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因此人們在生活中更重視視覺上的享受,對藝術類產品有了新的追求與認知。以前,人們普遍更重視事物對生活的價值,即事物本身的功能性,而當下人們不僅要求生活中的事物具備便捷多樣的功能,還要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藝術性。市場上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人們傾向于選擇質優物美的產品,哪怕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物件,也要求其有獨特之處。可見,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使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這一改變源于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將藝術與科技進行深度融合,需要從產品的設計理念著手革新,圍繞現代人的生活、文化及社會經濟等領域,實現多領域、大范圍的滲透。隨著各類物件中藝術元素越來越多,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也越來越深刻,無論是電子產品還是智能家居,都體現出科技的進步和藝術審美的提升。文章分析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內容,明確現代社會促進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并闡述藝術與科技融合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重大改變,旨在深度解析藝術和科技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促使二者的融合更適應社會發展趨勢。
關鍵詞:藝術發展;科技應用;人類生活;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6-0-03
0 引言
當代社會,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實現藝術科技化、科技藝術化的發展目標其本質是相似的,在藝術中展示高科技、在高科技中體現藝術性,將會使現代科技變得更具溫度和美感,為藝術賦能、為科技育美,使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具備時代意義。當今社會正處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關鍵時期,許多新型科技與藝術之間都存在密切聯系,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以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感官效果,既可以在視覺上滿足人們的需求,又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從根本上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比如當代社會的VR技術與智能家居等,能使人們真正享受便捷生活。
1 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歷程
1.1 藝術與藝術設計
藝術就是在外界的幫助下,通過一些媒介來塑造具有獨特美感的形象,營造真實的生活氛圍,不僅寄托了人類的情感,還具有獨特的內涵。藝術的本質屬于一種文化,是對社會生活形象的概括,使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激發人們對生活的新想法,并從中發掘出更多的可能性[1]。關于藝術設計,則是將藝術付諸實踐,得出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在基本的藝術原理下,使用相對特定的方法與材料,以相對具象的方式設計出來,成為人們肉眼可見的物體。藝術設計是以生活實用為導向,注重物品的實用性和視覺感官上的統一,不僅要求設計者進行深入思考,更要對作品進行全面審視,以在藝術設計中更靈活地表達意愿,或者傳達一些藝術信息。
1.2 科技的融合發展
科技不僅可以與藝術融合,還可以與其他技術融合。科技就是現代人通過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實現的再創造或者改造,通過構思,將物質與能源變為人們生活中可以應用的便捷性工具,進一步滿足人們在生活中的便捷性需求,比如成品的開發、創造、使用等過程,也可以與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相融合。科技的融合發展需要以各類科學知識作為創新基礎,應用不同領域的知識,推動科技邁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并逐漸完成技術革新,形成新時代的新技術,其中必須體現“創新”的要素,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服務[2]。
2 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必要性
2.1 科技展現藝術價值
藝術一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受藝術環境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有所改變,而且藝術事業作為人們精神文明的象征,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從科技方面來分析,科技水平代表了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也體現了國家在各個領域的綜合實力,推進科技的發展,是實現國力強盛的重要保障[3]。
因此,必須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以此作為國民生活方式便捷化發展的核心力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科技創新為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為其提供了更多的途徑與方式,比如計算機、互聯網等科技產物,可以將本國的藝術作品通過網絡傳播到世界各地。計算機與互聯網等科技產物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拓展了文化藝術傳播途徑,能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展現本國的文藝風貌,也可以提升本國人民的文化素養[4]。
