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竹笛;演奏;問題分解
竹笛練習過程出現口腔發出“嗚嗚”聲音、循環呼吸不得要領、花舌音舌頭彈不起來、吹奏有漏氣聲、手指不靈活等常見問題,要先停止練習并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一味去做無效練習。無效練習會積累一些錯誤的肌肉記憶與習慣動作,后期將更加難以糾正。通過有效的勤練和巧練,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逐一分解。
一、竹笛練習中“氣”的問題
“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演奏姿勢與口風、口勁和丹田的配合與氣息運用上,常見的問題是:呼、吸聲音過大問題、循環呼吸問題、氣震音問題等。
(一)呼、吸聲音過大問題
1. 呼氣聲音過大問題。呼氣過程中口腔發出“嗚嗚”的聲音,影響了笛子的音色效果。這是由于練習的時候習慣于低著頭或頭部過分偏移一側,喉嚨器官受到壓迫造成呼氣受阻,氣息運用不暢。比如將曲譜放在桌子上坐著練習,就會迫使頭部扭曲或低頭去看譜,再稍微用點力吹奏,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音。我們可以嘗試兩眼平視正前方(坐姿或站姿均可),身體稍微側立,面部略上揚面帶微笑(如站立就是歌唱家舞臺演唱姿勢),身體保持松弛、自然、協調狀態,再配置一個專用譜架,曲譜在眼睛正面可視平行略低位置。保持這個狀態說話是不會出現“嗚嗚”的聲音的,再持笛輕輕貼近嘴唇口風位置(注意不要用力壓迫嘴唇),注意用笛子找頭,而不是頭找笛子,更不是舌頭找笛孔或低著頭吹笛子,吹奏的時候笛頭保持穩定不要晃動。不論是交叉持式或斜握式持笛,兩臂要微微張開,兩邊胳膊肘不要壓迫肋骨,身體自然放松(而不是松垮),保持這樣的狀態練習,口腔呼氣“嗚嗚”聲音基本可以消除。
如果上半身不夠自然放松,練習久了就會出現腰酸背疼的疲勞狀態,影響演奏效果。練習初期要做到放松而不松垮,這個分寸很難把握,適度的緊張不可避免,正如舞蹈家輕盈的舞姿,初期練習的時候也會有一個從緊張到自然放松的過程,要在實踐中去不斷體驗。
2.吸氣聲音過大問題。吸氣過程中口腔發出“吼吼”的聲音,影響了笛子的音色效果。這是由于我們開始練習的時候習慣于張著嘴,口型以“啊”的方式在吸氣,需要急吹用力吸氣的時候,就會發出過大的聲音。我們可以嘗試將吸氣時由“啊”的口型,改為由“噢-O”的口型,吸氣聲會明顯減弱。
(二)循環呼吸問題
循環呼吸原理是口風保持正常吹奏穩定狀態的同時,留存余氣在口腔里,在鼻子吸氣的同時,用兩腮嘴角將口腔里的余氣擠出去射向笛孔,擠吸同步氣息連續不斷灌入吹口,有人明白這個原理,就是在笛子上用不了。我們可以嘗試:用一個葫蘆絲體驗循環呼吸口腔擠氣原理,用很小的氣息去吹奏低音3 ,全部按住孔,會感覺吹這個低音3,基本不用什么氣息就可以連續四秒左右,足夠我們吸很多氣息,這個時候不用著急吸氣,可以用擠氣的方法“擠”出口腔里的余氣發出低音3 的聲音,并在“擠”的同時去吸氣。體驗到口腔里的余氣進行擠氣的循環呼吸原理后,會發現葫蘆絲是閉口存有余氣,余氣不會泄漏,而笛子必須要開口吹奏,口腔余氣“存量”非常少只能持續1 秒左右且不易留住。將循環呼吸從葫蘆絲上使用移植到竹笛上的難點在于,竹笛是在開口吹奏狀態下進行,所以一定要穩定住口風口勁,在擠氣的同時,用鼻子瞬間完成吸氣。擠、吸同步并把握好連接,要在氣息擠完之前,吸進肺部的氣息并及時跟上來、推出去,如果吸的氣息跟不上前面擠氣的后續氣息,就會出現“斷音”現象。要在反復練習中逐漸增加嘴角擠氣與口風穩定的肌肉記憶與動作習慣,需要口風位置狀態穩定和保持,沒有口風狀態的穩定和保持,口腔氣息就留不住,循環呼吸就無法完成。
