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瑤族民歌;民族聲樂;潤腔技巧;演唱互鑒
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聲樂體系結構。桂中地區(qū)的瑤族由多個支系組成,其中最常見的有盤瑤、花籃瑤、茶山瑤、坳瑤、山子瑤,以及平地瑤等多個分支,構成了完整的傳統(tǒng)瑤族部族。善良淳樸的瑤族人民以其鮮明的民族特征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濃郁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部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記號,并經(jīng)過不斷演變成為了新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地理與環(huán)境語言的多樣化造就了瑤族民歌在演唱上的多樣風格,這也為瑤族民歌的演唱學習搭建了橋梁,有利于瑤族民歌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這里的瑤族人民都使用具有當?shù)靥厣谝舻目图以拋頊贤ń涣鳎⑦M行歌曲演唱以及情感傳遞。各個部族支系的音樂特征有所相同,相似之處表現(xiàn)在曲調的演唱風格上,實際從聽覺上感受是有所不同的,最具特色的還是平地瑤。由于南北方氣候以及地理位置的差異,瑤族民歌在聽覺上區(qū)別于北方曲調,呈現(xiàn)出音域寬廣、高亢嘹亮的特點。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中,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唱腔種類以及演唱風格各式流派就是由演唱者的潤色變化逐漸形成的,而影響這些因素的便是潤腔特色的呈現(xiàn)。可以說,民族聲樂特色的構建與發(fā)展大多由潤腔中提取而成的。潤腔腔詞關系處理經(jīng)驗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對瑤族民歌演唱的分析
由于每個支系的環(huán)境與文化風格不同,瑤族傳統(tǒng)民歌演唱中的每個曲調所表達的拖腔意思也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拖腔
1.呼喊式拖腔
呼喊式拖腔是受呼喊對象所能接收的實際距離所限,演唱者必須用比平時說話強度較高的呼喊方式才能傳遠。喊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喊香哩就是以呼喊式為主的一種演唱風格。其在旋律上保持在平行為主的主音結構的特點,演唱者能夠在演唱的節(jié)奏和旋律中較為自由地抒發(fā)情感,喊香哩的演唱風格相當于北方的號子。由于南北地域的差異和所從事勞動的強度不同,在節(jié)奏上,北方的粗獷遼闊,南方的則悠揚舒緩。廣西瑤族民歌的喊香哩一般是瑤族人民在上山撿竹筍、采香菇、打獵等勞動時所呈現(xiàn)的方式。若是一個人上山勞動,在感到疲憊時人們常會以獨唱呼喊式的歌聲來傳遞情感,只有采用呼喊式才能保證對面山上的人聽見,所以逐漸形成了喊香哩高亢悠長的特征。以演唱《我在這邊山》為例,在演唱結構上,演唱者先以u 母音來呼喊并且延長拖腔,在句子結束時作下滑音處理,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使自己的聲音傳得更遠,為了讓對面的人能聽到并且感受到,以此來進行遠距離的交流。
2.敘事式拖腔
敘事式拖腔是一種由弱漸強緩慢帶有控制的拖腔,它不同于呼喊式拖腔高亢悠長的特點。在曲式結構上以四度五度音型平穩(wěn)緩慢進行,節(jié)奏上多以切分的自由節(jié)奏來調節(jié)拖腔的長短,抒發(fā)歌者內心的情緒。敘事式拖腔常常用在襯詞上,例如在呢、啊、噢等字的尾音上作氣息的延長。同時,一般兩到三個字之間會運用一次拖腔,拖腔的運用讓情感更為深刻,演唱更為動人。
3.感嘆式拖腔
感嘆式拖腔通常用在襯詞哎上,為輔助情感的表達而使用。在每句話的末尾用拖腔來唱襯詞,用語句結束時的下滑音來表達一種贊嘆和感慨。
(二)顫音
瑤族民歌在演唱上有一種節(jié)奏不穩(wěn)定且極富有瑤族特色的音符,這就是顫音。它是由一個音過渡到另一個音上,樂理中用tr—來標記。這種音符在聲樂技巧上表現(xiàn)為聲斷氣不斷,是在喉頭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聲帶的半閉合下產(chǎn)生的共振。這種顫音和歌唱內容無關,是瑤族獨特的演唱特色,在過山瑤中運用得較多。常用在襯詞上,比如:秀、啊、呃、哦等。這種顫音是在重負下產(chǎn)生的呻吟,不僅在音樂上帶有明顯的裝飾音樂的特征,更給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憾。