以電影為例,其以技術作為文藝表演的載體,電影制作使用的各類儀器都是在近代被發明出來的,并在不斷的技術研發中完成升級,因此電影的視聽效果越來越好、畫質越來越高,從最開始的黑白電影發展到現在的3D電影,就體現了科技的進步。當代的電影藝術展現形式趨于多樣化,可以積極應用VR技術、AI技術,使電影兼具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由此可見,科學技術能有力地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使其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毋庸置疑,科技能助推文藝事業的社會價值更上一層樓。
2.2 藝術提高科技價值
現代社會大眾的藝術鑒賞水平越來越高,這得益于社會信息交互速度的加快,因此原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社會大眾快速增長的審美需求之間出現矛盾,而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必須在科技的支持下加以優化。當下,無論是文化、旅游還是游戲產業,其宣傳與服務水平都在不斷提高,這都是為了迎合當代社會大眾的消費需求和審美需求,科技為這些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核心動力,藝術則為科技的服務提供了更好的包裝與體驗。因此可以說,藝術能為科技的發展賦能,在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過程中,科技產品逐漸充滿人文氣息,成為社會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一環[5]。
在廣告設計中,以往的廣告宣傳只注重輸出產品的主要信息,當代大眾對廣告的審美要求已經全然改變,要求廣告拍攝得更具技巧、更具美感、更具特色,人們開始關注廣告的內涵。廣告從原本人們“不愿意看”的東西逐漸變為人們“愿意了解”的東西,這說明時代在變化,現代社會大眾的審美也在變化,因此廣告設計通常會巧妙搭配色彩,以便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如今各種功能型軟件深受人們追捧,比如在線試鞋類的AI軟件,迎合了社會大眾的消費需求。可見,藝術可以為科技創新賦能,科技則為藝術增加了人性化元素,使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大大增強,尤其是在區域性的科技產業建設中,逐步優化藝術發展的總體結構,催生新的藝術與科技融合產業,如影視制作、動漫等產業[6]。
3 藝術與科技融合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3.1 促進大眾的藝術交流
在現代科技與藝術的交融中,社會大眾從藝術文化中得到的生活體驗感更強。從科技的角度來講,大眾在生活中享受到了諸多便捷,比如智能家居的應用,窗簾、電燈可以自動開關,許多家用電器也變成感應式或者語音命令控制模式,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對生活的體驗感更強;從藝術的角度來講,社會大眾的情感、交流、視聽享受更加多樣,藝術展覽、文藝演出更多,大眾陶冶情操的機會增加,審美水平自然而然有所提升[7]。
審美體驗,是通過生活中的諸多細節反映出來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生活中的許多元素只有“藝術”起來才能進入人們的視野。研究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從智能家居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來,其不僅要有豐富的使用功能,以科技為基礎,為大眾生活提供便利,其外形設計也要具有美感,與屋內的裝飾相協調,才能被大眾選擇[8]。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的所思變為現實,藝術又能讓人們真實地表達想法,比如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等,雖然其是智能音箱,但可以和人們交流。藝術使科技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創意,而科技可以在設計領域使藝術品具有實用功能,二者相輔相成。圍繞當代大眾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創新,事事都要從大眾的角度出發進行考慮,再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9]。
3.2 改變大眾的生活方式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與科技息息相關,比如工作和學習都需要應用計算機、互聯網,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人們的交際需要用手機撥打電話、接聽電話,手機中各式各樣的APP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了解社會資訊,還是學習專業知識,都要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完成。從本質來說,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強化了人們的創造思維,隨著追求高效的生活成為普遍情況,科技的發展將藝術從簡單的視覺效果中剝離出來,形成獨具特色的科技藝術形式,這種全新的創造見證了人類創造力的提升,也為大眾創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助益[10]。
與此同時,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無論是哪一方面的知識,都需要人們不斷學習。以烹飪為例,人們不再需要利用書本或者向親朋好友討教烹飪知識,打開手機中相關的APP或者社交軟件,就可以搜索有關烹飪的信息,快速瀏覽、實踐,短時間內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學習成果。應用VR設備學習知識,還能給人們帶來最真實的學習體驗,仿佛置身其中,輕易捕捉每一個細節,因此VR技術又被稱為當代教育領域的一大主流技術。此外,二者融合使大眾的消費方式發生改變,而市場中的許多產品在屬性上已經發生改變,以家居產品為例,不同類型的設計風格會成為人們消費時考慮的因素,高品質的外觀設計與趣味性功能往往更加吸引消費者,可以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11]。
3.3 促進社會文明發展進步
