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人們對傳統文化投注了更多關注的目光,傳統手工藝站在了新的起點,傳承和創新傳統手工藝至關重要,是發展新工藝必須探究的課題。基于此,文章以手工藝為例,研究藝術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手工藝;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6-00-03
0 引言
手工藝這一藝術門類的地位并不高,元朝時期將工匠編入專門的“匠籍”,稱為“匠戶”,規定其身份世襲,不得脫籍改業,地位低下;當今時代,受“重道輕器”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民間手工藝成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造器代名詞。實際上,傳統手工藝也好,民間工藝也罷,其都承載著相同的文化記憶。在長期的發展中,手工藝一方面繼承傳統,延續以往的工藝技術、產品種類、物品形態;另一方面,不斷開拓新技術、新產品、新形態,以適應和滿足人們新的需求。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其中,一部分手工藝因與人們的實際生活脫節,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趨勢而逐漸消亡;有些手工藝舉步維艱,正在積極探索、努力革新;一些手工藝則與現代生活建立了緊密聯系,能較好地適應時代變化,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重點探究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手工藝,從中選擇幾個例子,探討手工藝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1 南通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印染品,在江蘇南通、浙江桐鄉、湖南邵陽等地都有較長的生產歷史,曾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主要制作方法是把鏤刻了花卉鳥獸等圖案紋樣的油紙版壓在白色坯布上面,再把用黃豆粉、石灰粉等混合而成的防染漿料刮到花版的空隙里,使防染漿劑與布料緊密貼合,起到局部防染的作用,晾干之后放入盛滿天然靛藍染料的染缸,經過反復多次入缸浸染—取出透風—入缸浸染—取出透風,最終達到相應的顏色效果。等到布料晾干、顏色氧化后,刮掉防染漿料,未被漿料覆蓋的部位被染為藍色,而被白漿覆蓋之處則為布料本來的白色,從而獲得藍白相間的裝飾效果。
籠統而言,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類型,前一種一般只需要用一塊花版就能完成印花,而后者一般需要兩塊花版。作為一種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印染工藝品,藍印花布的風格或樸拙,或雅致,擁有迷人的魅力。南通藍印花布是一種具有典型江南韻味的手工印花織物。直到今天,人們還能看到生產、銷售藍印花布及其制品的企業、商店或專柜,更有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南通藍印花布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創建的我國第一座藍印花布博物館。
南通藍印花布在當代的傳承延續與創新發展,離不開吳元新的努力。他在藍印花布的傳承與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績。吳元新的女兒吳靈姝從小每天看著父親忙忙碌碌地整理那些“破布頭”,完全無法理解父親這樣起早貪黑究竟是為了什么。用她的話說就是,在她小時候,處在時代邊緣,且眼看就要被人拋棄、遺忘的藍印花布工藝,常常使她感到自卑。但隨著年歲漸長,尤其是進入大學,投入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后,她對藍印花布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似普通的花布其實蘊含豐富的文化積淀,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認識的改變使她逐漸對藍印花布產生了感情,也使她下定決心繼承這份家族事業[1]。
吳靈姝與父親一起,在全國各地收集藍印花布實物及文獻資料,廣泛而深入地閱讀藍印花布相關書籍,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齊頭并進,深入挖掘、整理藍印花布的傳統技藝,同時思考、研究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新時代的發展策略。碩士畢業后,吳靈姝回到南通,正式“繼承家業”,投身于藍印花布的生產實踐,每天親自動手操作。她發現,文字記錄的技藝與實踐中的技藝存在很大差別,只有打好實踐技藝的基礎,才能真正做到繼承傳統;也只有真正繼承傳統、立足傳統,才能使創新有據可依,實現進一步發展。
對藍印花布來說,繼承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繼承傳統工藝技術,如刻版技藝,這是藍印花布形成圖案紋樣的根本;而刮漿技藝、染色技藝則是保證紋樣、色彩符合設計目標的重要前提。對待這些技術,必須老老實實地加以繼承,容不得半點虛假、偷懶。二是繼承傳統的圖案紋樣,這些圖樣經過千百年的積淀,表現了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寓意美好,貼近生活,可使藍印花布滿足人們的情感心理需求。