(三)哼鳴音
在瑤族民歌的演唱中,常用到一種哼鳴音,與民族聲樂演唱技巧中對哼鳴的運用是一樣的。在瑤族民歌中,m.n 等韻母來演唱進行字的鏈接。這種哼鳴音的持續(xù)延長是在演唱技巧中對鼻咽腔的運用共鳴,有獨特的韻味與風格。比如,演唱金秀的過山音《盤王歌》天字的韻母時,要按照中國字的特點要拼完tia 的聲母,再在n 的韻母上歸字尾到哼鳴結束。瑤族民歌很多的字尾都有這個特點,以這樣的技巧來傳達深邃、悠遠的意境。
(四)哽咽音
哽咽音常在過山瑤的傳統(tǒng)民歌里出現(xiàn),是為了抒發(fā)長期被壓抑的內心狀態(tài),在歌曲中表現(xiàn)為悲傷又不能痛快地出聲,好似魚刺哽在喉嚨里。從發(fā)聲原理上看,是強大的氣流聲在聲門沒有完全閉合的情況下經(jīng)過,在喉嚨里被強行控制到胸腔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聲音效果,也可理解成我們平時最自然的苦咽聲,就是這種發(fā)自人內心最深處的苦咽聲才最打動人,也刻印在那個時期的過山瑤民族歷史中。瑤族民歌演唱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鼻腔共鳴的發(fā)聲,由于土語方言中上帶有鼻腔共鳴的味道,身為學院派的我們在聽到部分民歌時都可以感覺到哽咽音的運用。
(五)倚音
在瑤族傳統(tǒng)民歌的演唱中會使用倚音裝飾手法,倚音的運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字的聲調變化使用的倚音,另一種是加強對字的情感表達而使用的倚音。在漢字的聲調中,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變化,瑤族民歌在倚音的運用上,通常在揚二聲上單倚音使用較多,倚音由低到高,自上而下跳躍式的特點,在發(fā)音上短促清晰,演唱較為口語化。通常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復倚音對主音進行裝飾以達到對情感表達的強烈需要,在旋律的聽覺上達到跌宕起伏的力度色彩。因為復倚音的頻繁使用,在色彩上顯得更加的飽滿激情。由此可見,倚音的運用要求歌者在加強語言中的咬字吐詞很講究,從而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
(六)滑音
在瑤族傳統(tǒng)民歌的演唱中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兩種,一般出現(xiàn)在拖腔結束時。在演唱拖腔時上滑音保持一致向上,下滑音沒有刻意下滑,而是順著氣息自然地向下嘆。滑音的運用是展現(xiàn)瑤族山地民族風格的音樂特征,來源于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們隔山呼喊的勞作間歇方式。
(七)襯詞
在瑤族傳統(tǒng)民歌的演唱中大量使用的襯詞,如“吶發(fā)”“鶴”“呢”“哦”“哎”“噢”“香哩”等。有了襯詞的使用,表達上更加豐富生動,為輔助發(fā)聲而使用的襯詞能夠加強語氣和調節(jié)氣氛,也能讓音色更明亮、穿透力更強、傳得更遠。在《盤古歌》《交心歌》等歌曲中“呢”或“秀啊呢”,在e 母音為主的襯詞上通常使聲帶閉合,在音色上明亮清脆結實。在茶山瑤和過山瑤民歌中,常有襯詞“哦”“噢”,這些音在演唱技術上需要高位置的穿透力形成連綿不斷送遠的距離感。
二、在潤腔技巧上的借鑒
(一)拖腔的運用
在瑤族傳統(tǒng)民歌的演唱中使用的拖腔,從演唱效果上分為以敘事式、呼喊式、感嘆式三種不同拖腔,通過不同的拖腔技巧展現(xiàn)出不同的歌唱語氣和音樂特色。瑤族傳統(tǒng)民歌在高山或者向遠處呼喊時可以運用呼喊式的拖腔來表現(xiàn)長音。例如歌曲《瑤山青》長音的演唱中,就可以運用呼喊式的拖腔演唱技巧,在借鑒民族演唱技巧的方法上,通過氣息的支撐和胸腔的打開,讓字的韻母部分向上穿出去送遠,這樣的聲音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在山谷中回蕩且悠長,以自由的山歌來表達對大瑤山的贊美之情。在演唱技巧上,需要掛著哼鳴位置向下唱,把滑音的部分以嘆氣的方式嘆到底,在演唱時利用感嘆式拖腔技巧并加入一個下滑音的處理,以加強語氣表達的一種吶喊式感嘆來表現(xiàn)作品。
例如,在民族聲樂作品《長相知》歌詞“我欲與君長相知”中的“知”和“君”字的拖腔處理上,保持用連貫的氣息,哼住韻母連貫性演唱,帶有說話的敘述性拖腔有控制地娓娓道來。拖腔力度的處理由弱加強,使表達更含蓄、內斂、委婉,符合樂府民歌的作品風格。再比如,瑤族傳統(tǒng)民歌改編創(chuàng)作的歌曲《羊角追》描述了夜深人靜的深山密林中青年戀愛的生活場景,都是長音節(jié)奏型。這個時候拖腔演唱和《長相知》的處理類似,以有控制的敘述性的拖腔來演唱,勾畫出幽靜的山谷間“追”和“趕”的惟妙動感的回聲。