現代科技在發展過程中,與藝術融合滲透到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發展趨勢。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隨著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可以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制作出一系列有創意性的產品。
比如米家系列產品,小到人們日常使用的電動牙刷,大到中央空調、冰箱電器等家用電器,都延續了白色簡約的設計理念;華為旗下的產品一直以流暢型為特色,從手機類產品到汽車類產品,都展現出濃郁的科技風,一度成為國貨的代名詞[12]。
可見,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推動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一系列具有創意性的市場消費品對社會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雖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其只是作為核心技術,還需要包裝設計予以完善,從而推動相關產品的市場化發展,因此藝術在賦予科技產品豐富表現力的同時,也在為其產品的銷售展現設計理念。消費者的第一印象來源于視覺感官,也就是來自產品的外包裝,因此科技產品的設計風格直接決定了消費者的印象。而社會文明的發展來源于大眾審美的革新,“潮流是一個循環”,當代流行的風格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科技產品的風格可能會引領社會的總體文明發展方向,因此不能忽視藝術對科技的賦能,要將其優勢充分利用起來[13]。
3.4 促進社會文化的多元融合
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相比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容易融入社會,成為社會大眾可以接受的事物,充分結合不同文化的優點,能夠豐富社會文化的內涵。
例如,在我國2022年冬奧會的開幕式設計中,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充分體現出現代化的審美趨勢:其一,應用數字化技術,開幕式的舞臺與燈光結合近乎完美,對節奏的掌控更加精準;其二,應用VR技術,舞臺節目效果更好,觀眾的感受更加真實;其三,應用智能燈光技術,舞臺表演展現出絢麗多彩的效果,使觀眾可以完全沉浸在表演世界中[14]。冬奧會是全世界共同參與的盛會,多種文化在這里碰撞與交流,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的應用豐富了原本文化藝術的展現形式,而文化的多元融合也在科技的應用中得到了體現,拓展了藝術展現的空間,強化了科技的應用效果。而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應用不會止步于此,現代人在不斷嘗試中逐漸發現了二者融合的奧妙[15]。
社會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大眾的思想變化而逐漸呈現出時代特色,因此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成果也會層出不窮,使科技成為文化多元融合的表達途徑,為藝術創造提供更多可能。
4 結語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科技與藝術理念的結合,可以豐富藝術作品的表現力,激發藝術作品的創造性。與此同時,藝術也為科技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比如VR技術與3D技術等的應用,增強了科技的表現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鋒,李偉.藝術與科技融合對人類生活改變的研究[J].文化產業,2023(5):149-151.
[2] 陳瑤.藝術與科技融合視野下藝術設計創新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6):59-62.
[3] 許丹丹.淺析5G時代背景下會展藝術設計與科技的融合[J].明日風尚,2022(3):124-127.
[4] 孫遠志,李佳倩,周佳昱.中國傳統“意境”理論對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啟示研究[J].湖南包裝,2021,36(6):18-20.
[5] 宋瑤.試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個體呈現[J].明日風尚,2021(18):182-184.
[6] 陳從林.藝術與科技融合下景觀雕塑設計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
[7] 寇吉梅.新媒體設計中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視覺特征[J].湖南包裝,2020,35(6):89-92.
[8] 陳靜.試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個體呈現[J].中國文藝評論,2020(3):92-100.
[9] 劉志毅,馮建明.試析藝術與科技融合下的新媒體設計[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4):64-67.
[10] 戴硯亮.民間藝術與科技融合視域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8):47-48.
[11] 于海洋.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及在設計中的創新思路[J].藝術品鑒,2019(17):290-291.
[12] 王紫葳.藝術與科技融合下的新媒體藝術研究[J].漢字文化,2019(10):160-162.
[13] 范振坤.場景理論框架下藝術與科技學科發展的新維度[J].藝術百家,2019,35(3):28-34.
[14] 石自東.藝術與科技融合跨學科研究的審美思想和現實意義[J].現代職業教育,2019(10):40-43.
[15] 裴晶.簡析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現狀與動向[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8,4(2):81-84.
作者簡介:劉琳(1977—),女,山東臨沂人,本科,實驗師,研究方向:品牌視覺形象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