發展創新主要體現在紋樣創新和新品種開發上,前者基于對傳統藍印花布紋樣或其他工藝美術裝飾紋樣的繼承,后者基于對時代生活的認識和積極主動把握,兩者都是一種適應新的時代需求的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如吳元新設計的藍印花“鳳戲牡丹”“獅子滾繡球”臺布,以及“年年有余”系列飾品和桌旗、靠墊等,其既有對傳統紋樣的重新設計,又有為主動適應當代家居生活環境而開發的新產品。這幾件作品不僅受到了市場的廣泛歡迎,還得到了學術研究領域的認可,榮獲“第三屆中華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并分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手工藝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不斷創新成為必然要求。吳元新、吳靈姝父女作為藍印花布傳承人,不僅要面對生存壓力,還需要承擔家族責任。他們在圖案、色彩、形式、材質上,一方面嚴守傳統,另一方面又積極創新,探索藍印花布在新時代的發展之路。但是無論如何創新,他們依然堅持手工制作,這也是他們創新要堅守的底線。
2 紫砂壺
談到紫砂,就不得不提宜興,而說到宜興,自然又會想到紫砂。可以說,紫砂藝術與宜興有著不解之緣。宜興這座江南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淀,其毗鄰蘇州、湖州、常州等明清以來的文化重鎮,在文化上相互影響,歷代文人、畫家輩出。宜興紫砂的輝煌,與這片土地上一代代優秀匠人的努力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與它及其周邊地區文人的參與、評價、推廣分不開。從明代至今,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匠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積極創新,用精湛而細膩的技藝,給人們帶來雅致的審美享受。可以說,固本與開新是宜興紫砂匠人下意識遵守的行規。
當代紫砂壺的發展與顧景舟先生的努力密切相關,他既繼承了傳統的制壺技藝,又開創了時代新風,為紫砂壺融入現代美學因素。
在顧景舟先生之前,紫砂壺整體風格比較傳統,無論是圓壺還是方壺,都具有儒家風范。器型上則以植物果實為主,造型與功能相結合,十分生動,這種形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且這種藝術風格在文人的繪畫雕刻中普遍存在。顧景舟盡力收集文獻和實物資料并加以分析,比較系統地整理和總結了前人經驗,繼承了傳統的制壺技藝,在紫砂工藝、文獻、實物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
他在早年認真模仿明、清、民國時期制壺大家的作品,精心揣摩歷史名家的制壺工藝、審美意匠等,還抄錄整理了《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等明清陶瓷著作,深入研究了紫砂工藝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脈絡。其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追摹和研究紫砂歷史,為以后取得更高的紫砂藝術成就奠定了技藝基礎。與此同時,顧景舟的研究不局限于傳統技藝,還包括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如從化學工業角度分析紫砂泥料,而且還吸收了大量的現代知識。中年以后,顧景舟形成了獨有的紫砂壺風格,承前啟后,熔古鑄今,扭轉了清代以來纖細煩瑣的流弊,轉而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新中國成立后,顧景舟先生對紫砂器的生產組織建構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他的積極籌劃和參與下,紫砂行業從傳統手工作坊轉型為集體生產。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方面積極探索鉆研紫砂技術,另一方面努力改進工廠的管理方式和生產流程等,大力支持紫砂產業的振興。而在人才培養方面,他既采用了傳統一對一的授徒方式,又運用招收紫砂工藝班學員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集中授課的方式,顧景舟先生無私地向學員傳授與制壺相關的文化知識。集體授課模式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結合起來,并傳授給學員,對制壺匠人培養模式的轉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這種傳道授業的新模式對紫砂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有紫砂匠人在對這種方法稍作改變的基礎上授徒。如當代紫砂界享有盛譽的張正中就采用了類似的授課方式。他沒有完全采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而是請不同的老師給學生教授不同的知識,盡最大可能避免學生只能從一個人那里學習知識而導致的片面性,并從一開始就告訴徒弟,他們不能模仿和追隨師傅的風格,而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創作語言。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張正中所做的不是手把手的替代性工作,而是與徒弟們一起商定每個人的作品風格和創作方向,每人都不一樣,也不能與師傅相同。這種教學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從而保證不斷有新作品涌現。他的徒弟如翟亞博、沈君健、陳豪等,就是在師傅既源于傳統又不同于傳統的授課方式的指導下,再加上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迅速掌握了制壺技藝,找到了自己的風格,明確了自己的定位[3]。
