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涼山彝族舞蹈;民族民間舞;教學實踐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熱愛生活。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發展變遷、民族情感的記錄者,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強烈的生活情趣,其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特點鮮明,是中華民族舞蹈的瑰寶之一。涼山彝族舞蹈是涼山彝族人民生產勞動過程中日積月累的精神財富,產生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是彝族舞蹈的典型代表,體現著豐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既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也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人文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文化的碰撞沖擊,涼山彝族舞蹈也面臨著繼承與創新的重大課題,而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培養專業的舞蹈藝術人才無疑是傳承涼山彝族舞蹈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 涼山彝族舞蹈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現狀
在藝術院校民族民間舞屬于專業主要課程,甚至在很多高校被劃為獨立的專業課程來行課,舞蹈體系基本完善,在舞蹈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對于民族民間舞的選擇,從各類院校的教學大綱來看,重點集中在藏、維、蒙、鮮四大少數民族,同時各個院校根據當地的民族特點和舞蹈風格開展特色民族舞教學,比如四川的羌族舞蹈、安徽的花鼓燈、云南彝族舞蹈等。涼山彝族舞蹈作為四川地區的特色民族舞蹈備受關注,其獨特的人文底蘊和鮮明的表演風格無不彰顯魅力,然而在民族民間舞課堂卻易被忽略,尤其是在中職民間舞教學中存在一定問題。
(一) 涼山彝族舞蹈教學內容少、程度淺
和其他小民族舞蹈類似,涼山彝族舞蹈進入教學課堂,多以原生態的基本元素為主,利用鼓點來教學。因涼山彝族人民熱情似火的性格特點,涼山彝族舞蹈很多元素都是快節奏的,動作靈活度要求非常高,基本適合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學習,對于中職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極有難度,因此被選擇的空間有限,能完成的不多,在民舞教學中老師更傾向于其他的民族舞蹈,即使有相關教學,也多半點到為止,很難深入復雜組合。
(二) 涼山彝族舞蹈教學重技巧、輕人文
注重舞蹈的專業性,培養“高、精、尖”藝術人才,動作技巧是基本功,展現獨具美感的涼山彝族舞蹈光靠技巧呈現顯然不足,藝術源于生活,舞蹈創作的背后是真實的生活和情感,只有深入理解和領會動作的內涵,才能把握主旋律。
在民舞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或意識不足或方法不夠,未能從舞蹈文化層面對學生加以引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意會和表達。
(三) 涼山彝族舞蹈教學偏傳統、少創新
涼山彝族舞蹈根植于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彝族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彝族舞蹈表達的意蘊和情感亦有所變化,以往的教材較為陳舊,不能準確反映新時代涼山彝族人民的狀態,肢體動作是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現,不能及時了解人民的生活現狀,創新舞蹈動作及組合,就難以展現涼山彝族舞蹈的精髓,真正地發展涼山彝族舞蹈。
二、 涼山彝族舞蹈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運用
(一)涼山彝族舞蹈元素的提煉與組合
以往教學中涼山彝族舞蹈動作較為單一,主要有擺手、平跳、對腳、蕩裙,風格不強,無法滿足新時代舞蹈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通過查閱視頻資料,分析涼山彝族舞蹈經典動作、文化元素;走訪老一輩藝術家、訪談民舞教師、傾聽學生心聲,將對腳、披氈和月琴三大元素進行提取并組合。中職彝族課中這三大元素是選自生活習俗(如服飾、行為等)、節令習俗(如過節時的儀式,動態等)和禮儀習俗(如人物性格,內在心態等)。對腳是從生活習俗中提取,披氈是從生活習俗及節令習俗中提取,月琴是從生活、節令、禮儀習俗中提取。
對腳:端腿對腳、斗肩(源自人們勞作時相挑逗的畫面)、單人對腳短句(勞作時自我表現的樣子)、踹蹬腳、雙人對腳短句一、雙人對腳短句二、拍手對蹬腳短句(均出自人們在對弈嬉戲打鬧的場景),不僅對學生小關節訓練到位,更訓練了學生的身體韻律、對風格的掌握和配合的默契性。
披氈:斜挎披氈基本體態(傳統彝族人的體態,喜斜挎披風顯氣質)、雙肩展翅(人們喜歡把披氈用雙臂舞動起來模仿雄鷹的氣勢)、單肩展翅(用披氈的各種形態來展示美)、云手開氈(主要是披氈穿戴的動作)、披氈立圓點轉、立圓翻身、跳拋氈上步轉、跳拋氈踏步轉。對中職教學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它屬于生活習俗,源于人們生活中的形態,模仿鷹、熊,索瑪花等形態,而隨著時代進步,也成了節日上的裝飾品。進行披氈的學習,運用道具的輔助,可以完成高難度技術技巧,還能訓練到學生的身體韻律,提高學生對道具運用的能力,達到舞蹈的升華。