(二)哽咽音的運用互鑒
哽咽音在瑤族傳統(tǒng)民歌,尤其是表達悲傷的曲調作品中,是一種常見的潤腔方式。這種潤腔的特點在于,人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通過對語言個別字的潤腔處理延伸到自己內心的悲痛情緒,使觀眾感同身受。它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也較為常見,能創(chuàng)造出催人淚下的悲情藝術效果,具有極強的藝術感召力。因此,在瑤族傳統(tǒng)民歌和民族聲樂的作品處理中,哭腔的運用可以塑造出斷斷續(xù)續(xù)、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豐滿作品風格的表達。在演唱中,抽泣的技巧實際上是人在悲傷時真的抽泣加上氣息位置語言的協(xié)調,而不是純粹的一種技巧,是源于流淌在心里的感受,來展現(xiàn)作品極度悲痛的心情。老師要求學生演唱時不要張大口型,吐字與咬字基本上是輕啟唇部。哽咽音的運用,使得歌曲演唱的音色具有朦化感。在演唱技術上,哽咽音的使用要足夠真實才能打動自己和觀眾,掛著哼鳴位置加強字頭的語氣手法在整首歌曲的色彩上進行一個情緒的升華。
(三)襯詞和滑音的運用互鑒
在瑤族民歌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演唱時,同樣可借鑒和運用傳統(tǒng)民歌的演唱特色,如瑤族民歌歌曲《喝口瑤家蜜糖水》,首先篩選出歌詞主干起修辭和升華情感作用的助詞,如“吶”“咧”“哆嗬”等,在演唱這些襯詞時,借鑒民族演唱中的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方法,將感情重音放在中心字上,更好地抒發(fā)歌曲中瑤家阿妹對馬幫的期盼之情,使瑤族民歌的演唱在富有民族特色感情的同時賦予聲樂的演唱技巧;如瑤族《羊角追》中在演唱的技術上根據(jù)“恩”“呃”的發(fā)音特點,在演唱技術上進行字阻氣和聲帶閉合力量的處理,通過加強音色的明亮來襯托演唱者心中的情感,更好地突出瑤族民歌的風格并貼近其特色。襯詞和滑音,可作為背景音,也可靈活輪換,不斷強弱進行變化,高聲部注重滑音,用虛詞襯詞演唱委婉的情感,更好地抒發(fā)瑤族人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在潤腔技巧的演唱上,可以通過拖腔、哽咽音、襯詞和滑音等來展示瑤族民歌和民族聲樂中潤腔的相互借鑒。但演唱者對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也非常重要。瑤族民歌中的演唱很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在大瑤山?jīng)]有任何音響設備效果的條件下,演唱者的聲音可在山谷中傳遞很遠。
結語
總而言之,民族聲樂中一首歌曲的演唱方式?jīng)Q定了歌曲的不同藝術面貌。作為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精神食糧存在的民歌,盡管現(xiàn)實審美需求沒有刻意的追求,但其既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民族的歷史。瑤族民歌在瑤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僅是一種演唱的表演形式,還融入了瑤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他們記錄生活方式的“活態(tài)日記”。隨著時間的演變,瑤族民歌在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方言土語表達中具有一種特有的魅力,同時也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演唱技巧。瑤族民歌的傳承還需要從不同的專業(yè)聲樂視角去探索,為其謀求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瑤族民歌,應該得到大力弘揚和推廣,使其重新煥發(fā)具有適應時代的魅力和色彩,讓瑤族民族聲樂多層次多側面地吸收廣西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曲調與發(fā)聲技巧。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教師,心中要有一份責任去借鑒聲樂演唱中發(fā)揚瑤族民歌風格與特色的技巧,為不斷發(fā)展、完善和創(chuàng)新民族聲樂藝術,并為民族聲樂的繁榮和發(fā)展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