(三)氣震音問題
氣震音的音色效果不是由口腔產生,而是由呼出的氣息起伏震動進入笛腔產生的音色效果,是由腰腹丹田發力呈起伏狀態產生。我們可以嘗試先做“嗨”或“哈”或哈哈大笑的動作,在哈哈大笑時會感受到腰腹彈性收縮狀態,氣息就會自動進入丹田,將一只手放在小腹肚臍眼下方位置,手會感覺到小腹起伏,這個起伏的位置就是丹田發力點。在開始吹奏的時候,比如吹奏1,輕輕吹響,然后把這個“哈哈哈”氣息感覺加進去,由慢到快,就會產生起伏的氣震音效果。氣震音是不斷變化的,但要保持長音音色的穩定與一致,要做到強而不躁,弱而不虛,在漸快的時候,要漸快一點,漸慢的時候,要漸慢一點,一般是曲笛氣震音幅度稍大,震動頻率較慢,梆笛氣震音幅度稍小,震動頻率較快。氣震音的精髓在于根據曲目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有時候增一分嫌強,減一分嫌弱,譜例無法做到具體量化,要在對音樂的理解感悟之中把控;在氣息運用上要做到要動就動,要穩就穩,不能一遇到長音就任意添加氣震音,不可亂用濫用,影響曲目表達效果。
二、竹笛練習中“舌”的問題
“舌”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吐音和花舌音的運用上。常見的問題是:吐音沒有顆粒感、花舌音彈不起來,循環雙吐難以掌握等。
(一)吐音問題
吐音練習沒有顆粒感或吐音出現“打架”現象,可以先不拿笛子練習,先用嘴去練習“搭噶~搭噶~搭噶”或者“吐庫~吐庫~吐庫”,找到“搭噶~吐庫”的感覺與舌頭運動位置與狀態,練習熟練以后,先用小笛子,注意力放在舌尖用“搭噶”,用大笛子時舌尖往后一點用“吐庫”。練習吐音不用過多去在意怎么運用舌頭去吐,舌頭不僅味覺靈敏,還是人體器官中最柔軟、最靈活的肌肉,舌頭可以輕松自如地自我調節。吐音是長音的一個切割,用舌尖去把長音分段切割就成了一個個吐音,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長音的發力與音色穩定一致上。我們可以嘗試保持吹奏出的長音平穩有力的同時口風收緊,根據曲目要求,舌頭在風門快速點一下為單吐,點兩下為雙吐,點1+2或2+1就是三吐,堅持這種練習,吐出來的音就會越來越清晰明亮,有顆粒感。
(二)花舌音問題
花舌音就是通過舌頭在口腔彈動運作,使吹奏出來的連貫氣息切碎分段,呈波浪形從口腔產生風門飛出,投射到笛腔發出清脆明快、歡騰跳躍的花舌音效果。很多笛子學習者懂得用舌尖翹起頂上顎振動原理,就是舌尖始終無法發出打“得嘞”的彈舌音,舌尖無法實現彈動。我們可以嘗試先橫著平躺在床上,頭部略懸于床沿外側,模仿睡覺打呼嚕的聲音,模仿人打呼嚕還是很好掌握的,打呼嚕就是舌頭根部位置在口腔里振動的聲音,只要舌根振動的感覺找到了,舌根彈動起來了,吹奏笛子的時候,用舌根振動,也可以產生花舌音效果,不必刻意追求舌尖彈動。比如嗩吶演奏技巧里面就有“吐花舌”與“吸花舌”,吐花舌是指舌尖振動,吸花舌就是舌根振動?;ㄉ嗟纳囝^根部振動熟練掌握以后,我們會發現,還可以逐步自由切換到舌頭中部振動和舌尖振動。
