,肖邦在樂曲創作中以個人情感感知世界,呈現出音樂的民族性與浪漫色彩。肖邦的情緒與敘事曲是相匹配的,不同的情緒呈現出的敘事曲有所不同。如《第三敘事曲》注重情感表達,故事情節與曲調相結合猶如身臨其境。第一主題仙女與男子戀愛,突出細膩的情感;第二主題融合搖擺的舞曲元素,與生活相接牽動人心,極具創造力與生命力。通常浪漫主義不追求格式化,漸強、漸弱次數不受格式影響,以實現情緒的起伏變動,體現浪漫色彩,或抒情或華麗[6]。當然,《第三敘事曲》以對話形式展開,高低聲猶如問答對話情景,演奏需要模擬蘊含的意境,表達浪漫情緒,因而情感體現、演奏技巧同樣重要,有助于再現樂曲情景。
3 結語
“鋼琴詩人”肖邦以自身情感、文學感悟進行音樂創作,融合聲樂性、器樂性進行旋律變奏,展示出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肖邦在旋律中加入裝飾音形成旋律線條,生動地抒發創作情感。《第三敘事曲》完美詮釋了肖邦的創作理念,無論是復雜的曲式結構,還是獨特的創作體裁,都展示了肖邦獨到的創作手法,體現其音樂內涵及鋼琴藝術魅力。其實,肖邦的鋼琴作品極富創新力,溫馨中凸顯戲劇性沖突,給予人們沉浸式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 孫月.音樂作品的敘事結構與感性行態:以肖邦《第三敘事曲》為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3):9.
[2] 葉鐿楊.《肖邦第二敘事曲》樂譜版本比較[J].中國民族博覽,2022(4):164-166.
[3] 王劭心.淺析肖邦《第三敘事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奏技巧[J].北方音樂,2018,38(7):110.
[4] 孫月.音樂作品的敘事結構與感性行態:以肖邦《第三敘事曲》為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3):46-54,4.
[5] 黃鑫.探析肖邦《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J].黃河之聲,2021(8):60-62.
[6] 丁亮.肖邦第三敘事曲的作品與演奏分析[J].藝術評鑒,2018(1):6-7,47.
作者簡介:尤潤達(1998—),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