3 剪紙
剪紙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分布地區十分廣泛。制作者借助一把剪刀和一張彩紙,就能剪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所呈現的各種形象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剪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除了春節期間常見的窗花、春葉之外,在婚禮以及部分地區的刺繡花樣中也比較多見。但20世紀末以來,隨著人們住房環境、生活方式等發生巨變,傳統剪紙的應用范圍大大縮小。現在,每逢年節,適合工廠批量生產,不褪色、易張貼、不破損的靜電“剪紙”大行其道,傳統剪紙的缺點似乎越來越明顯。
然而,當代剪紙藝術的代表人物趙希崗通過自己的探索,成功開辟出一條剪紙創新之路,使剪紙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再次煥發活力,成為頗具現代氣息的藝術形式。趙希崗的童年在山東濰坊的農村度過,他浸淫于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對傳統手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他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讀本科期間,通過接受比較系統的藝術專業教育,對民間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對傳統手工藝的挖掘和繼承,并自覺把剪紙的形式語言運用于自己的設計創作中。攻讀碩士學位時,他更是立足于實踐,對現代剪紙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索和研究,并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剪紙風格[4]54-57。趙希崗不但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對西方現代藝術也很感興趣,而正是中西藝術理念的融合,使剪紙這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在他的手中獲得了全新的演繹。
傳統民間剪紙或粗樸簡單,或精細繁復,但都充滿民俗特色,趙希崗在繼承傳統民間剪紙求福納吉觀念的同時,把文人寫意畫的表現手法運用到剪紙中,重構作品意境,使自己的剪紙藝術的面貌與傳統剪紙大為不同。他積極收藏、接觸不同風格的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剪紙作品,以獲得剪紙創作靈感。另外,他還堅持把傳統的剪紙工藝與現代設計審美相結合,融入現代構成藝術的元素,注重對點線面、黑白灰、節奏與韻律、圖形符號等構成法則的運用,作品既充分繼承了傳統技藝,又充滿現代時尚感。除了創新形式語言之外,趙希崗還從多方面積極探索剪紙藝術的可能性發展路徑。比如,他大力拓展剪紙的表現內容,把新時代的思想觀念作為創作主題,使之更貼近當代人的意識;把剪紙與日常生活用品相結合,開發剪紙衍生品,使剪紙以多種方式走進千家萬戶,等等[4]58-59。
隨著時代的發展,剪紙藝術也在不斷變化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趙希崗在剪紙工藝上的大膽探索,對這項傳統手工藝的大膽突破,使剪紙藝術更加符合時代精神及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也是剪紙這一古老的藝術門類在新時代發展變化的一個側影。
4 結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前文所舉的例子可以看出,手工藝的發展過程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過程。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手工藝品逐漸被大機器產品代替,許多傳統手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沒有丟失,這也一直是人們探索、實踐的動力,不但有助于保護傳統手工藝和傳承發揚工匠精神,也能讓手工藝在未來的日子里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參考文獻:
[1] 李云,劉肖健.青出于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二代傳承人吳靈姝[J].裝飾,2019(3):12-16.
[2] 張明.紫砂轉型之變的推動者顧景舟[J].裝飾,2017(8):38-41.
[3] 黃德荃.宜興匠人[J].裝飾,2017(8):27-31.
[4] 李江.“錯彩鏤金,出水芙蓉”:趙希崗的剪紙收藏與創作[J].裝飾,2011(10):54-59.
作者簡介:李麗娜(1982—),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黃海波(1969—),男,浙江溫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實踐。
黃德荃(1980—),男,江蘇常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晚明日常生活審美、中國當代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