月琴:月琴體態(表現了女子手抱月琴的美麗形態)、前后動律、前后動律踱步(體現內心歡喜的律動)、措步八字動律、擺胯動律(撥動琴弦時的內心感受)、三步一抬(跳動時小腿撩起裙擺的風韻)、大擺手月琴步(氣氛高漲時人們內心激情的迸發)、撥琴短句動作、蕩裙步月琴短句動作(短句動作是以上單一動作的整合)。月琴舞是中職教學中還沒開發的元素。月琴是彝族人民很常見的樂器,因為其形態優美,旋律動聽,深受彝族人民喜愛,用月琴來舞蹈,帶給人們美的視覺體驗。道具的運用是人內心到肢體的美的傳遞,可訓練學生身心美的延續,舞姿的延展性,更讓學生深入了解涼山的獨特之美。
(二) 涼山彝族舞蹈組合的應用與實踐
披氈和對腳動作難度大,節奏較快,對基本功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此外,對于組合的學習、道具的使用還需要深入了解涼山彝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學適用于中職高年級學生。
教學主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教學視頻為主呈現。首先,老師們在課前進行動作元素提取和分析整理,編排單一動作、復合動作、短句動作、組合動作,對動作元素做出理論分析;其次,分段編排好組合,課上給學生進行講解示范,依次從單一動作開始;然后,到組合動作,再到形成組合,把主體動作教授完成;最后,形成組合,編排隊形。
三、 涼山彝族舞蹈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價值
涼山彝族舞蹈之所以傳承到今天,并受到廣泛喜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獨特的律動風格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蘊。民族民間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在發展傳承上兼具穩定性和變異性。新時代的民族民間舞教學應培養綜合性的舞蹈藝術人才,既要教授舞蹈的基本動作組合,也要傳承民族舞蹈文化,因此在民族民間舞課程中開展涼山彝族舞蹈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 提升專業技能,展現民舞魅力
涼山彝族舞蹈在提高學生技能技巧,動作的張力、耐力、韌勁上,手腳配合和身體韻律性、風格的把握、身體表現力、情感表現力上的運用都極具訓練價值。對腳舞組合對腳下的快速靈活起到很好的訓練作用,不但腳下動作復雜,更配合上身的擰動,加大了動作難度,很好地訓練了學生整個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動作融合了踢前腿、踢后腿的基本功技巧,使整個組合的專業性大大提高,中間出現表演的變化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且使得學生的表演更有趣,組合的帶動性強,有一定的觀賞性;披氈組合除了運用披氈本身的技巧之外,大量融入了基本功的轉和各種翻身,在對學生技術技巧的訓練上非常全面,再配合隊形、節奏變化的編排和處理,大大提高了組合的觀賞性;月琴作為彝族獨有的樂器,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將這種旋律完美融合到舞蹈組合中去展現形態美,將這一獨特的道具運用到舞蹈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 豐富理論知識,傳承民族文化
民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對每個民族而言,民族舞蹈都是一本史冊,承載著一個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多彩的民族特色。涼山彝族舞蹈源于彝族群眾的生活和勞動,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彝族舞蹈文化,在舞蹈教學中,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深挖淺出,把舞蹈轉化成學生所能理解、所能演繹的動作,前提是要了解涼山彝族舞蹈知識和涼山彝族文化,體會民族生活習俗才能掌握民族特征,增添舞感,從動作的由來、元素的運用到情感的表達無不傳遞著勞動人民創作的文化內涵。
(三) 培養優秀品格,弘揚民族精神
訓練磨練意志,領悟成就品格。對腳這一元素本身就源于勞動,舞蹈使得它化勞動的辛苦為收獲的愉悅,深刻詮釋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高強度的動作組合既能提高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又能磨練人的意志和耐力。舞蹈動作都是思想情感的外在呈現,選擇一定的舞蹈元素就意味著表達相應的民族情感,在演繹的過程中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民族舞蹈傳承過程中也有助于培育民族責任感。
涼山彝族舞蹈歷經時代的變遷,記載了一代又一代彝族人民的生活,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涼山彝族舞蹈表演要么單一守舊,無法滿足新時代舞蹈發展需求;要么東拼西湊,盲目追求標新立異,丟失民族舞蹈本身的特點,這都不利于涼山彝族舞蹈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涼山彝族舞蹈運用到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創新動作元素,加深學生領悟,才能專業、系統地傳承涼山彝族舞蹈,弘揚涼山彝族舞蹈文化,培養民族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