總之,從舌根著眼練習,先讓舌頭彈動起來,只要舌頭在口腔里彈動起來就會越來越靈活,花舌音效果也會更加豐富,可以根據曲子的需要和笛子的大小自由切換用前花舌、中花舌、后花舌,我們的舌頭如同迎風招展的旗幟,可以隨意“翻滾”。一般小笛子氣息急促口風收緊,吹奏高音用前花舌音質嘹亮明快;大笛子氣息舒緩口風稍大,吹奏中、低音用前花舌會控制不住而漏風,適用中花舌或后花舌。實際操作中不用去考慮如何切換前花舌、中花舌、后花舌,先要在吹奏長音的時候,掌握好口風口勁,注意保持音高音色穩定一致,口風會自動把信息傳遞給舌頭去選擇與切換三種花舌。
(三)循環雙吐問題
循環雙吐是循環呼吸和吐音的疊加運用,是“氣”與“舌”的綜合運用,所以要在學會循環呼吸和雙吐以后,才可以練習循環雙吐。循環雙吐的原理是,在每一個吐音后面擠氣,同時在擠氣的瞬間吸氣,要做到擠、吸同步。我們可以嘗試選擇四個音1.2.3.2 練習,1 先發吐音,2 用擠出來的音,3 和2 各發“吐”和“庫”音,剛開始練習吹奏時可以把第二個音2 稍微夸張一點,練習掌握后慢慢加快速度,就可以完成循環雙吐練習。循環雙吐速度快不了的主要原因是,手指指法跟不上舌頭速度與節奏,要加強指法練習并配合單項手指操強化練習;同時第二個音是氣息擠出來的音,舌頭依舊要做雙吐的動作,把握住吐音音頭的動作要領,在反復練習中慢慢體會。
三、竹笛練習中“唇”的問題
“唇”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口風的大小與口勁狀態穩定上。常見的問題是吹奏的時候漏氣聲音過大或笛子吹不響,以及口腔里有口水等。
(一)漏氣聲音過大或吹不響問題
吹奏竹笛時口風位置是對準笛子吹口邊棱,使一部分氣息進入笛腔,一部分氣息由吹口孔破開流向外側,笛子產生音色效果。出現漏氣聲音吹不響主要是笛子吹口與風門位置出現了偏移,是口風位置與笛吹孔擺放的位置不正確,吹高音、強音口勁不穩定,口風控制不住,或嘴唇肌肉疲勞等緣故。這個需要根據每個人“唇”的特點(有的人風門偏左或偏右或居中)來校正。我們可以嘗試拿一面鏡子自我觀察,輕輕念一個字“魚”或“雨”,這個時候的口風位置就是吹笛子的口風位置,找到這個口風位置與笛子吹孔位對齊,風門跟吹口在一條垂直線上,吹奏的時候保持最佳的氣流速度、氣流直徑和射入吹孔的角度,吹出來的音要達到共鳴音效果。吹奏中音、音高的時候有漏氣聲,是風門開得過大或嘴唇過于緊張。吹奏高音或小笛子的時候風門要縮小,吹奏低音和大笛子的時候風門要適當放大,靈活運用好風門大小,關鍵點在于嘴唇不宜過度緊張。在練習中反復揣摩,可避免漏氣或吹不響的問題。
(二)口腔有口水問題
正常竹笛練習時間久了,氣息不停的來回呼吸會帶走口腔里的水分,使人感覺口腔干澀。如果吹笛的時候腮腺反復擴張收縮,就會讓口腔溢出口水。吹奏竹笛鼓腮或者不鼓腮都是可以演奏,但如果一會兒鼓腮一會兒收縮,腮腺緊張不斷變換運動,就會產生腺液(也就是口水),口腔口水就會增多。比如不能用手指去擠壓嬰幼兒兩腮,不然孩子就會容易流口水。我們在咀嚼食物時,腮腺會不停運動,口腔會自動連續分泌腺液(口水)將口腔里的食物嚼碎混合腺液(類似混凝土攪拌),不知不覺吞入食道進入胃部。只要腮腺反復運動,口腔就會不斷產生口水,所以練習的時候需要口腔和腮腺狀態及唇部肌肉的保持穩定,減少腮腺“咀嚼”式運動,可避免口水外溢。
四、竹笛練習中“指”的問題
“指”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手指按孔方式及靈活性上。常見問題是持笛方式不規范、按孔不嚴實及手指不夠靈活等。
(一)手指持笛方式不規范、按孔不嚴實問題
不論是十字交叉式或長笛式或斜握式按孔,各人手指長短粗細不一樣,不需刻意用指肚按孔,以免影響手指靈活性與力度和彈性的發揮。我們可以嘗試十字交叉式按孔方式,讓手指處于完全放松狀態抬起手腕,這個時候手指處于一個自然放松狀態的姿勢,手指會自然彎曲,手心為空心握一個雞蛋的狀態,虎口也是一個自然放松狀態,保持這個狀態再舉起手腕去持笛,上把位手心面向胸部,下把位手心面向正前方,手背略低于所持竹笛,笛子保持平衡穩定的著力點在兩手的拇指與小指,小指盡量在笛把位上,不要懸空彎曲或翹指亂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笛音孔的位置,如果感覺笛孔沒按嚴實,可以稍微移動一下手指,同時手指不要過于用力按孔,避免影響手指靈活運作,正常練習一段曲目后,手指不再出現“坑”印,能夠保持指肚按孔更好。保持以上持笛手勢的自然彎曲手指狀態不是每一個手指腹都在笛音孔置,不用刻意去用指肚按孔影響手指放松,以每個按音孔手指保持放松為宜。吹奏的時候按音孔抬起狀態約一公分半左右,每個手指不宜抬得過高或呈“鳳爪”型,也不能壓得過低,以免影響出音效果。初學者開始練習選E、F調笛為宜,對手指的闊展性要求相對不高,手指比較放松自然,固定好持笛指法手型以后再去練習其他調性的笛子。
(二)手指不靈活問題
手指僵硬不夠靈活在成年人中比較普遍,一般青少年初學者手指靈活性比較好。手指不夠靈活問題,除了進行特定曲目指法練習外,還可以進行手指操專項強化練習。我們可以嘗試抬起左手五指并攏繃直向手背方向后彎的同時向上伸直,然后緩緩下落與手掌呈直角狀態,反復做這個動作十次或二十次;再用右手用力將左手食指與中指,中指與無名指,無名指與小指向兩邊最大限度地進行壓指訓練,反復做十次或二十次。這時候手指根部肌肉會有酸脹感,同時也會感覺手指舒緩柔軟了很多,做完這套手指操動作,再甩一甩手指舒緩一下經絡,再用右手大拇指與食指掐在左手指根部兩指之間進行按摩揉捏,再類推對每兩個手指根部之間繼續進行按摩揉捏,緩解手指根部肌肉酸脹,然后再用右手做同樣的手指操練習,兩只手相互交替去練習與按摩,同時做單個手指的彈跳練習。這個套手指操的練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經常做這套手指操,相當于舞蹈中的壓腿和武術中的馬步訓練,每個手指的獨立性靈活性會有明顯改善,手指力度、彈性、柔韌性也會增強。靈活的手指確保了吹奏旋律的流暢性,為配合“氣”“舌”“唇”的協調性服務,也為剁音、打音、顫音、滑音、揉音、歷音等裝飾音技巧練習以及半音孔與分解和弦的熟練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竹笛練習中常見問題往往屬于階段性瓶頸,要針對問題分析原因,抓住要點,注意細節,有所側重,勤于實操,在實踐中找到方法尋求突破。在練習中揣摩,在揣摩中練習,才會有助于竹笛練習水平的整體提升。